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3分) 父亲汪曾祺 某种意义上,父亲挺欣赏老庄式的淡泊的生活...

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3分)

父亲汪曾祺

某种意义上,父亲挺欣赏老庄式的淡泊的生活态度。

父亲多年境况不顺,坎坷颇多。他说,当年他被打成“右派”下放劳动,能够熬过来靠的就是——随遇而安。“遇”当然是不顺的境遇,“安”则是一种自我调适。

父亲无官无职,无权无势,对于名利,从不孜孜以求。

他干了几十年,却不清楚自己是什么级别,应该受什么待遇。1958年,他到河南出差,单位给他买了软卧,他这才知道自己已经算是“高干”了。不过好景不长,出差回京不久父亲便当上了“右派”,下放张家口劳动。后来平反了,他也没向单位提出过什么要求。他当过北京市评定艺术职称的高级评委,领过国务院的特殊津贴,都是懵懵懂懂得到的,自己从来没争过要过。直到办完离休手续,领到离休证,父亲才知道自己原来是个“局级干部”。他写文章,很少和人谈稿费的问题,有人愿意多给固然高兴,少给些也无所谓。

父亲觉得,淡泊是人品,也是文品。一个甘于淡泊的作家,才能不去抢行情,争座位,才能真诚地写出自己所感受到的生活。不耍花招,不欺骗读者。

父亲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就是作家应该有创作的自由,有权利写自己觉得该写的东西。建国后,按流行的政治标准衡量,父亲明白,他的作品不会对时代发生直接的作用,他也乐于承认这一点;甚至坦言,他的艺术观点不怎么招人喜欢。对此父亲并不在意,该怎么写还怎么写。

父亲的文章一般都是气静心平,娓娓而谈。但他并不是不会言词激烈甚至开骂。我上大学的时候,一次写作基础课要写小说,便找了一件在工厂当炉前工时亲身经历的事做题材——一次上夜班,由于工厂领导瞎指挥造成漏钢事故,形势十分紧张,工人连夜奋力抢救,保护了设备,但已经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可是第二天一大早,厂里广播站却高声宣扬,由于领导英明,指挥得力,才避免了更大的损失。我在小说的结尾写道:抢修了一夜的工人已经精疲力竭,在澡堂里迷迷糊糊听着这样颠倒黑白的广播睡着了。小说写成之后拿给父亲看,他提了一个意见:“结尾不好,太平。应该是工人听了这样的广播之后,骂了一句——‘他妈的!’”“他妈的”能写进文章吗?不仅不雅,领导若看到了会高兴吗?但父亲认为,在这种情况下,非如此不可,这是小说人物的必然反应。写小说要以生活为基础,刻画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

父亲和林斤澜唱过对台戏。林斤澜一直强调小说结构的重要性,父亲却来了一句:小说结构的特点是“随便”,弄得林斤澜有点上火。后来父亲补充了一下,说小说结构的特点是“苦心经营的随便”。此事才算了结。

父亲经常拿出他的作品,让家里人提提意见、把把关。对父亲批判最严厉的,是他的孙辈。一次,他的孙女汪卉回家气哼哼地说:“爷爷写的文章一点都不好!”原来,老师让同学们从文学名著中摘抄一些华丽的辞藻,以便写作文时用。她把父亲的书翻了个溜儿够,一无所获,于是很恼火:“爷爷写的什么呀,没词儿!”另一个孙女在一旁慢腾腾地帮腔:“就是。中心思想一点也不突出,在班上最多就是个二类文。”父亲听了哈哈大笑:“说得好,没词儿!”过了一阵儿还在嘟囔:“没词儿,没词儿。好!”我们知道,他对这个评价很得意,认为这是文学作品的至高境界,也是他的追求。

在艺术上父亲相当自信,认为自己对语言文字的认识和运用有独到之处,他的作品能够流传下去。家里有一幅高尔基木刻像,挂了快四十年了。大家都觉得该换换了,但又不知道换什么合适。没想到父亲嘟囔了一句“该挂我了”,说完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后来真的换了他的照片。那张照片是一个美国人拍的,曾经在《纽约时报》杂志上占了整整一页。

父亲在《论风格》中有这样几句话:“一个作家要使自己的作品有风格,必须要坚持自己独特的个性。作家要能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并且欣赏自己。一个随人俯仰、毫无个性的人是不能成为一个作家的!”

