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18分) 大 回 冯骥才 (1)大回姓回,人高马大,手...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题。(18分)

大 回

冯骥才

(1)大回姓回,人高马大,手大脚大嘴大耳朵大,人叫他大回。叫惯了大回,反倒没人知道他的名字。

(2)大回是能人,专攻垂钓。手里一根竹竿子,就是钓鱼竿;一个使针敲成的钩,就是鱼钩;一根衲鞋底子用的上了蜡的细线绳,就是鱼线;还有一片鸽子的羽毛拴在线绳上,就是鱼膘。只凭这几样再普通不过的东西。他蹲在坑边,顶多七天,能把坑里几千条鱼钓光了。连鱼秧子也逃不掉。

(3)甭管水里的鱼多杂,他想要哪种鱼就专上哪种鱼;他还能钓完公鱼钓母鱼,一对对地往上钓。他钓的大鱼比他还沉,钓的小鱼比鱼钩还小。

(4)人说钓鱼凭的是运气,他凭的全是能耐。

(5)钓鲫鱼用的红虫子,又小又细,好线头,而且只有一层薄皮儿,里边一兜儿血红的水。要想把鱼钩穿进去,那可不易;弄不好钩尖一斜,一股红水出来,单剩下一层皮儿了。可人家大回把红虫子全放在嘴里,在腮帮子那里存着。用的时候,手指捏着鱼钩,张开嘴把钩往里边一挂,保管把那小红虫漂漂亮亮穿在鱼钩上。就这手活,谁会?

(6)他无论钓什么都有绝法,比方钓王八。

(7)钓鱼时勾到王八,都是杆儿弯,线不动,很容易疑惑是勾上了水下边的石块。心里急,一使劲,线断了!大回不急,稳稳绷住。停了会儿,见线一走,认准那是王八在爬,就更不急着提竿。尤其大王八,被鱼钩勾住之后,便用两只前爪子抓住水草。假若用力提竿,竿不折线断。每到这时候,大回便从腰间摸出一个铜环,从鱼竿的底把套进去,穿过鱼竿一松手,铜环便顺着鱼线溜下去。水底下的王八正吃着劲儿,忽见一个锃亮的东西直朝自己的脑袋飞来,不知是嘛,扬起前爪子一挡,这便松开下边的草。嘿,就势把它舒舒服服地提上来!

(8)这招这法,还在哪儿见过?

(9)天津卫人过年有个风俗,便是放生。就是把一条活鲤鱼放到河里去。为的是行善,求好报。放鱼时,要在鱼的背鳍上拴一根红绳,做个记号。倘若第二年把这鱼打上来,就再拴一根红绳。第三年照样还拴一根。据说这种背上拴着三根红绳的鲤鱼,放到河里,可以跳龙门。一切人间的福禄寿财,就全招来了。

(10)可是鲤鱼到处有,拴红绳的鱼无处弄到。鱼要是给鱼钩勾过一次,就变得又灵又贼。拴一根红绳的鲤鱼在鱼市上偶而还能看见,拴二根红绳的鲤鱼看不见,拴三根红绳的连撒网打鱼的也没瞧见过。你想花大价钱买,他会笑着说:“你有本事把河淘干了,我就有本事把它弄上来。”

(11)怎么办?找大回。天津卫八大家都是一进腊月,就跟大回定这种三根红绳的鲤鱼了。

(12)大回站在河边,看好鱼道。鱼道就是鱼在水里常走的路,大回有双神眼,能一眼看到水里。他瞧准鲤鱼常呆的地界,把一个面团扔下去。这面团比栗子大,小鱼吃不进嘴,大鱼一口一个。但这面团里边决不下钩,纯粹是扔到河里喂鱼,一天扔一个。开头,那贼乎乎的大鱼冒着危险试着吃,一吃没事,第二天再来一个,胆儿便渐渐大起来,最后见了面团张嘴就吞。半个月二十天后,大回心想差不多了,用鱼钩勾个面团扔下去。错不了──一条拴红绳的大鲤鱼就结结实实绷住了。

(13)可是这法子最多只能钓到拴两根红绳的鲤鱼。三根红绳的鲤鱼决不上钩。这三根绳的鲤鱼已经给钓到三次,就是吃屎也不敢再吃面团了。使嘛法子?就用小孩的巴巴做鱼食!大回不是把鱼琢磨透了?

