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8分)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8分)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对于梁惠王提出的“利”,孟子是怎样认识的?请结合文段概括。(4分)

 

1.没有有仁心却遗弃父母的人,没有讲道义却把君王摆在次要位置上的人。 2.孟子认为,不能先利后义,如果人人“利”字当头,大家就会互相坑害国家也会危险;(2分)只有实行仁义之道,才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 注意重要的文言:未:没有。而:却。亲:父母。后:将……放在后面。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意为: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由此可得出答案。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8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篇》)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植其杖而芸。(3分)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3分)

2.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2分)

子路认为自己对荷蓧丈人恭敬有礼,荷蓧丈人款待自己,并让他的儿子出来相见,这说明隐者没有废弃“________”。孔子的话和他叫子路回去看丈人的举动,表现他对丈人怀有一种____________的情感。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论语·卫灵公》)

2子曰:“欲速则不达,                 。”(《论语·子路》)

(3子曰:“不义而富且贵,                 。”(《论语·述而》)

4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论语·述而》)

5孟子曰:“乐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6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不思其反。(《诗经·氓》)

(8)亦余心之所善兮                     。 (屈原《离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著名钢琴教师鲍里斯·戈尔德夫斯基经常使用的《勃拉姆斯随想曲》曲谱有一处印刷错误,但是这个错误一直到一个水平较差的学生按照谱子演奏时才被发现。

2007年,俄罗斯国家电视频道播放“北极之旅”的新闻节目。节目中,俄罗斯潜水艇进入北冰洋宣布主权,还配了现场画面进行报道。该画面被许多电视台转播到了世界各地,谁都没感觉有问题,芬兰一个13岁男孩觉得电视画面可疑,他发现该画面居然是从电影《泰坦尼克号》中剪辑下来的。

2008年4月,一个来自密歇根州的小学五年级男生在史密森学会的航天展上发现了27年来一直没被发现的错误,纠正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对于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的预测。

上述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屡见不鲜。

上面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我国1400年左右的考试史,其中,长达1300年的科举考试是作文分占100%的。从民国开始,到1949年,近40年中,作文分占100%,是屡见不鲜的;知识、阅读题型间或有一些,只是某种点缀(如古典诗文的标点和翻译,古典文献名称的解释),从来就没影响作文分占压倒优势。1952年开始统一高考以后,分比仍然没有多大改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文分值占70%一80%(折合成今天的分值应该是105 一120 分)。例如1955年和1956年作文分占80% ,1957 年作文分占100 %。

                     一一摘自《南方周末》 郑也夫《重回以作文为中心的语文考试》

对于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1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请根据下面的例句,运用比喻仿写的形式写两个句子。(6分)

山水田园诗是乡村牧童的一支短笛,清新而幽雅,绿林、青山、落日、孤烟,尽收眼底。

边塞诗                                                             

送别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