(取材于汪朗《岁月留痕》,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汪曾祺当艺术职称高级评委、领国务院特殊津贴,“都是懵懵懂懂得到的”,表明他在生活中对待很多事都是糊里糊涂的,是一个马虎的人

B“父亲明白,他的作品不会对时代发生直接的作用,他也乐于承认这一点”,表明汪曾祺不以流行的政治标准来衡量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意义。

C两个孙女认为爷爷的作品“没词儿”、“中心不突出”,从侧面印证了汪曾祺的艺术作品“不怎么招人喜欢”,对此,汪曾祺却并不怎么在意。

D家里人不知道用什么换掉高尔基的木刻像,汪曾祺提议换成自己的画像,说完又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表明他也为自己的自负感到些许羞愧。

E本文语言平实、朴素、自然,娓娓道来,通过几件生活小事,表现了父亲汪曾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在创作上坚持自己独特风格的艺术追求。

2.在生活中,汪曾祺淡泊的人生态度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3.请结合具体事例,概括汪曾祺有哪些独特的艺术观点。(4分)

4.汪曾祺认为:“一个作家要使自己的作品有风格,必须要坚持自己独特的个性。”请结合原文并联系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1.B、E 2.汪曾祺淡泊的人生态度主要表现在两方面:①随遇而安(1分)。当他遭遇境况不顺、人生坎坷时,能自我调适(1分)。②不求名利(1分)。汪曾祺从不清楚自己的级别、待遇;对于待遇、荣誉,他从不争抢,也不主动要求;他很少谈稿费,也不计较稿费多少(1分,答出一点即可)。 3. ①将“我”小说结尾改成工人愤怒的表达,更贴近人物的真实心理,表明汪曾祺坚持写小说要以生活为基础,刻画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 ②与林斤澜就小说结构的争论,表明汪曾祺坚持认为小说结构的特点是“随便”。 ③孙女评价汪曾祺作品里找不到华丽的辞藻,他对这个评价很得意,认为这是文学作品的至高境界,也是他的追求,表明汪曾祺始终坚持自然朴素的语言风格。 4.略 【解析】 1. 试题分析:A“表明他在生活中对待很多事都是糊里糊涂的,是一个马虎的人”于文无据;C“从侧面印证了汪曾祺的艺术作品‘不怎么招人喜欢’”与文意不符;D“提议”“羞愧”不够准确。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题目,此类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在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有关语段,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分析作答。只要能自圆其说,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体悟,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枯松倒挂倚绝壁       (李白《蜀道难》)

③去来江口守空船,                        (白居易《琵琶行》)

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⑤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劝学》)

               ,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非吾所谓传道解惑者也。(韩愈师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共8分)

哭李商隐(其二)    [唐]崔 珏

虚负凌云万丈才, 一生襟抱未曾开。鸟啼花落人何在, 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 旧交心为绝弦哀。九泉莫叹三光隔, 又送文星入夜台。

[注]踠:屈曲,弯曲。

1.本诗题作“哭李商隐”,一“哭”字极写作者内心的悲痛。请结合全诗,概括“哭”的具体内容。(4分)

答:                                                              

2.最后一句“又送文星入夜台”中,作者为什么用了一个“又”字?(4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24分)

周文育字景德,义兴阳羡人也。少孤贫,本居新安寿昌县, 姓项氏,名猛奴。年十一,能反覆游水中数里,跳高六尺,与群儿聚戏,众莫能及。义兴人周荟为寿昌浦口戍主,见而奇之,因召与语。文育对曰:“母老家贫,兄弟姊并长大,困于赋役。”荟哀之,乃随文育至家,就其母请文育养为己子,母遂与之。及荟秩满,与文育还都,见太子詹事周舍,请制名字,舍因为立名为文育,字景德。命兄子弘让教之书计。弘让善隶书,写蔡邕《劝学》及古诗以遗之,文育不之省也,谓弘让曰:“谁能学此,取富贵但有大槊耳。”弘让壮之,教之骑射,文育大悦。

