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题,多选则按前4题计分) (8分)
(1) ,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 。(《锦瑟》)
(2)但见悲鸟号古木, 。 ,愁空山。(《蜀道难》)
(3)无边落木萧萧下, 。 ,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4)大弦嘈嘈如急雨, 。嘈嘈切切错杂弹, 。(《琵琶行》)
(5)竹喧归浣女, 。 ,王孙自可留。(《山居秋瞑》)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棵在深山里长了好多年的大树,被修剪了枝叶后移栽到城市新建的公园里。人们围着它,议论着。
甲说:“没有这次移栽,它是不会被人赏识的。要被人赏识,就要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
乙说:“修枝剪叶,伤根破皮,到这里还要重新扎根生叶,还要适应环境,移栽是要付出代价的啊!”
丙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何必要离开自己的故土呢?”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何联想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要求:①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得抄袭和套作。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26分)
拿来主义
鲁迅
〔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2〕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4〕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5〕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6〕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7〕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7)。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8〕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9〕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1.对待文化遗产,作者主张实行“拿来主义”,但一直到第〔6〕段才写了这些,那么前五段具体谈的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6分)
2.第〔7〕段中,鲁迅用“孱头”“昏蛋”“废物”三个形象,尖锐而生动地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他们的态度各是怎么样的。(各用四个字来说明)(3分)
(1)孱头:
(2)昏蛋:
(3)废物:
3.第〔8〕段中,“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但它们又有区别,请说说它们各指的是糟粕中的哪一部分?(6分)
(1)鸦片:
(2)烟枪和烟灯:
(3)姨太太:
4.如何理解第〔6〕段划线句子的含义?(6分)
5.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9〕段是从哪些方面对全文进行总结的。(5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小题(10分)
金陵驿①
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却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①这首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被押送去元大都(今北京),途经金陵(今江苏南京),宿于驿站时所作。②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1.本诗首联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现实?(4分)
2.本诗的尾联与诗人写的另一首诗《过零丁洋》的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相比,有什么异同?(6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安能屈豪杰之流, , ?
(2)由此观之, ,一旦抵罪, ,不能容于远近。
(3)进不入以离尤兮, 。制芰荷以为衣兮, 。
(4)恩所加, ;罚所及, 。
(5)怨灵修之浩荡兮, 。宁溘死以流亡兮,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①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②,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城,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葸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葸。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①代:地名。②莫府:“莫”通“幕”;幕府,将帅在外的营帐,即为处理军政事务的衙署。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B.出战,数不利,失亡多 范增数目项王
C.以便宜置吏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王翦因急击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2.以下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李牧用兵之道的一组是( )
①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 ②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③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 ④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⑤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⑥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牧守边,厚遇士卒,抚慰边民,根据需要任用官吏,利用贸易租税以充军费,使边防得以巩固。
B.李牧对匈奴采用欲擒故纵的战术,一旦时机成熟,便巧布奇阵,大败敌军,迎来了边境十几年的安宁。
C.李牧坚持固守营垒的政策,不慕虚荣,不怕撤职,审时度势,排除干扰,从军事上和物质上积极备战,不愧为一代名将。
D.李牧的战略战术,在思想上麻痹了敌人,但将士们不理解,当权者也不理解,这正衬托出他的风采和品质。
4.对下列语句进行翻译。(14分)
(1)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4分)
(2)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4分)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3分)
(4)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