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巴黎圣母院》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主教,假如你的教堂...

阅读下面的《巴黎圣母院》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主教,假如你的教堂是神圣的,我们的姐妹也是神圣的;要是我们的姐妹不神圣,那么你的教堂也不神圣。所以责令你把那姑娘还给我们,如果你想拯救教堂的话;否则,我们要把姑娘抢走,并洗劫你的教堂。”这些话带有某种阴沉、粗犷的威严口吻,可惜卡西莫多听不见。

因为卡西莫多听不见,导致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请简述。

答:

 

卡西莫多误以为这一群人是来加害爱斯梅拉达的。当克洛潘率领的流浪汉、乞丐们靠近教堂时,他拼死抵抗。(1分)国王军队到了,流浪汉、乞丐们被打败,圣母院前尸横遍地,血流成河。(1分)等卡西莫多回到小屋,爱斯梅拉达却已被弗罗洛和甘果瓦骗走了。(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故事内容要点题,可以根据对小说内容的掌握,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注意语言的叙事性。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于嗟女兮,                  !(《诗经》)

(2)苟非吾之所有,                    。(《赤壁赋》苏轼)

(3)但见悲鸟号古木,                    。(《蜀道难》李白)

(4)                    ,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5)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白居易)

(6)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7)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8)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赢粮而景从。(《过秦论》贾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8分)

杂 诗

无名氏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注 著:附着。这里是吹拂的意思。早是:已是。

1.诗中一、二两句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结句。(4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张光纬

舟人不知何姓名,亦未悉其里居,及其所操何业。偶遇舟,遂以舟人名。吾郡陈泰岩者,文士也,遣仆买舟,收债远乡。携其侄与仆抵舟,见舟人髯如戟,目如炬,风仪伟甚,裸而刺船。泰岩心之。至舟中,复见一十六七女郎,依约闺中之秀。泰岩又窃窃然疑之。既放舟,棹如飞,顷刻至岸。岸旁有牛三头,蹲水中,妨舟泊。舟人招牧者牵之起,二牛起,其一犹浮沉水滨,格格不就牵。舟人乃探手掇牛后肘,掷岸上。岸上聚观,无不辟易,泰岩愈疑。

收债毕,泰岩持金数十归舟。语舟人曰:“日且西,盍止诸?”舟人曰:“毋恐。虽数百万缗,行数万里,可不辱命,何虑此琐琐也。”泰岩不能强,姑听之。至中流,落日衔山,微风拂波,舟人忽舣舟就岸。泰岩恐甚,询泊故。舟人曰:“风雨至矣。”稍顷,天半霹雳,水立云飞,舟依巨柳而荫。雨止,复行,卒无恙。

未抵郡数里,泰岩复语舟人曰:“前村隐隐,帘出树杪,可沽酒乎?”舟人曰:“诺。”提壶去。泰岩询船尾女郎曰:“子何为?子何自从彼髯者行乎?吾恐彼髯非良人,且彼髯复何为?子心知之,试语余。”女郎掩涕曰:“不然,妾亦宦之息。向从父母行三泖间,夜遇强盗,杀父母投之湖,掳资财及妾行。忽见此髯从暗中跃入舟,手刃群盗数十人,复携妾去,妾涕泣请死。彼髯者曰:‘今子父母既死,茕茕何依。幸子仇既歼,吾当徐访子亲属,送子归,纵无所归,吾更当觅倩嫁子。吾义勿污子,效彼群盗为也。’妾故忍死留此。”言讫,泪如雨下。泰岩又曰:“舟甚窄,奈起居何?且彼髯终何为?”女郎曰:“自妾来,彼髯恒卧篷橹间,虽风雨无所苦。舣舟亦无定踪,所往来不一人。谈者,妾皆不解,每痛饮辄去。夜必登高陵星斗,还舟恒猝猝不乐,亦未知甚何为。”

舟人沽酒至,斜睨女郎,若已知其所言而嗔之者,泰岩乃稔为异人,长揖请罪。因煮酒扶坐,相语甚欢。舟人乃曰:“萍踪相遇,愿赠以言。天下大乱,各自,余亦从此去。”讯之姓氏里居,舟人曰:“四海紊紊,安用此乎?”竟勿言。至郡,慷慨分手,后卒不遇。

【注】刺船:用篙撑船。三泖:湖名。倩:古代男子的美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岩心之           异:觉得…不同

B.棹如飞,顷刻至岸   鼓:击鼓

C.吾当徐访子亲属           访:寻找

D.天下大乱,各自        爱 :爱惜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偶遇舟,遂以舟人名      寡人于国也

B.泰岩询船尾女郎曰          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C.不然,妾亦宦之息也    此余之所得

