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一袋美元 “没有。” “你肯定吗?比如你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一袋美元

“没有。”

“你肯定吗?比如你的爷爷奶奶……”

“没有。”

“嗯。这就奇怪了。那请你对我说实话,当你用湿手抓电线时有什么感觉?”

“我从来没有用手碰过电线。”

“太遗憾了!那……到了银行后怎么样了?”

“他们说,美元是真的。其中两个工作人员还追出来,问我有多少,愿不愿意和他们兑换——比官方牌价贵50卢布。我说,钱不是我的,不换。他们骂了我句‘神经病’,失望地回去了。我从银行出来,心想算了,现在——”

“打住!让我再猜一次。你终于决定自己留下这笔钱了。”

“自己留下?可这钱不是我的。”

“哎,疯子,现在这些钱在哪?”

“我想来想去,决定给你带来……”

“谢谢!你这人可真不错,还惦记着我……”

“可刚才我走在路上又一想,钱这东西给人们带来了多少痛苦和不幸呀。我给你不是害了你吗?我想不如干脆扔了算了。”

“什么?扔了?你真是个十足的傻瓜、笨蛋、白痴、神经病!快说,扔到哪了?你扔到哪了?”

“我站在‘十月革命50周年’大桥上,想把这些钱扔到河里去……哎,大夫,你这是去哪儿?哎?这么快就跑了,你还没听我说完呢,怎么就跑了呢?”他站起身,要追出去,想想又坐下了,口中还在自言自语,“我还没说完呢……我站在大桥上刚要扔,突然过来一个警察,拿着警棍朝我头上打来,我一害怕,就醒了……唉,我最近常做这种梦,不知是怎么了……大夫也没说我是什么病,就跑了,白费了半天劲排队挂号。算了,我再看看别的大夫吧……”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中特别写到“‘十月革命50周年’大桥”,这是作者有意识地在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

B.小说中的“病人”和“医生”,都因为钱病得很重,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都是需要救治的人。

C.小说中的“病人”是一个正常的人,他讲述了自己的真实的经历,而医生却有拜金的“病”,这样医生和病人比较,文章有讽刺意味。

D.小说以“一袋美元”为题目,“一袋美元”是全文的行文线索,小说以此了展开故事情节。

E.小说中人物只有“病人”和“医生”,作者主要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突出。

2.从情节发展的先后进程中,概括“医生”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6分)

3.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6分)

4.本文安排“自言自语”这一情节作为结尾,结合全文,选择两个角度,谈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8分)

 

1.B D 2.对待病人“不冷不热”(2分),对待工作敷衍塞责(2分),对待金钱充满热情、渴望占有,是个典型的拜金主义者(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顺序颠倒不扣分)(共6分) 3.作用:1.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内容;(2分)2.增强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2分)3.使小说的主题更为深刻,说明“拜金主义”在当时的社会已成为普遍现象。(2分) 4. (答对一个角度4分,答对两个角度8分)示例:①使情节更加曲折。最后才点明上文中一直在谈论昀美元其实是子虚乌有的,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耐人寻味。 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医生为了这“一袋美元”,没有听完病人的话,就跑出了医院,这一安排让读者对医生的拜金主义性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③使小说的主题更为深刻。小说中的“大夫”本是给人诊治精神病的医生,但是在金钱面前,他丧失了理智,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病态的人。作者用这一夸张的情节强烈地讽刺了他,进而批判了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促使读者深入思考。④使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医生利欲熏心,忘记了面对的是一个病人,急着要去找那一袋美元,而病人讲述的过程恰恰是病人的病情,而且常做这样的梦,这就在情理之中了。(意思对即可得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A、只是桥的名称,不能说明背景。C、病人讲述的并不是真实的经历。E、小说的主要描写方法是语言描写。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题目,此类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在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有关语段,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此类句子作用分析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作答。在内容上,可结合着文章内容、表达的情感及与主旨的关系;在结构上可根据句子所在段落位置判断,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在文章结尾,则其句子作用有:点明中心、升华主题、呼应开头、收束全文、引人深思等。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探讨小说的写法,可以从小说的不同角度来谈,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多个角度深入思考,探究小说局部对情节的曲折、人物的生动、主题的深入所起的作用。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  

(3)                          ,人亦念其家。                       ,用之如泥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泊白沙渡     真山民