(14)南门外那些水坑,哪个坑里有嘛鱼,哪个坑里的鱼大小,哪个坑的鱼有多少条,他心里全一清二楚。他能把坑里的鱼全钓绝了,但他也决不把任何一个坑里的鱼钓绝了。钓绝了,他玩嘛?故而,小鱼不钓,等它长大,母鱼不钓,等它潲子。远近钓者都称他“鱼绝后”。这可不是骂他,是夸他。

(15)这外号并不好——

(16)民国三年,夏至后转一天。大回钓一天鱼,人困力乏。多半辈子,整天站在坑边河边,风吹日晒,身子里的油耗得差不多了。他在鼓楼北的聚合成饭庄,吃饱肚子喝足酒,提着一篓子鱼摇摇晃晃回家。走不动就靠墙睡会儿。他家在北城根,这一段路不近,他走走停停直到午夜,迷迷糊糊就趴在大街上了。这时街上走过来一辆拉东西的马车,赶车人在车上睡着了。但就是醒着也瞧不见他──凑巧这段路的几盏街灯给风吹灭了。这真是该活死不了,该死活不了。马车从他身上压过去时,车夫那老家伙睡得太死,居然也没觉出来。转天天亮才叫人发现,大回给车压成一个片儿了,赛张纸似的贴在地面上。奇怪的是,人压瘪了,鱼篓子却没压着,里边的鱼还都活着。等巡警一追查,更奇怪的是,那车上拉的东西,竟然是一车鱼!这事叫人听了一怔一惊,脖子后边冒出凉气来。

(17)有人说,这事坏就坏在他那个外号上了,“鱼绝后”就是叫“鱼”把他“绝后”了。但也有人说,这是上天的报应,他一辈子钓的鱼实在太多了,龙王爷叫他去以命抵命。可事情传到东城里的文人裴文锦──裴五爷那里,人家念书的人说的话就另一个味儿了。人家说:

(18)能人全都死在能耐上。

1.“人说钓鱼凭的是运气,他凭的全是能耐。”这句话独立成段有何用意?(6分)

答:

2.小说第9段介绍了天津卫人过年“放生”这个风俗,其作用是什么?(4分)

答:

3.小说为什么极力描写大回的高超“钓技”?(4分)

答:

4.通观全文,分析大回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4分)

答:

 

1.强调大回的能耐(1分)引出下文对大回精湛钓技的描写(2分)与结尾句能人全都死在能耐上照应(2分)点明了主题(1分) 2.①“放生”为了“求好报”,与大回的钓鱼形成对比;(2分)②暗示了大回的“恶报”; (1分)③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内涵。(1分) 3.使大回的形象鲜明生动(2分)为被称为“鱼绝后”揭示主题,做铺垫。(2分) 4.大回是一个①长相奇特②钓鱼技巧高超⑶最后死在了自己的能耐上④市井小人物。(每点1分,共4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句作用题,回答这类问题,需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内容方面,这句话单独成段,起突出强调作用,用于突出人物形象,点明主题。结构方面,引出下文,和结局相照应。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这也是一道语句作用题,本题侧重其内容作用,通过放生与钓鱼的对比,暗示了人物的命运,从而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小说极力描写大回的高超“钓技”,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更加吸引作者,也能够更好地反衬人物的命运,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题,此类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在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有关语段,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巴黎圣母院》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主教,假如你的教堂是神圣的,我们的姐妹也是神圣的;要是我们的姐妹不神圣,那么你的教堂也不神圣。所以责令你把那姑娘还给我们,如果你想拯救教堂的话;否则,我们要把姑娘抢走,并洗劫你的教堂。”这些话带有某种阴沉、粗犷的威严口吻,可惜卡西莫多听不见。

