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横线处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千灯湖的景观既表现了岭南水乡的...

下列横线处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千灯湖的景观既表现了岭南水乡的风光特色,又体现了“自然·人·社会”的主题。景区周围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长廊如带,曲折环绕;楼阁高耸,穿云裂石。每当夜幕降临,千灯竞放,湖光灯色,交相辉映,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A.鳞次栉比        B.穿云裂石         C.心旷神怡        D.流连忘返

 

B 【解析】 试题分析:A.鳞次栉比: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B.穿云裂石:形容乐器声或歌声高亢嘹亮,不能用来形容建筑。C.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D.流连忘返:比喻喜欢某种事物而忘记离开。常形容对美好景致或事物的留恋。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分)

夕阳扯上一匹红布,遮住半边西天,一处残(yuán),零乱地弃在杂草中,纠缠不清的滕枝躺卧在砖石地上。

(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

  答:                                                  

(2)文句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修改。(1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13分)

百年椒子 映月泉清

李乃清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对于悲痛和酸楚,她从不多著一字;潺潺缓缓地道来,举重若轻。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1997年,钱杨二老的独女钱瑗去世,一年后,缠绵病榻的钱钟书也走了,“我们仨失散了”。敛起丧亲之痛,当年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人们惊讶地发现,没多久,这位纤小瘦弱的老太太在忘我的文字中硬硬朗朗地站起来了!

这十多年来,面对时间这位严酷的判官,杨绛仿佛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越战越骁勇:翻译、写作之外,她还一人揽下了整理钱钟书学术遗物的工作,那是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

杨绛的一生,为默存而“默存”,甘于牺牲自己的才学、时间、精力,成就钱钟书的治学和创作。对于痴气十足的钱钟书,她体贴关爱,揽下生活里的一切担子,台灯弄坏了,“不要紧”;墨水打翻了,“不要紧”,她的“不要紧”伴随了钱钟书一生。钱钟书的母亲夸她“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钟书痴人痴福”。

钱钟书对她也恋慕至极,将《写在人生边上》“赠予季康”。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出版后,在两人“仝存”的样书上,钱又写下浪漫痴语:“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对于从小嗣出的钱钟书而言,这份博大的“三位一体”的情感中或许还包含着一份母性关怀。有一次,杨绛要捐掉她为钱钟书织的一件毛衣,钱抱住不放,说:“慈母手中线。”

两人相濡以沫63载,共同营造了最纯净的婚姻,钱钟书曾如是总结:“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钱钟书缠绵病榻的日子,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丁伟志回忆道:“先生当时不能进食,只能靠鼻饲,每个菜都是杨先生亲自给他做,菜都做成糊状,鱼要做成粥,一个小刺都不能有,都是杨先生一根一根剔掉的。”

“哎呀,后来不得了了!先生在北京医院,女儿钱瑗在西郊,先生这么大年纪两边跑。一家三口人,后来一下走两个,尤其是女儿的走毫无思想准备,我想她一定受不了,这个打击太大了啊!她居然非常坚强,一滴泪都不掉。”

今年2月23日,张佩芬突然接到杨绛一个电话。

“因为她只懂英文和法文,不通德语,偶尔也会找我帮忙,她把字母念出来,我记下来查,查好后我给她回信,她收到后第二天马上就电话回我道谢。”

据张佩芬回忆,杨绛所寻德语共18个字母,一口气读完,好似一个拗口的游戏,倘若加以分割,便是3个独立的单词――给予了,赠与了,已经离开了。

               【节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注】 ① 钱钟书,字默存。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5分)

A.文章称“杨绛的一生,为默存而‘默存'”,是对杨绛甘愿隐藏起自己的光芒,默默奉献的情怀给予了正面肯定。

B.文章结尾“给予了,赠与了,已经离开了”,言简意丰,隐含着丰富的人生内涵,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考空间。

C.对于钱瑗和钱钟书的先后离世,杨绛举重若轻,是因为她在他们生前乃至病中已经尽了一个母亲和妻子的责任,所以了无遗憾。

D.杨绛的“不要紧”伴随钱钟书一生,既体现了她对钱钟书的体贴关爱,又表明她是一个有担当的女性。

E.钱钟书和杨绛“两人相濡以沫63载,共同营造了最纯净的婚姻”,作者高度赞美了他们忠贞不渝的感情,并对“被爱情遗落”的现在人的快餐式的情感进行批判。

2.文中引用钱钟书母亲的话,有什么作用?(3分)