D.谈者,妾皆不解            失其与,不知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舟人义行的一组是(  

虽数百万缗,行数万里,可不辱命  手刃群盗数十人,复携妾去  见舟人髯如戟,目如炬,风仪伟甚  舟人乃探手掇牛后肘,掷岸上  彼髯恒卧篷橹间,虽风雨无所苦  夜必登高陵星斗,还舟恒猝猝不乐

A.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4.把文言文阅读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舟人乃探手掇牛后肘,掷岸上。

译文:

(2)天半霹雳,水立云飞,舟依巨柳而荫。

译文:

(3)吾义勿污子,效彼群盗为也。

译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乡村社会领域,人民公社体制解体以后,代之以乡政村治的治理格局。村民自治制度的嵌入,让村民自己选举村干部管理村庄,因而被认为是国家还权于民的重要表现。与此同时,各种民间组织比如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以及其他各种类协会也在乡村社会如雨后春笋般发育起来,所有这些都被认为是国家权力推出乡村社会的表征。

也有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后国家权力在乡村社会呈现蔓延的趋势,国家权力在乡村社会并未减弱,反而得到增强。

还有学者认为,全能主义政治消解之后,国家的强制性权力削弱了,但国家运用制度化手段管理和服务乡村社会的权力,即国家基础性权力则得到增强,尤其是地方性共同体的解体和乡土伦理秩序的消解,为国家权力渗透进入乡村社会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改革开放后经济资源的增长和技术手段的进步也为国家权力进入乡村社会提供了物质基础,国家权力以统一的规则体系和观念、逻辑的形态,在一些领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入地嵌入进了乡村社会。

如此一来,有关新中国后30年国家权力与中国乡村社会结合状态的认识就出现了悖论现象,这种悖论表现为,一方面国家权力似乎在不断地推出乡村,另一方面,国家权力依托现代科技能够直接对接农户,其对乡村社会的嵌入程度加深。当然,与这两方面对应的,则是乡村治理状况的不尽人意,这是悖论双方的一致认识,这种不尽人意就体现在,家族的衰弱、地方性知识的瓦解,使得地方社会逐渐解体。从家族解放出来的农民成为原子化的个体,传统人情往来规则正在发生变异,农民价值和意义世界发生坍塌,日常生活中的农民合作难以达成,乡村社会陷入失序状态。(选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外网》

1.下面对“地方社会逐渐解体”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地方社会逐渐解体是指家族的衰弱、地方性知识的瓦解。

B地方社会逐渐解体是指从家族解放出来的农民成为原子化的个体。

C地方社会逐渐解体是指传统人情往来规则正在发生变异。

D地方社会逐渐解体是指农民成为原子化的个体,传统人情发生变异,农民价值和意义世界坍塌,合作难以达成,乡村社会陷入失序状态。

2.下面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人民公社体制解体以后,村民自治制度的乡政村治的治理格局,是国家还权于民的重要表现。

B全能主义政治消解之后,虽然国家的强制性权力削弱了,但国家基础性权力则得到增强。

C改革开放后,国家权力以统一的规则体系和观念、逻辑的形态,在一些领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入地嵌入进了乡村社会。

D让村民自己选举村干部管理村庄,使各种民间组织比如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以及其他各种类协会也在乡村社会如雨后春笋般发育起来。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权力与中国乡村社会结合状态的认识虽然出现了悖论现象,但双方都有一个共同认识,即乡村治理状况的不尽人意。

B国家权力与中国乡村社会结合状态的认识的悖论现象,是指国家权力不断地推出乡村,依托现代科技能够直接对接农户。

C国家权力与中国乡村社会结合状态的认识的悖论现象,是指家族的衰弱、地方性知识的瓦解,使得地方社会逐渐解体。

D作者认为,地方性共同体的解体和乡土伦理秩序的消解,为国家权力渗透进入乡村社会提供了便利条件。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名著《红楼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元春命运决定贾府的兴衰。元春进宫,贾府进入繁荣时期;元春封为贵妃,贾府达到鼎盛;元春生病暴毙,贾府随之衰败。

B.林黛玉进贾府时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作雪雁。

C.贾府是一个典型的贵族大家庭,包括荣国府、宁国府两支。作者曹雪芹对这个贵族家庭饮食起居各方面的生活细节都进行了真切细致的描写,表现了这个钟鸣鼎食的诗礼之家“树倒猢狲散”的没落过程。而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无疑是作者悲悼的主要内容。

D.黛玉见风吹残红飘落满地,不禁勾起身世飘零的孤独伤感,遂惜花而葬。这反映了黛玉因对宝玉一往情深而不为宝玉所理解的苦恼。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