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5分) 最后一只碗 张鸣跃 从前,在一个古朴的山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15分)

最后一只碗

张鸣跃

从前,在一个古朴的山村,有一个补碗匠名叫莫非。那时人们对吃饭的碗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大多人一生只用一只碗,大小形状也基本相同,选定了就不再换了,裂了破了就让莫非来补。莫非补碗的手艺很高超,补过的碗就像加了一枚精致饰配,更显得完美一些。

莫非是一个凡事追求完美的人,每一次补碗,他都要养足精神并穿上新衣,犹如请神般将碗请到补碗的密室,细细打量慎重下手,精补巧镶一丝不苟。有时,一个裂纹他要修补几天几夜。他补碗收银甚微且有定价绝不多收,日子清苦,但也快乐,碗主取补好的碗时大声叫绝称妙,他就和大家说说笑笑,都很快乐,莫非觉得这是他人生最美满的时刻。

莫非名气大了,不断有外地的补碗匠来看莫非补的碗,与之切磋,村人也常拿出莫非补的碗,相互之间争长道短,都说自己的碗是最完美的。也就从这时起,莫非变了,他不再接待任何补碗匠,和村人之间也不再谈笑风生,闭门不出苦苦补碗,有活儿时他更加精心,没活儿时他就补他自己的那只根本不用再补的碗。

  有一个人人敬重的老者猜到了莫非有心事,提醒他:“你已经做到完美了!物极生反,你已走过头了!”莫非补碗几十年,从没失过一次手,这没人能做到,算得上完美了。莫非苦笑,也说了实话:“我要补出一只十全十美的碗,要美到极限,成为天下最后一只碗,再也不生争议,再也没有碗可以超越!”老者长叹一声说:“我正是担心你这样!真这样,你的完美就要结束了!”

莫非没能悟透老者的话,继续修补“最后一只碗”,要让这只碗成为艺术绝作且永不破裂,永远无需修补也没人可以修补,权做他一生的功名之最。

那天,有一个碗商前来拜访莫非,老者引荐,莫非不得不接待。碗商说他也是爱碗如命,听说莫非能修补出天下“最后一只碗”,特来请教。莫非让碗商看了他尚在修补过程中的那“最后一只碗”,表示他说到的就一定能做到。不料碗商看罢就摇头,遂大笑说:“你的完美就从这只碗结束了!“莫非脸色大变。

莫非受到强烈刺激,大病一场,尔后闭门补碗,拼命要把“最后一只碗”提早修补出来。这只碗已缀满了绝妙的饰配,犹如一顶绝世无二的皇冠。就在做最后打磨时,莫非没想到的事发生了,碗一下子破裂成一堆碎片,他愣住了,补碗的声响就此停息了。

就在这时,莫非听到一种乐声,很奇妙的乐声,从各家响起,很清脆,很随意,很快乐。他正在纳闷,老者进来了,怀抱一大摞碗,笑嘻嘻放下,又一个一个摆开,摆了一炕。

莫非大惊,几十个碗,几十种样式,几十种材料,金银铜铁瓷木玉石,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琳琅满目,他一个也没见过,实在不知这碗竟繁衍进化到如此程度,其上的镂花辍景都比他的修补更加奇妙!

老者笑得像个顽童,拿来一双筷子敲打起来,碗声叮当抑扬顿挫。老者的表情和“碗乐”终于把莫非逗笑了,孩子般红了脸。老者就拉莫非一起来敲,直敲到执手大笑,老者这才发问:

“莫非,碗有何用?”

“吃饭。”

“吃饭何用?”

“活命。”

“活命何用?”

“这……”

“这就对了,你不知活命何用,就是你大错之根了,我来告诉你:活命不是为了补碗,不是为了虚荣和功名,更不是把一只碗补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活命是为了快乐,是做每一件事情时有一个快乐的过程,就像你当初和大家说说笑笑时一样,是快乐成全快乐,快乐相伴快乐,快乐只有这携手共存的过程而没有什么最后!”

莫非始露悔悟,老者带他去各家走了一遭,让他吃惊的是:各家不断拿些传统破碗让他修补,竟不是为了使用,只是为了让他修补,只是让他营生不断而有所快乐!