日暮片帆落,渡头生暝烟。与鸥分渚泊,邀月共船眠。

灯影渔舟外,湍声客枕边。离怀正无奈,况复听啼鹃。

【注】真山民,南宋遗民,亡国后,隐姓埋名,而以山民自呼。山民,即山野之民。

1.“邀月共船眠”中的“邀”字用得相当精妙,请简要赏析。(5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抒发的?(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家世贫贱。早孤,母欲使给事县廷。林宗曰:“大丈夫焉能处斗筲之役乎?”遂辞。就成皋屈伯彦学,三年业毕,博通坟籍。善谈论,美音制。乃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林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士宾望之,以为神仙焉。司徒黄琼辟,太常赵典举有道。或劝林宗仕进者,对曰:“吾夜观天象,昼察人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遂并不应。性明知人,好励训士类。身长八尺,容貌魁伟,宽衣博带,周游郡国。尝于陈梁闲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乃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其见慕皆如此。或问汝南范滂曰:“郭林宗何如人?”滂曰:“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后遭母忧,有至孝称。林宗虽善人伦,而不为危言核论,故宦官专政而不能伤也。及党事起,知名之士多被其害,唯林宗及汝南袁闳得免焉。遂闭门教授,弟子以千数。

建宁元年,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阉人所害,林宗哭之于野,恸。既而叹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瞻乌爰止,不知于谁之屋’耳。”

明年春,卒于家,时年四十二。四方之士千余人,皆来会葬。同志者乃共刻石立碑,蔡邕为其文,既而谓涿郡卢植曰:“吾为碑铭多矣,皆有臱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其荐拔士人,皆如所鉴。后之好事,或附益增张,故多华辞不经,又类卜相之书。今录其章章效于事者,着之篇末。             

   (节选自《后汉书·郭林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年业毕,博通坟籍                坟籍:古代典籍,泛指古书。

B司徒黄琼,太常赵典举有道        :征召。

C 后遭母,有至孝称。             忧:疾病。

D不违亲,贞不绝俗                :躲藏。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郭太“好学善友”和“鉴品士人”的一组是(   )(3分)

A.就成皋屈伯彦学,三年业毕,博通坟籍。

吾夜观天象,昼察人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

B.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

林宗虽善人伦,而不为危言核论。

C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

皆有臱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

D遂闭门教授,弟子以千数。  

其荐拔士人,皆如所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郭太早年,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县里做事。林宗说:大丈夫哪能从事这种下贱的工作呢?就辞掉不去。跟成皋屈伯彦学习,学了三年,博通群书,后名闻京师

B.郭太曾经在陈、梁间行,遇雨,巾一角折垫起来戴在头上,当时人也学着故意折巾一角,叫做"林宗巾",为人所敬慕到这种地步

C.郭林宗所奖励选拔的士人,都如他所鉴定的。先言后验,大家都佩服他。林宗不会附会增加夸张之,不会运用华而不实和怪诞不稽之词来夸奖人

D.隐居不违反母亲的意旨,出仕贞忠而不矫情绝俗。后来母亲去世,郭林宗在野外号哭,极为悲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5分)

译文:                                                                    

(2)林宗虽善人伦,而不为危言核论,故宦官专政而不能伤也。(5分)

译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我们大都记不起2到3岁以前的事,此后几年发生的事即便记得一些,但也相当模糊。科学家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幼年记忆缺失”。可是,幼儿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在人生的最初两年里,幼儿掌握了许多复杂的、终生受用的技巧,例如走路、说话和识别人的脸,但幼时记忆怎么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呢?科学家们研究发现,2-3岁的幼儿并非没有记忆,但那种记忆很微弱,且容易消失。为什么会这样呢?早期的研究一直认为这仅仅是因为人们在幼儿时期没有形成构建记忆和描述事件的能力。但是近年来研究有了新突破。

美国科学家帕特里夏·鲍尔认为人大脑中的海马体有巩固和强化记忆的作用,它把人们在经历中产生的记忆转变成长期记忆。在那个区域中有一个很小的被称为“齿状回”的地方,那里的成熟要待人们长到4-5岁以后才会最终完成。齿状回的作用很像一座桥,来自周围结构的信号只有通过它才能抵达海马体的其他地方。因此,在这个部分尚未发展完善以前,人们的记忆便无法转变成长期记忆。

英国科学家马克·豪的观点是,“幼年记忆缺失”现象需要等待人们出生18-24个月以后自我意识出现才会消失。这时,幼儿们开始意识到了“我”的独特性,自我意识帮助我们组织记忆,并使我们更容易唤起记忆,许多记忆开始被“固定”下来。

