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泊白沙渡 真山民 日暮片帆落,渡头生暝烟。 与鸥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完成题。

泊白沙渡

真山民

日暮片帆落,渡头生暝烟。

与鸥分渚泊,邀月共船眠。

灯影渔舟外,湍声客枕边。

离怀正无奈,况复听啼鹃。

【注】真山民:宋朝的遗民,他痛遭国亡,隐姓埋名,而以“山民”自称。

1.“邀月共船眠”中的“邀”字用得相当精妙,请简要赏析。(5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抒发的?(6分)

 

1. “邀”是邀请的意思(1分),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赋予明月以人的情感。月在天上,影落船中,就好像是诗人邀来同眠似的(1分),充分写出了诗人夜泊沙渚、望月怀人、倍感思家的孤寂之情(2分)。 2.情感:思家之情和亡国之痛(2分)。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1分)。诗歌的前六句通过描写“日暮”之景,渲染了一种空寂、苍茫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念家而不得归的落寞与惆怅之情(1分)。②直抒胸臆(1分)。诗歌的后两句直言诗人的离怀和想家的孤寂情怀,再听到“不如归去”的杜鹃声,更令人难堪,暗用杜鹃啼血的典故,寄寓亡国之痛(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这一联诗和首联如出一辙,而这两句还多了王维“渡头余落日”的意境,且不直接出现“愁”字,也显得更为含蓄。颔联抒发了诗人决不仕元的民族气节。故人云,从鸥鸟游者,必置身江湖,且无机心;而“邀月”与李白之痛饮则大相径庭。诗人与鸥为邻,与月为友,必然与世隔绝,远离异族的政权,这与陶渊明、孟浩然的隐逸生活有着霄壤之别。颈联写诗人难眠的不平之心。漆黑的夜晚,虽有灯火,却远在舟外,并非“江枫渔火”;而“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必然涛如雷鸣,诗人不只是一般的“对愁眠”,难眠的诗人自然是思潮翻滚,忧心如焚。“杜鹃声里斜阳暮”,“杜鹃何苦劝人归”,“杜鹃休向耳边啼”,“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这些前人写杜鹃的名句,共同熔铸成“况复听杜鹃”的意境,只是真山民写得更委婉、更隐晦,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陈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世业农。祖忠,博究经史,乡党皆尊而师之。祐少好学,家贫,母张氏尝剪发易书使读之,长遂博通经史。时诸王得自辟官属,岁癸丑,穆王府署祐为其府尚书,赐其父母银十铤、锦衣一袭。王既分土于陕、洛,表祐为河南府总管。下车之日,首礼金季名士李国维、杨杲等,咨访治道,商议古今,奏免征西军数百家及椒竹诸税,又上便民二十余事,朝廷皆从之。

世祖即位,分陕、洛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真除祐为总管。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至元二年,调官法行,改南京路治中。适东方大蝗,徐、邳尤甚,责捕至急。祐部民丁数万人至其地,谓左右曰:“捕蝗虑其伤稼也,今蝗虽盛,而谷已熟,不如令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或以事涉专擅,不可,祐曰:“救民获罪,亦所甘心。”即谕之使散去,两州之民皆赖焉。

三年,朝廷以祐降官无名,乃赐虎符,授嘉议大夫、卫辉路总管。卫当四方之冲,号为难治,祐申明法令,创立孔子庙,修比干墓,且请于朝著于祀典。及去官,民为立碑颂德。

六年,置提刑按察司,首以祐为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朝廷大举伐宋,遣祐签军,山东民多逃匿,闻祐来,皆曰:“陈按察来,必无私。”遂皆出,应期而办。十四年,迁浙东道宣慰使。时江南初附,军士俘虏温、台民男女数千口,祐悉夺还之。未几,行省榷民商酒税,祐请曰:“兵火之余,伤残之民,宜从宽恤。”不报。

遣祐检覆庆元、台州民田。及还至新昌,值玉山乡盗,仓猝不及为备,遂遇害,年五十六。谥忠定。父老请留葬会稽,不得,乃立祠祀之。祐能诗文,有《节斋集》。

        选自《史》,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赵州宁晋人,世           业从事

B 诸王得自官属             辟避开

C民丁数万人至其地         部统率

D 遂皆出,应期而             办完成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明陈祐体恤百姓的一组是3分

①又上便民二十余事    ②不如令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      ③祐申明法令,创立孔子庙       ④遂皆出,应期而办       ⑤救民获罪,亦所甘心      ⑥遣祐检覆庆元、台州民田

A ①②⑤            B ①④⑥           C ③④⑥           D 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陈祐出身于耕读之家,有良好的家学传统。他年少好学,在母亲的大力支持下发奋学习,长大后博通经史,得到皇帝征召,有所作为

B 陈祐初为河南府总管时,首先拜会金末名士李国维、杨杲等来咨询治民治国方法,说明他为官谦虚好学;后来他被正式封为河南西路总管,为官清廉自守。

C 陈祐任卫辉路总管时,在号称难以治理的地方,申明法令,建孔子庙,修比干墓,注重教化百姓,治理百姓有方,同时也深得百姓爱戴。

D 东部地区发生了严重的蝗灾,朝廷命陈祐去灾区处理此事陈祐到后,能客观地分析当前形势,并果断地采取措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捕蝗虑其伤稼也,今蝗虽盛,而谷已熟,不如令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5分)

