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每小题3分)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每小题3分)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故贫甚,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君义甚高,愿榻。”疑许诺,延就坐,汛室,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以归,面发囊,志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及二子至,疑同发棺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半馈,却弗受,反以货,遣归。

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号。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急,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逾月,始辞去,不取其报。

人用是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疑读书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取材于宋濂《文宪集·李疑传》)

【注】①执业:指捧书求教,犹言受业。②杖踵:拄着拐杖走。 ③舍:提供住处。  ④汛室:汛,洒水。汛室,指打扫房间。⑤刮摩:涤除。

1.下列词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君义甚高,愿榻                  假:借用

B景淳死                            竟:居然

C以货,遣归                      赆:赠送

D人用是疑名                        多:称赞

2.下列各组词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他人得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秦所灭

B卧草中号                   垣墙周庭,当南日

C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       信见疑,忠而被谤

D 语曰举世混浊,清士见      度我至军中,公入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直接表现李疑“有古义勇风”的一组是

①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②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

③疑同发棺取囊,按籍而还之。       ④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  ⑥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⑥    C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⑤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疑教书为业,生活清贫,却深明大义,急人之急,却不取回报。

B范景淳深受感动,并且感恩图报,一定要把自己的钱财送给恩人。

C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报答。

D文章作者有感于世俗的唯利是图,鼓励人们向善,因此写了本文。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以归,面发囊,志其数而封识之。(4分)

(2)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3分)

(3)(张仪)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3分)

 

1.B 2.B 3.D 4.C 5.(1)李疑于是请他的邻人一起前往(范景淳过去住过的旅店),提着(范景淳的行囊)回来。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钱财的)数目然后封存起来作了标记。 (2)我为贪财好利的流俗而痛心,记载他的事迹来规劝世人。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处“竟”意思是“终于”“最终”,是表示结果的副词,景淳的死在文中已有铺垫:范景淳得疾,无他子弟,而本段就是借此来说明李疑的仁厚,因此,此处并不表示出乎意料,因此不能解释成“竟然”。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 试题分析: B第一个“以”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第二个“以”也是连词,表目的。A都是介词,都表被动。C都是转折连词,可译为“却”。D都是副词“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3】 试题分析:①表明李疑的职业和生活来源,⑥是间接表现李疑“有古义勇风”。所以排除①和⑥,选D。此类题型,最佳作答方式就是排除法,同时要注意是否直接表现传主的品德,这也是判断该题型的一个标准。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4.4】 试题分析:原文在第二段最后一句:始辞去,不取其报,“取”可译为:拿,因此,文中说“不取其在报”是说李疑不要这个妇人报答,不是“此人不知报答”。这类题在于细节,在于对文章实词的理解,信息的整合。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5】 试题分析:(1)重点词语:遂:于是;里人:邻居;面:当面;志:通“识”,记录;识:做标记,需补出的成分:偕往(旅店);携(囊)以归。(2)重点词语:伤:为动用法,为…而伤心;传:名词动用,写传记;劝:规劝;焉:代词,世人。文言文翻译题要逐词翻译,将单音节词译成符合语境的双音节词;同时,要注意将省略部分补充出来,将倒装语序调整过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李疑,居住在通济门外,同乡的年轻人去他家接受学业,他(靠授业)得到一些粮食来生活,本来自己十分贫困,但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亲人。人们对他很冷漠,不收留他。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希望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李疑答应了他,邀请他就座,打扫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休息。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从早到晚拉着他的手,问他的痛苦。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床被,又脏又臭让人难以接近。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一点厌恶的神情。范景淳流着眼泪说:“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行囊中有黄金白银四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范景淳说:“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回来了。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封存起来作了标记。几天后范景淳最终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埋在城南聚宝山。将所有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李疑写信让他两个儿子来。等他的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取出行囊按帐册归还给他们。他们拿出一半财物馈赠给他,李疑推辞不接受,反而用财物送给他们,让他们回去了。 平阳的耿子廉被戴上刑具押解到了京城。此时,他的妻子怀孕即将生产,亲友却都关上大门不肯收容。他的妻子卧在草中大声哭泣。李疑见到了这一幕,问清楚了原委后,回到家中对妻子说:“没有人能随身带着自家的房子四处行走,谁没有个困难的时候呢?况且人命关天,如果在生育的时候受到了风寒,就很容易造成母子丧命。我宁可因给她安排住处而遭遇灾祸,怎么忍心眼看着她们母子死去。”于是,李疑让妻子将耿子廉的妻子带回家中,结果顺利地产下一个男婴。李疑让妻子照顾耿子廉的老婆就像自己照顾范景淳一样。过了一个多月,耿子廉的妻子才拜别他家。他不要耿子廉妻子的任何报酬。 因为这些事,大家都称赞李疑,士大夫都喜欢与李疑结交。凡是认识李疑的人都说:“好人啊,好人!”。李疑读了一些书籍,文章也写的很好。李疑曾经凭借很好的儒学造诣被推举做官,他推辞不去上任。但是他的德行得到极大的彰显。宋学士说:“我和李疑有交往,了解他的为人。李疑没有魁伟雄壮的外表,然而他所做的事,却有真挚纯朴的仁义之风。《论语》上说:整个社会污浊,清廉的君子才显现出来。我为贪财好利的流俗而痛心,记载他的事迹来规劝世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

