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关平曰:“鲁肃相邀,必无好意;父亲何故许之,”云长笑曰:”吾岂不知耶?-----...

关平曰:“鲁肃相邀,必无好意;父亲何故许之,”云长笑曰:”吾岂不知耶?-------吾来日----单刀赴会,看鲁肃如何近我!”

“鲁肃相邀”中藏什么阴谋?“单刀赴会”经过怎么样?请简述。

 

夺回荆州。(1分)设酒宴招待关羽。席间埋伏刀斧手,如其不从,便欲杀之。(1分)关羽仅带数名随从,轻驾小舟,席间关羽谈笑自若,巧辞拒绝鲁肃的要求。(1分)最后佯推酒醉,右手提大刀,左手挽鲁肃,直至江边才放手道别。(1分)刀斧手见鲁肃被困,未敢轻易下手。关羽顺利回到荆州,东吴智讨荆州的计划破产。(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赤壁之战以后,诸葛亮三计气死周瑜,得了荆湘九郡。其中荆洲是当时军事要阵,为兵家必争之地。刘备为完成三足鼎立之势,需夺取西川,以立其业,故派大将关羽镇守要地荆洲。吴国为了得到失去的土地,始终不放弃夺回荆洲的想法。因此,设酒宴名为招待关羽,实为鸿门之宴。宴请关羽过江到东吴,席间埋伏刀斧手欲杀之。关羽久战沙场,熟读兵书 早知是计,便有所准备,故而,只带领十几个随从人员,提着宝刀,轻驾小舟,单刀赴会。席间,关羽借与鲁子敬多年未见叙旧为由,拉着鲁肃不放手,互相敬酒。实则以鲁肃为人质以脱身。埋伏刀斧手见鲁肃被困,不敢轻易下手,关羽不仅应邀赴了宴会,更挫动了吴国的锐气,打消了孙权收回荆洲的念头。同时也歌颂了关羽勇敢的精神和过人的才智。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 (5分)

A.刘备在军师庞统辅佐下,夺取涪城,斩了冷苞之后,与庞统分兵进取雒城;出发前,庞统马失前蹄,刘备让他换乘自己所骑白马;庞统走小路,行至一地势逼窄之处,听说此地名叫“落凤坡”,大惊,急令退军,却被埋伏於此的张任军认作刘备,乱箭射死。

(《三国演义》)

B麦城孤城难守,关羽弃城而走,途中被孙权伏兵捉住。孙权劝降不成,便杀了关羽。关羽的坐骑赤兔马被马忠所获,献与孙权,孙权又将它赐给马忠。此马因数日不吃草料而死。

                                                               (《三国演义》)

C为重兴汉室,诸葛亮点兵南征,与南蛮首领孟获斗智斗勇,先后七次擒住孟获。前六次诸葛亮都故意放走孟获,蜀营大将大都理解孔明其中的道理: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让人心服。到了第七次,诸葛亮驱巨兽破蛮兵,七擒孟获,终于使其心悦诚服,南中于是安定。

                                                         (《三国演义》)

D冯云卿,热衷于公债投机,结果成了吴、杜、赵三巨头形成的攻守同盟的牺牲品。为了“翻身”,他同女儿谈判,决定送女儿给吴荪甫,施展美人计,以从吴荪甫那里获取最新的公债信息。                                                           (《子夜》)

E.吴荪甫和赵伯韬当面摊牌,正面交锋,赵伯韬答应贷款给危机中的益中信托公司作为“和解”的条件,暗地里却一步步实施吞并益中公司的计划。              (《子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答题。(6分)

题扬州禅智寺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1.这首诗用字讲究,请简要分析“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3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珠联璧合”,你同意吗?请说说你的看法。(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15分)

武昌九曲亭记

苏  辙

子瞻迁于齐安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③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 ①子瞻:苏轼。齐安,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②陁(tuó):山冈。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子瞻迁于齐安,于江上         庐:结庐,居住

B.然将西山,行于松柏之间       适:到

C.亭成,而西山之始具           胜:美景

D.方其得意,万物无以之         易:容易

2.下面全都表现苏轼“适意而乐”的一项是 (  ) (3分)                                           

①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②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③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④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⑤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            ⑥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从本文看,苏轼善处逆境,能通过遨游山水,结交朋友来自得其乐,冲淡与化解通常贬谪必然造成的度日如年的痛苦。

B.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经常游历西山,和山中的几个朋友开心自在地游玩,互相娱乐,朋友们并不觉得子瞻到齐安已经很久了。

C.作者写自己年轻时跟随子瞻游玩,遇到可以攀登的山,可以游泳的水流,子瞻总是撩起衣服走在前面,尽显适意快乐之情。

D.结合苏氏兄弟两人的政治处境,苏辙写这篇亭记,意在赞美其兄旷达洒脱的思想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作者本人的乐观态度和坦荡襟怀。

4.把上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与课本中一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2分)

译文:                                                                        

(2)兹欲以成吾亭邪? 遂相与营之。2分)

译文: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2分)

译文: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2分)

例句: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之。

A 项王军垓下                       B 良庖更刀

C 盖失强援,不能独                 D 忧劳可以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项王身亦十余创(受)             B 暴秦之欲无嫌恶,憎恶

C 中年兄南方(死)                 D掠其人(抢劫、掠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