莫非由此彻悟了。人生追求快乐的过程即是完美,当完美成为一个人无休止的功名奢望时,人生就只能从痛苦走向破败。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5分)

A.从小说的主题上看,文题最后一只碗最后一语双关,既表现莫非对完美的执着追求,也是莫非原有补碗追求的结束。

B.莫非每一次补碗都要换上新衣,将碗请到密室,细细打量慎重下手,精补巧镶,这些表明他是一个谨慎认真追求完美的人。

C.莫非不听老者的话,使尽所能,用最好的材料和绝技,一意孤行要修补最后一只碗,表现他执著、精益求精的可贵性格特征。

D.小说写人们不断拿些传统破碗让莫非修补,并非为了使用,而是为了让他营生不断而有所快乐,表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

E.莫非名气大了以后,不再接待任何补碗匠,也不再和村人之间谈笑风生,因为名气给他带来了压力,他要造“最后一只碗”

2.碗商莫非说“你的完美就从这只碗结束了!果然,后来莫非磨碗时碗一下子破裂成一堆碎片,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答:                                                                            

3.文章最后说人生追求快乐的过程即是完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6分)

答:                                                                                                                           

 

1.CD 2. (1)碗商预言“你的完美就从这只碗结束了”的情节,为下文“最后一只碗”的破碎埋下伏笔,使情节前后照应;(2)“最后一只碗”的破碎突出莫非梦想破灭,在情节发展中凸显小说主题。(答对一点2分) 3. (1)人不能一味地追求完美,就如莫非关门补碗,使得自己的快乐在追求中结束,也让技术、视野受到限制,成了“最后”。 (2)追求的过程可能辛苦,但只要心情快乐,就是人生最美满的时刻,就如小说开始时莫非日子的清苦与快乐。 (3)如果仅是为了虚荣和功名,追求完美的过程缺少快乐,完美的梦想也会破灭,就如莫非为了虚荣要把“最后一只碗”提早修补出来所造成的结果。 【解析】 1. 试题分析:C“表现他执著、精益求精的可贵性格特征”有误,应该是一意孤行,走极端。D“表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有误,应该是人们对他的关爱。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此类句子作用分析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作答。在内容上,可结合着文章内容、表达的情感及与主旨的关系;在结构上可根据句子所在段落位置判断,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在文章结尾,则其句子作用有:点明中心、升华主题、呼应开头、收束全文、引人深思等。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作答划线句子的含义,一般要答句子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句子的表层含义是句子的字面意思,作答时,总结概括即可;句子的深层含义主要是结合文章主旨来分析。本句的表层含义是赏月更在于月下之影;深层含义观察事物要注重本质,不要注重外表。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以文化化解戾气

张  贺

①不必举出多少例子,人们就能感受到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相当严重的戾气。为了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能破口大骂、老拳相向甚至酿成血案。近期一系列针对儿童的暴虐残酷的违法犯罪行为就是明证。对于一个以礼仪之邦闻名天下的国家,这样的现实令人痛心,更促人思考。

②中国人爱说:“仓廪实而知礼节。”似乎只要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足了,人们的文明水准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但现实显然复杂得多。今天的中国人在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富裕生活的同时,也痛切地感到人与人之间缺失了信任和温情。许多人的脸上写满了疲惫、紧张、焦躁和提防。许多人在追逐财富与成功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不眠不休,却丢掉了诚实、守信、礼貌、谦和这些事关内心平静和社会和谐的关键品质。刺目刺心的戾气足以证明,道德水准的提高常常落后于钱包鼓起来的速度。

③就本质而言,充满戾气的人大都缺乏恻隐之心。正常的人看到别人遭遇不幸,自己也会感到难过,更不要说故意去加害于人了。而缺乏恻隐之心的人往往极端自私,很难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为他人着想。而文化的一个突出功能就是同感与移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感同身受”。当年解放区在上演《白毛女》的时候,曾有战士看到激动处要举枪向台上的“黄世仁”射击。显然,这位战士完全沉浸在剧情里,情感随着人物的命运而起伏。文艺的这种感化足以净化心灵、启发心智、促人向善。

④片面夸大文化的作用当然不对,但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在音乐厅欣赏演出时很少看到有人为了排队或座位大打出手,而在火车站和地铁车厢里这种现象就常见呢?因为欣赏演出本身就是一件文明的事,在剧场那样的环境和氛围里,人们惟恐自己的行为不够文明而遭人耻笑,还怎么会打架斗殴呢?