不过,科学家又发现,在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的相当时间里,我们的记忆依然是模糊不清的,这说明自我意识并不能完全使我们的记忆变得清晰起来,一定还有其他的因素。新西兰哈琳·海恩是研究儿童和青少年记忆能力的科学家,她认为,这个因素是语言。她邀请一些2-4岁的幼儿玩一种特制的玩具,并记录下了一些在玩这种玩具时能说出词汇和能够理解词汇的幼儿。6个月以后,她再次和这些孩子谈论那次“往事”。结果发现,孩子们都记得那次游戏并再次描述了那次经历。海恩由此得出结论,“孩子们描述一件事情的能力是与发生那件事时他们的语言发展程度相关联的。”也就是说,我们最早期的记忆有赖于我们最早期的语言去固定它。海恩和她的同事们还做了另外一次实验,他们记录了一些孩子在2-4岁时与他们母亲之间的语言交流。在那些交流中,有的母亲使用了“详尽”的描述和“重复”的述说,而另一些母亲则只是简单的叙述。10年以后,那些在幼年期与他们的母亲经历过“详尽”和“重复”的语言交流的孩子能明显地记得更早一些时候发生的事。这个实验说明,在孩子年幼的时候,与孩子的说话方式影响了他的早年记忆。

现在,一个很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是,人们逝去的早年记忆是否能够被唤回呢?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幼儿是有短期记忆的,而且能记住不少东西,但这些记忆很脆弱,并且有科学家认为它们不可能被贮存,因而也不能被唤回;但另一些人对唤回早年记忆并没有失去信心,他们认为,人的早年记忆并没有真正离去,只是我们无法接近它。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早年记忆就是一些经历中的感觉“快照”,当人们成年后,有了语言,有了自我意识和其他概念性的知识,人们便能唤醒它或者接近它。但这需要找到正确的路径,这些路径也许是语言,也许是图像,也许是气味和音乐,总之,我们需要找到正确的方法通过某些东西唤醒我们封尘的记忆。假若这些科学家是对的,那么我们终将找到一种方式把我们逝去的早年记忆重新找回来。

1.下列关于原文“幼年记忆缺失”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幼年记忆缺失的原因与幼儿学习能力的高低没有必然关系,也不全是因为人们在幼儿时期没有形成构建记忆和描述事件的能力。

B有的科学家认为人类“幼年记忆缺失”是因为人在18-24个月大以前没有自我意识,所以许多记忆无法被“固定”下来。

C由于海马体,这个为人类巩固和强化记忆的大脑生理结构,要在4-5岁后才成熟,所以之前的记忆无法变成长期记忆储存下来。

D 新西兰科学家哈琳·海恩认为,即使有了自我意识,还是孩子的早期语言发展程度影响着孩子最早期的记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实验表明:孩子们如果能在游戏时更好地理解说出一些词汇,那么一段时间后也就能够更好地复述这件事,这段记忆就没有缺失。

B虽然人类幼年记忆缺失了,但是并不能说明幼儿没有记忆,只是幼儿的记忆是短期的,而且也很脆弱,容易消失。

C 科学家的实验说明:只要在孩子早期时母亲越详尽地与孩子交流,就越能使孩子记住更早些时候发生的事。

D 来自周围结构的信号只有通过齿状回才能抵达海马体的其他地方,并经海马体巩固和强化转换成长期记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对“幼年记忆缺失”原因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文中提到了三种观点:器官没有发育成熟,没有形成自我意识,语言发展程度不够。

B 我们可以肯定幼儿的记忆虽然很脆弱,但他们是有短期记忆的,其中自我意识和语言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C 一些科学家认为由于记忆不能被储存,所以一旦被忘记就不可能被唤回,所以幼年缺失的记忆也不可能找回来。

D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随着人长大,有了自我意识,语言能力提高,就能接近甚至唤醒幼年缺失的记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时值暑假,来自京沪一些医院的整形外科统计数字显示,青少年占到了就诊人数的60%至70%,就诊的青少年除了极少数因为无耳、兔唇等原因必须进行修补以外,绝大多数是为了“锦上添花”,甚至有的举着一些名模明星的照片前来就诊,照片上的形象就是其整形标准。社会心理学家指出,由于缺乏人生阅历和渴望被周围人承认的双重原因,青少年比成年人更容易被“面子”观念困扰。

古语说“树怕没皮,人怕没脸”,俗语又说“死要面子活受罪”,这岂不是互相矛盾?你的看法呢?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少于800字;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