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蜀 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武侯庙              佚名

     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 正统不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1.比较两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试结合诗句加以分析。(5分)

2.两首诗在写景时都用到了“空”字,结合诗句从艺术效果的异同点加以分析。(6分)

 

1.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扬。《蜀相》中的“三顾频烦”“两朝开济”“出师未捷”点明了诸葛亮的生平事迹;《武侯庙》中的“五丈原”“南阳”“西蜀”等点明了诸葛亮的足迹。而“丞相祠堂”“长使英雄泪满襟”;“正统不惭传后主,莫将成败论英雄”又都传递出了作者的崇敬、赞扬之情。(采分点:答对吟咏对象,1分;答对作者态度,1分;答出诗中的根据,2分;整体流畅、简洁、无错字,1分。) 2.两首诗中“空”都渲染了丞相祠堂周围景色的寂寥,但杜甫诗中的“空”更具感染力。《武侯庙》中的“空”修饰的是秋草,秋天本有寂寥之感;而杜甫诗中的“空”却修饰的是“好音”,美妙的黄鹂之音无人欣赏,反衬更让人增添寂寥之情。(采分点:都“寂寥”1分;杜诗用了反衬,2分;结合诗句分析,各1分;整体流畅、简洁、无错字,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赏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回答出两首诗的吟咏对象,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扬。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是吟咏诸葛亮,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回答出二者的异同,相同点要回答出两首诗中“空”都渲染了丞相祠堂周围景色的寂寥,不同点要点出《蜀相》使用了反衬的手法,更让人增添寂寥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日:“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蔡伯坚                   师:以……为师

B.弃疾间与之                 游:游玩

C.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     丐:给予,给

D.司农主簿                   迁:升职或调动官职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辛弃疾有勇有谋的一项是(   ) 

①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

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

③即众中缚之以归  

④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嫉恶如仇,早年未南归时,曾劝友人义端归顺耿京,后义端叛逃,辛弃疾追杀之,不念旧情。

B.在耿京授意下,他奉表归宋,受到高宗召见,高宗嘉奖了他,并以节度使印告召耿京。

C.叛徒张安国等人杀耿京投降金兵,辛弃疾急约友人王世隆、马全福直奔金营,于百万金兵中生俘张安国等,处置了叛徒。

D.提点江西刑狱时,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受皇上嘉奖后调京西任官。

4.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

(2)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9分)

方 山 子 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释:①〔朱家、郭解〕西汉著名游侠,《史记·游侠列传》详载二人事迹。②〔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          宗:尊奉

B节读书                折:改变

C.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欣喜的样子

D.往往狂垢污          阳:通“佯”,假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此驰骋当世            乃分其骑为四队

B犹见眉间                多周身之帛缕

C家在洛阳              骑会为三处

D妻子奴婢皆有自得      是何楚人多也

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方山子出身微贱,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终不得意;晚年放弃了富贵生活,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记主人公少年时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可见作者对“异人”的仰慕,也隐含有对方山子超脱世俗、淡泊自守的赞扬之意。

D.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处境可知,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己之“不遇”,本文可以视为作者当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东北下大雪,本不稀奇;对日常工作生活有一定影响,也属正常。因大雪而中小学停课,似乎不曾有过。但不曾有,不是否定有的理由。今年我们龙东地区的大雪就使一些地方中小学放假一天或两天。对此,有人说,这是以人为本,减轻交通压力,避免发生安全问题;有人说,为什么是放假而不是让高年级学生参加社会清雪劳动,这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锻炼身心的契机;有人说,学生不是交了清雪费吗?

雪大——放假,下雪——清雪,看似简单,但涉及到的方面及矛盾却不少:交通压力、学校责任、学生身心的确应该得到锻炼等等。请写一篇文章,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1、立场鲜明,有理有据;2、有一定逻辑性;3、文从字顺,语言流畅;4、8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将下列长句改为三个短句(4分)

科学中使用的通讯系统应能为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积累机制提供简洁而易操作的模型。

 

查看答案

关于古代诗歌、古代散文发展的常识,下列各句表述正确的一项(2分)(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创造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我国诗歌的源头。

B、《楚辞》中的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宋玉等人创造的。

C、先秦的散文不是纯文学的,主要用来说理、记事。《老子》《论语》《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春秋》《左传》《国语》《国策》等虽属哲学和史学著作,但具有很强烈的文学色彩。

D、唐宋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高峰时期,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影响深远,我们学过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定风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