因为卡西莫多听不见,导致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请简述。

答: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于嗟女兮,                  !(《诗经》)

(2)苟非吾之所有,                    。(《赤壁赋》苏轼)

(3)但见悲鸟号古木,                    。(《蜀道难》李白)

(4)                    ,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5)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白居易)

(6)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7)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8)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赢粮而景从。(《过秦论》贾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8分)

杂 诗

无名氏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注 著:附着。这里是吹拂的意思。早是:已是。

1.诗中一、二两句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结句。(4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张光纬

舟人不知何姓名,亦未悉其里居,及其所操何业。偶遇舟,遂以舟人名。吾郡陈泰岩者,文士也,遣仆买舟,收债远乡。携其侄与仆抵舟,见舟人髯如戟,目如炬,风仪伟甚,裸而刺船。泰岩心之。至舟中,复见一十六七女郎,依约闺中之秀。泰岩又窃窃然疑之。既放舟,棹如飞,顷刻至岸。岸旁有牛三头,蹲水中,妨舟泊。舟人招牧者牵之起,二牛起,其一犹浮沉水滨,格格不就牵。舟人乃探手掇牛后肘,掷岸上。岸上聚观,无不辟易,泰岩愈疑。

收债毕,泰岩持金数十归舟。语舟人曰:“日且西,盍止诸?”舟人曰:“毋恐。虽数百万缗,行数万里,可不辱命,何虑此琐琐也。”泰岩不能强,姑听之。至中流,落日衔山,微风拂波,舟人忽舣舟就岸。泰岩恐甚,询泊故。舟人曰:“风雨至矣。”稍顷,天半霹雳,水立云飞,舟依巨柳而荫。雨止,复行,卒无恙。

未抵郡数里,泰岩复语舟人曰:“前村隐隐,帘出树杪,可沽酒乎?”舟人曰:“诺。”提壶去。泰岩询船尾女郎曰:“子何为?子何自从彼髯者行乎?吾恐彼髯非良人,且彼髯复何为?子心知之,试语余。”女郎掩涕曰:“不然,妾亦宦之息。向从父母行三泖间,夜遇强盗,杀父母投之湖,掳资财及妾行。忽见此髯从暗中跃入舟,手刃群盗数十人,复携妾去,妾涕泣请死。彼髯者曰:‘今子父母既死,茕茕何依。幸子仇既歼,吾当徐访子亲属,送子归,纵无所归,吾更当觅倩嫁子。吾义勿污子,效彼群盗为也。’妾故忍死留此。”言讫,泪如雨下。泰岩又曰:“舟甚窄,奈起居何?且彼髯终何为?”女郎曰:“自妾来,彼髯恒卧篷橹间,虽风雨无所苦。舣舟亦无定踪,所往来不一人。谈者,妾皆不解,每痛饮辄去。夜必登高陵星斗,还舟恒猝猝不乐,亦未知甚何为。”

舟人沽酒至,斜睨女郎,若已知其所言而嗔之者,泰岩乃稔为异人,长揖请罪。因煮酒扶坐,相语甚欢。舟人乃曰:“萍踪相遇,愿赠以言。天下大乱,各自,余亦从此去。”讯之姓氏里居,舟人曰:“四海紊紊,安用此乎?”竟勿言。至郡,慷慨分手,后卒不遇。

【注】刺船:用篙撑船。三泖:湖名。倩:古代男子的美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岩心之           异:觉得…不同

B.棹如飞,顷刻至岸   鼓:击鼓

C.吾当徐访子亲属           访:寻找

D.天下大乱,各自        爱 :爱惜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偶遇舟,遂以舟人名      寡人于国也