⑤在我看来,文化就是文明教化。文化使人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使人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走向文明进步。

⑥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人的心灵建设是造成社会戾气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化解戾气,除了要坚持使经济社会在公平正义的轨道上前进之外,也要重视文化的特殊作用,用文化来抚慰心灵、调节心理、滋养灵魂,进而化解社会戾气。物质财富的增加是有上限的,而精神的提升是无限的。越是追求经济增长,就越应加强文化建设。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改编)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国人为小事而爆粗口等无礼的行为令人痛心、促人反思。

B 中国经济发展使百姓富了起来,道德水准也同步提升了。

C 文化能使部分缺乏恻隐之心的人被感化,变得不那么自私。

D 音乐厅里的文化氛围使公众注意文明,于是少有人打架。

2.当今中国社会,为何会存在相当严重的戾气?请简要分析。(3分)

答:                                                                          

3.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3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慊:快,痛快。②正:止,中止。

(1)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培养“浩然之气”?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分)

答:                                                                              

(2)以下两句话都是孟子说的,它们能否体现孟子的浩然之气?请作简要分析。(3分)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②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孟子尽心下》)

                                                                             

 

查看答案

简述题(选做一题)(5分)

(1)阅读下面《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松于袖中取出一图,递于玄德曰:“深感明公盛德,敢献此图。但看此图,便知蜀中道路矣。”

“此图”指什么?此前发生了哪些事让张松决定献图给刘备?结果如何?请简述原著相关情节。

(2) 阅读下面《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先主叹曰:朕不久于人世矣!遂遣使往成都,请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等,星夜来永安宫,听受遗命。

刘备死后,谁继位?在白帝城,刘备是如何托孤的?请简述原著相关情节。

答第(  )题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三国演义》)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 (5分)

A麦城孤城难守,关羽弃城而走,途中被孙权伏兵捉住。孙权劝降不成,便杀了关羽。关羽的坐骑赤兔马被马忠所获,献与孙权,孙权又将它赐给马忠。此马因数日不吃草料而死。

B刘备惧怕曹操势重,便向袁绍求救。袁绍出兵时,先令书记陈琳起草了一篇檄文。陈琳的檄文历数曹家几代人的罪名,痛快淋漓,把曹操都惊出了一身冷汗。后来曹操打败袁绍,便把陈琳杀了。

C曹操为报父仇发兵攻徐州,刘备与孔融前往救援陶谦。陶谦感刘备之德欲将徐州牧之位让与刘备。刘备辞谢不受。刘备劝退曹军后,陶谦又欲让徐州,刘备亦不受,只答应屯军小沛。而后陶谦病危,临终再次将徐州托与刘备,刘备方才接受。

D汉中之战夏侯渊战死后,曹军四面出击,抢占各要点,赵云遭遇曹军大部队,但他并未慌乱。而是显出一位老将的风采,且战且退,同时杀透重围,救出张飞后又救了张著。以几十骑的兵力,使得曹军落荒而逃。最终赢得胜利。曹操知晓后,称赞“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E诸葛亮送给司马懿巾帼女衣相辱,激他出战,司马懿不为所动。诸葛亮事无巨细一一过问,终于积劳成疾。为了延年益寿,诸葛亮祈禳北斗,不料被魏延不慎扑灭了祈禳的灯火,诸葛亮仰天长叹。建兴十二年八月,诸葛亮死于五丈原,死时五十四岁。刘禅将诸葛亮厚葬在定军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城  南

曾  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 ,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①横塘:古塘名,在今南京城南秦淮河南岸。

1.一、二句表现了雨怎样的特点?(2分)

                                                                          

2.简析三、四句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并指出它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哲理。(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