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陈夏征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君子不弃义以取利。”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此务崇君之德者也。

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离心,可伐以广地。”于是伐文子、中行氏,灭之矣。又教智伯求地于韩、魏、赵。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乃率韩、魏而伐赵,围晋阳三年。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此务为君广地者也。

夫为君崇德者霸,为君广地者灭,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汤武是也;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昔者智伯骄,伐文子、中行而克之,又劫韩、魏之君而割其地,尚以为未足,遂兴兵伐赵。韩、魏反之,军败晋阳之下,身死高梁之东,头为饮器,国分为三,为天下笑。此不知足之祸也。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修久。”此之谓也。  (《淮南子•人间训》)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忠臣者务君之德             崇:使……崇高

B、牵牛人之田                 蹊:践踏

C、乃陈之戍,立陈之后         罢:罢免

D、三国阴谋同计                 阴谋:暗中谋划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证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修久”的一组是(    )(2分)

① 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

② 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③ 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

④ 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

⑤ 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

⑥ 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楚庄王遣卒戍陈的根本目的在于诛杀夏征舒,对陈国的土地并无贪图之心。

B、楚庄王听取了申叔时的谏言后,罢陈之戍,立陈之后,使诸侯皆朝于楚。

C、智伯听信谄臣之言,裂韩、魏之地,兴兵伐赵,最终导致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本文明辨了忠臣、谄臣之别,并阐释了君主只有知足、知止,才能长久的道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3分)

(2)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汤武是也;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4分)

 

1.C 2.B 3.A 4.(1)诸侯们听到这件事情,认为你君王发兵征讨的目的不在诛杀罪臣,而是在贪图人家的国家。 (2)所以,千辆兵车的诸侯小国,只要实行德政就能称王天下,像商汤王和周武王就是这样;而万辆兵车的大国,如果喜欢扩展领地,最终还是导致灭亡,像智伯就是这样。 【解析】 1. 试题分析: “罢”应该是“撤掉、撤出”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 ③从正面证明了观点;⑤⑥从反面证明了观点; ③楚庄王放弃了对陈的占领是“知止”,得到了诸侯的尊重是“不辱”,说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⑤三国灭智氏是智氏不知足.不知止导致的结果。⑥智氏“好广地”是“不知止”“不知足”,“亡”是“殆”,从反面证明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 试题分析:从文中看不出楚庄王“对陈国的土地并无贪图之心”。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 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以:认为。贪:贪图。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判断句式。 (2)王:称王。天下,是:这样。广:扩展。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忠诚的臣子力求使君王品行高尚,而谄佞的臣子力求使君王的领土扩展。怎么证明这点呢?陈国的夏征舒杀害了他的国君,楚庄王发兵讨伐他,陈国人也听从楚王的命令。庄王讨伐有罪之人以后,留下部队驻扎在陈国,楚国的大夫们全都来表示庆贺。当时申叔时正出使齐国,回国以后却没有表示庆贺。楚庄王就问申叔时:“陈国叛臣大逆不道,我发动大军讨伐他们,平息了暴乱,惩处了罪人,群臣都来庆贺,唯独你不庆贺,为什么呢?”申叔时说:“有人牵牛踩踏了别人家的田,田主杀了那牛的主人又抢走了他的牛。牵牛人的罪过倒是有的,但是这样的惩处也太重了。今天您认为陈国弑君者大逆不道,发兵征讨,已经诛杀了罪臣,却还派兵驻扎在陈国不走。诸侯们听到这件事情,认为你君王发兵征讨的目的不在诛杀罪臣,而是在贪图人家的国家。我听说君子是不抛弃道义来谋取利益的。”楚庄王说:“你讲得好。”于是便撤走了戍守陈国的部队,并立了陈国国君的后代作新的国君。诸侯们知道这件事后,都到楚国来朝拜。这就是在竭力使君王品行高尚啊。 张武替智伯出主意,说:“晋国的六大将军中,中行、文子最弱小,而且他们内部又离心离德,现在正好可以讨伐他们来扩展我们的领地。”智伯于是听从张武的计谋发兵攻打中行、文子氏。把他们消灭之后,张武又唆使智伯向魏、韩、赵三家索要土地。韩家和魏家割让了土地给他,而赵家不肯割让。智伯于是胁迫韩、魏两家一起攻打赵家,并包围晋阳达三年之久。后来赵、魏、韩三家暗中联合,秘密商议,一同进攻智伯,于是消灭了智伯家族。这就是竭力使君王的领土扩展的结果啊。 竭力使君王的品德高尚,君王终于称霸天下;竭力使君王的领土扩展,君王最终被人家消灭。所以,千辆兵车的诸侯小国,只要实行德政就能称王天下,像商汤王和周武王就是这样;而万辆兵车的大国,如果喜欢扩展领地,最终还是导致灭亡,像智伯就是这样。过去智伯骄横,攻打中行文子,并且战胜了他们,又胁迫韩魏的君主,割去了他们的土地。还认为不满足,于是起兵伐赵,韩魏二君反戈一击,智伯兵败晋阳城下,身死高梁城东,头颅被作为溺器,国家被分为三份,被天下人笑话,这都是不知足所带来的祸患哪。老子说:“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就可以保持长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遗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无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