司州刺史陈庆之与荟同郡,素相善,启荟为前军军主。庆之使荟将五百人往新蔡悬瓠,慰劳白水蛮,蛮谋执荟以入魏,事觉,荟与文育拒之。时贼徒甚盛,一日中战数十合,文育前锋陷阵,勇冠军中。荟于阵战死,文育驰取其尸,贼不敢逼。及夕,各引去。文育身被九创,创愈,辞请还葬,庆之壮其节,厚加馈遗而遣之。葬讫,会卢安兴为南江督护,启文育同行。累征俚獠,所在有功,除南海令。安兴死后,文育与杜僧明攻广州,为高祖所败,高祖赦之,语在僧明传

后监州王劢以文育为长流,深被委任。劢被代,文育欲与劢俱下。至大庾岭,诣卜者,卜者曰:“君北下不过作令长,南入则为公侯。”文育曰:“足钱便可,谁望公侯。”卜人又曰:“君须臾当暴得银至二千两,若不见信,以此为验。”其夕,宿逆旅,有贾人求与文育博,文育胜之,得银二千两。旦辞劢,劢问其故,文育以告,劢乃遣之。高祖在高要,闻其还也,大喜,分麾下配焉。

                                              (选自《陈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荟之,乃随文育至家            哀:同情

  B.素相,启荟为前军军主          善:与……交好

  C.及夕,各去                    引:退却

  D.弘让之                        壮:使……雄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文育以告,劢遣之 ②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B.①厚加赗遗遣之                ②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①兄姊并长大,困赋役     ②冰,水为之,而寒

  D.①后监州王劢文育为长流        ②作《师说》贻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弘让教周文育写字和算术,但周文育不以为然,认为博取功名只要有长矛就可以了。     弘让听后大为赞赏,于是便教周文育骑马射箭。

B.周文育本姓项,名叫猛奴,周荟见到他时认 为他是个奇特的人,于是便向自己的     母亲请求把他收为养子。后来,改姓周,名文育,学习骑射。

C.陈庆之派周荟慰劳白水蛮人,但蛮人却密谋活捉周荟送给魏,事情泄露后,周荟和     周文育率兵抵抗。结果,周荟战死,周文育身上也多处受伤。

D.王劢的职务被 别人替代后,周文育和王劢一同北下,但走到大庾岭时听信了卜人     的话而返回,受到高祖的热烈欢迎。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

(1)弘让善隶书,写蔡邕《劝学》及古诗以遗之,文育不之省也。(5分)

    译文:                                                                               

(2)君须臾当暴得银至二千两,若不见信,以此为验。(5分)

    译文: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5分)

    译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

《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颗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来。

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批者有意让人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为“大荒山”。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即仙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  

“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人参常被称它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的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

“神瑛侍者”呢?他似是“神鹰”的谐音。很早以前,满人中间流传一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露一点痕迹。

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因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这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有着直接的关系。曹雪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郊荒野村,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呢?

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里明明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今日才蒙蔽尘埃,埋没于蓬蒿之中。现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能去攀结那些豪门权贵,只能是“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而已!并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于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空空道人之类的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

1.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作者认为大荒山应当是长白山。

B.《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神瑛侍者”,作者认为“神瑛”似是“神鹰”的谐音。神瑛侍者即清室祖先布库里雍顺。 

C.《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 作者认为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被人们称为神草或仙草的人参。、

D.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红楼梦》的开篇神话故事表现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大荒山即是长白石,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称此长白山为“大荒山”, 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

B.作者认为“绛珠仙草”即人参,因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头上结着一串串宝石似的珠果,与《红楼梦》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

C.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块未用” 的慨叹。

D.满人神话中神岛(或神鹰)与绛红珠果的兰因絮果缔结在三生石畔的故事,被曹雪芹妙若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

3.根据文章内容,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那么,《水浒传》开头的神话也应该是有其尘根俗缘的。

B.虽然作者在《画中诗》与《红楼梦》中都写到了“石头”,但诗中的石头与《红楼梦》中的补天石没有内在的联系。

C.作者认为《山海经》中的不咸山即长白山,说明《山海经》中的地名有的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 

D.作者对《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的主要事物一一作了考证,说明作者对满族历史及     满族风情非常熟悉。

 

查看答案

填入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             ,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①顺着眼   ②乌裙   ③月白背心   ④脸色青黄

⑤眼角上带些泪痕    ⑥蓝夹袄    ⑦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A.⑥③②①⑤④⑦ B.⑥⑤④⑦②③① C.②⑥③④⑦①⑤ D.②③⑥①④⑦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