王泽民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应用,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那一著名的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洪范》记载中就有中道的思想:“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了。孔子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朱熹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不管怎样,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孔子的其他言论来参证,如“过犹不及”,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打个比方,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在这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换为一种方法论了。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难了。这样一个最优解,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的教导是,“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叩其两端”或“执其两端”,就是指从情的两种极端的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寻求和两种极端完全不同的最优解。这种“叩其两端”的处理方式,也着实不容易。

为什么孔夫子要悬置这样一个大家都很难做到,却又不得不努力去做的高标准?缘由大约有三。其一,儒家以祖述尧舜,倡明先王之道为己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容易把先王之道理想化。中道的思想作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更是情理之中的事。其二,儒家的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大环境下的产物。在农业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以及由单一性而必然存在的重复性,乃是儒家倡导凡事追求最优解思想的社会背景。其三,农业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慢节奏也为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

1.关于“中庸之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可以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B.中庸是孔子推许的至高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

C.在朱熹看来,中庸就是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

D.郑玄认为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这种解释比朱熹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2.文中说,“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下列不能成为其依据的一项是

A.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B.中庸从一种道德修养境界转换为一种方法论,很难适用于每一件事情。

C.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并寻求最优解并不容易做到。

D.中道思想作为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已经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方法论,已经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

B.能否正确认识并合理应用中庸之道,既体现人们的智慧,又反映人们的文化责任感。

C.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根本原因是当时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

D.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长此以往便促成了农业社会生产生活的慢节奏。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义明确的一句是  

A.你想知道《正气歌》的创作过程吗?应该说,文天祥早就在酝酿、写作、构思了。

B.人类社会的发展证明,一个国家,—个民族,其凝聚力的强弱,决定性因素在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建设状况。

C.那年,我响应党的号召,瞒着你奶奶和你姑姑毅然到大西北当了新型农民。从此,我的人生就被改变了。

D.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点逸闻就笔走龙蛇大书特书,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B 教授摇唇鼓舌,四处赚钱,越来越像商人;商人现身讲坛,著书立说,越来越像教授。

C 电视画面显示,3日当天,民主党竞选总部沸反盈天,奥巴马的支持者们安静而有序地握手拥抱,庆祝奥巴马开创新的选举记录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

D.来到公司的第一天,我好像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做,忙得头昏眼花。已经过了下班的时间,我一个人还在七手八脚地忙活着。

 

查看答案

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最准确的一项是

A.现在有人讥讽我有农民的品行,我并不羞耻,我就是农民的儿子。

B.“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洁的说。我们从短工的答语中可以窥见他对祥林嫂的不屑与厌弃。

C那些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人不仅为正人君子所不齿还可能滑向犯罪的深渊

D.母亲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映

 

查看答案

下列各选项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A 遴选     废弛        雍容大度        有口皆碑

B坐落      戕灭        历尽苍桑        迫不急待

C滥觞      砰击        满腹经伦        殒身不恤

D修葺      暴燥        水泻不通        气宇轩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