1.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楚,《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B.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

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指为伪书。《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

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土,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黄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同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黄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黄帝书》。

   B.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这对于老子的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

   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

   B.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方面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的小诗,按要求作文。

上帝爱鱼

造了许多湖泊和小溪

人也爱鱼

造了许多网鱼的工具

要求:认真品味诗意,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在“沙砾”、“星星”、“蜡烛”中任选一种,仿照下面《溪流》的格式,写一组句子。6分

            溪流                           仿写:

         没有江河奔腾的浪花,

         也没有大海壮阔的波澜,

         但山石间的那点叮咚,

         是你欢快的旋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根据提示填入合适的句子。(5分)

“告诉我一片雪花的重量。”一只知更鸟问一只鸽子,鸽子的回答是“微不足道”。“那么让我来给你讲述一个不平常的故事。”知更鸟说道:“我飞落在一棵冷杉的树枝上,紧挨着树干,这时候下雪了,小瓣小瓣的雪花缓缓降落。我无事可做,于是就数起了飘落在我栖息的树枝上的雪花,确切的数字是141254。当有一片你所讲的微不足道的雪花飘落在树枝上时,树枝折断了。”说完,知更鸟便飞走了。鸽子沉思了一会儿,自言自语道:“兴许只差一个人的力量,和平就会来临。”可见,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做事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2分)

论李白(节选)

汪寒水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风气,现在的学术风气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学者们把这个当成了无往而不利的武器,见了任何东西都先拦腰一刀,一分为二。反映政治,同现实相结合的诗就是李白的好诗。比如《古风五十九首》里的“大车扬飞尘”,比如“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而饮酒、游仙则是李白诗的糟粕,比如“吾将营丹砂,永世与人别”,比如“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身”。这种分法,其实不见得科学,至少对李白不见得科学。

诗歌是表情达意的媒介,它的本质也只是用语言传达出难以传达的心绪和思想。只要诗歌成功完成了这个传达,就可以从艺术层面上认定它是好诗,不必计较内容是否句句符合圣贤之识、家国之义。至于情感和思想崇高与否,分出的是诗人人格的高下,而此时此地,情感的自然与否,才是区分诗艺高下的唯一标志。

李白儒气淡而道气重,游仙入道的思想肯定大于忧国忧民的情怀。李白并非不关心政治,但是政治只是他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一部分,不见得就成了他终极的追求。

他不去科举,幻想名动天下,声名为皇上所闻,特召入宫,作出万世留名的功业。这是他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原因。李白离京之后,在东鲁一带曾经同杜甫高适结伴游玩。但是喜欢谢安和鲁仲连的李白不可能像喜欢诸葛武侯的杜甫一样“每饭不忘君”,所以,“西上莲花山”后“俯视洛阳川”,只能算做内心的忧民情怀偶尔露头,是特例而非常态。孤傲得有点天真的李白也不像高适一样有“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打黎庶令人悲”的痛苦,因为他早就辞官不做了。

李白平生最佩服的人物,是鲁仲连,是谢安。他最佩服他们什么呢?李白佩服鲁仲连的是“功成不受赏”的气度,佩服谢安“为君谈笑静胡沙”的功业,而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做了大事之后飘然隐居。传统的儒家文人讲求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济世,穷则隐居,非此即彼,但是李白的志向和口气明显要大得多,他想两者通吃。

也许,李白算是唐代最天真幼稚的文人。(选自“新浪网”)

1.文章开始两段,谈了作者对“好诗”的看法,请你说说其“好诗”的内涵。(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种分法,其实不见得科学,至少对李白不见得科学”,“这种”是指什么?作者是怎样评价李白的诗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说李白是“唐代最天真幼稚的文人”?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文在写作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这样写的效果怎样?(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