(2)未几,行省榷民商酒税,祐请曰:“兵火之余,伤残之民,宜从宽恤。”不报。(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儒墨两家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两家哲学的方法不同,在于两家的“逻辑”不同。孔子所说的是一种理想的目的,墨子所要的是一个“所以为之若之何”的进行方法。孔子说的是一个“什么”,墨子说的是一个“怎样”,这是一个大分别。儒者说的还是一个“什么”,墨子说的是一个“为什么”。这又是一个大分别。

这两种分别,皆极重要。儒家最爱提出一个极高的理想的标准,作为人生的目的,儒家的议论,总要偏向“动机”一方面。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存心”是行为的动机。儒家只注意行为的动机,不注意行为的效果。只说这事应该如此做,不问为什么应该如此做。墨子的方法,恰与此相反。墨子处处要问一个“为什么”。例如造一所房子,先要问为什么要造房子。知道了“为什么”,方可知道“怎样做”。知道房子的用处是“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为男女之别”,方才可以知道怎样布置构造始能避风雨寒暑,始能分别男女内外。人生的一切行为,都是如此。

墨子以为无论何种事物、制度、学说、观念,都有一个“为什么”。知道那事事物物既是为应用的,若不能应用,便失了那事那物的原意了,便应该改良了。例如墨子讲“兼爱”,便说:“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 这是说能应“用”的便是“善”的,“善”的便是能应“用”的。这便是墨子的“应用主义”。“应用主义”又可叫做“实利主义”。儒家说:“义也者,宜也。”“宜”即是“应该”。凡是应该如此做的,便是“义”。墨家说:“义,利也。” 便进一层说,凡事如此做便可有利的即是“义”的。因为如此做才有利,所以“应该”如此做。“义”所以为“宜”,正因其为“利”。

墨子的应用主义,所以容易被人误会,都因为人把这“利”字“用”字解错了。这“利”并不是“财利”的利,这“用”也不是“财用”的用。墨子的“用”和“利”都只指人生行为而言。无论什么理论、什么学说,须要能改良人生的行为,始可推尚。若不能增进人生的行为,便不值得推尚了。

墨子说,大凡天下人没有不会说几句仁义道德的话的,正如瞎子虽不曾见过白黑,也会说白黑的界说,须是到了实际上应用的时候,才知道口头的界说是没有用的。高谈仁义道德的人,也是如此。单知道几个好听的名词,或几句虚空的界说,算不得真“知识”。真“知识”在于能把这些观念来应用。这就是墨子哲学的根本方法。后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与此说多相似之点。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但阳明与墨子有绝不同之处。阳明偏向“良知”一方面,故说:“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尔意念著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墨子却不然,他的是非“准则”,不是心内的良知,乃是心外的实用。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只是要人实行良知所命令。墨子的“知行合一”说,只是要用所知的能否实行来定所知的真假,用所知的能否应用来定所知的价值。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墨子的“应用主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的“应用主义”又可叫做“实利主义”,也就是以目的为导向,只要能够达到目的就可以了。

B.墨子认为,只是口头上说得好还不行,要能够落实到行动上,言行一致,那才符合“应用主义”的要求。

C.墨子的“应用主义”认为,“义”“利”是针对人生行为而言的。如果说一种行为对改良人生有益,便是有“利”,便是应该做的。

D.墨子的“应用主义”是为了纠正儒家只看动机不问是否可行的哲学方法而提出的,在当时有其现实意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墨两家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关注理想的目的,而后者关注达到目的的方法;前者关注是什么,后者关注为什么

B.墨子哲学的根本方法,就是认为真“知识”在于能把这些观念来应用,这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可谓殊途同归。 

C.墨子讲“兼爱”时说“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强调能应“用”的便是“善”的,“善”的便是能应“用”的。

 D.墨子的“知行合一”说是以所知的能否实行、能否应用来判定所知的价值的,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只是要人实行良知所命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说“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认为只有有用的才是有价值的,这与儒家只问行为的动机而忽略其所产生的效果的思想是大异其趣的

 B.对于人生的一切行为,墨家都要先问“为什么”,再追问“怎样做”,这种明晰的逻辑展开,是墨家思维的一大特色。

 C.本文对儒家和墨家哲学方法的不同进行了界说,又介绍了与墨家理论有相似之处的王阳明的观点,但并未作出孰优孰劣的评判

 D.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这种“知行合一”的态度,正是对墨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有个四五岁男孩,平时总爱反着穿袜子,父亲有时帮他把袜子好好地穿上,他还要自己脱下来,再翻个面穿上去。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没想到他竟理直气壮地说:“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0分,每小题1分

(1)六国互丧,赂秦耶(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

(4)方其系燕父子以,函君臣之首(5)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6)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蒙其泽矣(7)早织而缕,而幼孩(8)异乎三子者之

(9)先妣之甚厚(10)去,以手阖门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每空1分)

(1)吾日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2)人恒过然后能改                                       

(3)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4)野芳发而幽香,                    ,风霜高洁,                    ,山间之四时也。

(5)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会桃花之芳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