B.泰岩询船尾女郎曰          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C.不然,妾亦宦之息也    此余之所得

D.谈者,妾皆不解            失其与,不知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舟人义行的一组是(  

虽数百万缗,行数万里,可不辱命  手刃群盗数十人,复携妾去  见舟人髯如戟,目如炬,风仪伟甚  舟人乃探手掇牛后肘,掷岸上  彼髯恒卧篷橹间,虽风雨无所苦  夜必登高陵星斗,还舟恒猝猝不乐

A.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4.把文言文阅读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舟人乃探手掇牛后肘,掷岸上。

译文:

(2)天半霹雳,水立云飞,舟依巨柳而荫。

译文:

(3)吾义勿污子,效彼群盗为也。

译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乡村社会领域,人民公社体制解体以后,代之以乡政村治的治理格局。村民自治制度的嵌入,让村民自己选举村干部管理村庄,因而被认为是国家还权于民的重要表现。与此同时,各种民间组织比如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以及其他各种类协会也在乡村社会如雨后春笋般发育起来,所有这些都被认为是国家权力推出乡村社会的表征。

也有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后国家权力在乡村社会呈现蔓延的趋势,国家权力在乡村社会并未减弱,反而得到增强。

还有学者认为,全能主义政治消解之后,国家的强制性权力削弱了,但国家运用制度化手段管理和服务乡村社会的权力,即国家基础性权力则得到增强,尤其是地方性共同体的解体和乡土伦理秩序的消解,为国家权力渗透进入乡村社会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改革开放后经济资源的增长和技术手段的进步也为国家权力进入乡村社会提供了物质基础,国家权力以统一的规则体系和观念、逻辑的形态,在一些领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入地嵌入进了乡村社会。

如此一来,有关新中国后30年国家权力与中国乡村社会结合状态的认识就出现了悖论现象,这种悖论表现为,一方面国家权力似乎在不断地推出乡村,另一方面,国家权力依托现代科技能够直接对接农户,其对乡村社会的嵌入程度加深。当然,与这两方面对应的,则是乡村治理状况的不尽人意,这是悖论双方的一致认识,这种不尽人意就体现在,家族的衰弱、地方性知识的瓦解,使得地方社会逐渐解体。从家族解放出来的农民成为原子化的个体,传统人情往来规则正在发生变异,农民价值和意义世界发生坍塌,日常生活中的农民合作难以达成,乡村社会陷入失序状态。(选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外网》

1.下面对“地方社会逐渐解体”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地方社会逐渐解体是指家族的衰弱、地方性知识的瓦解。

B地方社会逐渐解体是指从家族解放出来的农民成为原子化的个体。

C地方社会逐渐解体是指传统人情往来规则正在发生变异。

D地方社会逐渐解体是指农民成为原子化的个体,传统人情发生变异,农民价值和意义世界坍塌,合作难以达成,乡村社会陷入失序状态。

2.下面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人民公社体制解体以后,村民自治制度的乡政村治的治理格局,是国家还权于民的重要表现。

B全能主义政治消解之后,虽然国家的强制性权力削弱了,但国家基础性权力则得到增强。

C改革开放后,国家权力以统一的规则体系和观念、逻辑的形态,在一些领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入地嵌入进了乡村社会。

D让村民自己选举村干部管理村庄,使各种民间组织比如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以及其他各种类协会也在乡村社会如雨后春笋般发育起来。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权力与中国乡村社会结合状态的认识虽然出现了悖论现象,但双方都有一个共同认识,即乡村治理状况的不尽人意。

B国家权力与中国乡村社会结合状态的认识的悖论现象,是指国家权力不断地推出乡村,依托现代科技能够直接对接农户。

C国家权力与中国乡村社会结合状态的认识的悖论现象,是指家族的衰弱、地方性知识的瓦解,使得地方社会逐渐解体。

D作者认为,地方性共同体的解体和乡土伦理秩序的消解,为国家权力渗透进入乡村社会提供了便利条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