答:                                                                       

3.有人称杨绛为“钱钟书背后的女人”,你是否赞成?请结合全文谈谈自己的看法。(5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9分)

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王 澍

回顾近二十多年的历史,在相当长时间里,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流于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建设高楼大厦。现在看起来城市的建设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思路。有悠久文明历史的西欧,根本不是当年我们从电视图像上看到的那种高楼林立的“现代化”。但是,发现这一点时已经有点晚了。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的,大部分都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别说和欧洲比,就是和“没有历史”的美国比也要短得多。

这种现象和中国近代以来长期处于落后形成的追赶心态有关。很多人希望城市从外观上都向发达国家靠近。很多旧城拆迁中,地方决策层都认为“太落后了”、“太破旧了”,非拆不可。

实际上,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和西方不同,中国从唐朝开始就出现很多城市。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到明代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成熟、优美、先进的古代建筑。把苏州切一块放到皖南山区的农村,或是把皖南农村的一部分放大挪到苏州,几乎是一样的。

从秦汉时人们开始用夯土技术造房子,在杭州这座南方富庶大城,至今可以看到那么多的“土房子”,显示出秦汉建筑脉络的延续,是很重要的“城市记忆”。看起来土得掉渣的夯土技术其实是高度理性的产物。“百年的砖千年的土”。中国古代造房子,很注重稳固和长久。

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有很多奇妙的细节,为现代建筑技术所不及。如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从地表大范围地向地下渗透排水,效果很好。而现在的下水道技术,只要有一个地方堵了,其他地方就都要积水。很多抛弃传统、简单采用西方技术的建筑方式都是这样,花了大价钱,却制造出新的问题。

举这些例子并不是简单地提倡复古,而是想说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存在很多“闪光点”,但目前处于不被人重视的境地。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传统的营造体系受到破坏,除了在最不讲究建筑文化的地方——农村里尚有遗存,在城市中大都已经中断了。  

城市之魅力,不是自于大楼有多高,马路有多宽,而是自于文化的独特性。竞争力就自于创造这种有差异性的文化的能力。 

在很多城市,一些街道原本拥有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各种痕迹,都有其独特的城市记忆,层次分明,形成历史线索的会合,不应该在一次次旧城改造中被全面“覆盖”更新,尤其不能简单地用“有没有住过名人”、“有没有发生过著名事件”作拆除与否的依据。前几年发生的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当时的说法就是“不是文物,也不是名人故居,也不是著名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种思路左右了我们城市保护工作很长一段时期。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中国建筑文明并不是个别名人和历史事件构成的,普遍意义上的大众生活才构成文化的根基,很多路边的小东西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痕迹,但是人们都把它们忽略了。 

中国要变成有文化魅力的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动力就包括历史文化的记忆,这是产生自主创新灵感的土壤。而城市的文化价值不是简单的“先进”、“落后”之比较,而应该是“文化之差异”,从这个角度讲,面对越来越迅猛的城市化热潮,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已经到了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的地步了。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中国从唐朝就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

B 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超越现代建筑技术。

C 文中所说的“城市记忆”是指城市里曾经出现过的人与事。

D 城市的文化价值应是“文化之差异”,因此城市的竞争力就自于创造这种有差异性的文化的能力。 

2.在作者看来,中国有哪些优秀的城市化传统?(3分)

答:                                                                          

3.结合全文,你认为我们该如何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3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 《孟子•告子上》 )

②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          ( 《孟子•告子上》 )

③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孟子•告子下》 )

【注】①赖:同“懒”

1.出自选段①的一个成语是什么?该选段孟子提出了样的为学主张?(2分)

                                                                             

2.选段②③孟子阐述了怎样的教育观?请简要分析。( 4分)

                                                                             

 

查看答案

“维岳,你告诉莫干丞,把姓薛的歇工!”“三先生看来还有更好的办法么?”“你有什么意见?你说!”吴荪甫的口吻又转严厉,似乎他的耐性真已到了限度。

谁帮助吴荪甫解决了这次的工潮?解决工潮的办法是什么?请简述。

选(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