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课内文段,完成后面目题。(共7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阅读课内文段,完成后面目题。(共7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1.赏析“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中“泻”字好在哪里?(2分)

2.第二段文字中“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中的“这”指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3分)

3.第三段抒发的情感与前两段有什么不同?(2分)

 

1.(1)与上句“流水”相照应。(2)赋予月光以动感且浓郁的特点。 2.“这”指“不能朗照”。作者的这种感觉,与他当时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的心情像契合。 3.抒发了作者回到现实的孤独寂寞之情。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散文优美的语言艺术。此题是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描写月色的名句,其中动词“泄”字紧承上句,上句将月光比喻为“流水”,流水可泄,准确写出了流水的特点,进而准确描写出月光浓郁而富有动感的特点。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词句的含意和作用。题干首先要求解释指示代词“这”指代的内容,联系上下文,“这”指代的是月光“不能朗照”;根据上下文,“不能朗照”的氛围就如“小睡”,“别有风味的”。这正和作者文中表达的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的心情相契合,所以作者认为恰到好处。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在文本中表现的不同情感,材料第三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象,前两段分别描写荷塘和月色,作者完全沉浸在荷塘月色的美景之中;而描写荷塘四周的时候,一句“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准确地抒发了回到现实中的孤独寂寞之情。 考点: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共9分)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翻译下列语句。(共4分)

①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②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节选语段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2分)

3.第二段文字主要在写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每小题3分,共9分)

人生边上,还有更远

①《我们仨》问世四年后,96岁高龄的杨绛先生推出《走到人生边上》,年近百岁的老人,居然还有如此真挚的思考与坦然的心态。乍看书名,自然就会联想到钱钟书先生的旧作《写在人生边上》,钱钟书先生说:“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他要把有关思索写下的文字,当作写在人生边上的文字。斯人已逝,这“人生边上”的文字竟又由他的夫人杨绛先生续写着。从《写在人生边上》到《走到人生边上》,是生命暖流中两个相戚灵魂的长相守望,如此这般的“夫唱妇随”,令人感动莫名。

②人到关键时刻,总会想些根本性问题。杨绛先生说:“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我已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就什么都没有了吗……”“ 站在人生的边缘上”的先生还在回望一生,追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走到了人生边上,自己想不明白,就想问问人,而我可以问的人已经走了,只有在内心深处自己问自己。”她的追问,让我们看到了不竭的生命活力。人生的智慧来源于对人生的追问,对人生不断地追问,是保持生命活力的最好方式。“我试图摆脱一切成见,按照合理的规律,合乎逻辑的推理,依靠实际生活经验,自己思考。我要从平时不在意的地方,发现问题,解答问题。这样一步一步自问自答,看能探索多远……”的确,先生的思考显得特别有意义,只有追问与思考才能让我们认清一切。

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走到人生边上》的“注释”部分读来倍感亲切,是我们熟悉的风格、喜爱的笔墨。如果说正文是理性的,它就是感性的;正文部分是抽象的,它就是具体的。这是一组从容大气的散文,记的是一些令先生印象深刻的人和事,恰恰印证了正文里面看似抽象的一些观点。《她的自述》里,秀秀讲的一个家族几代人的故事,不就是“人生实苦”吗?可爱的劳神父不正是锻炼自己灵魂的典型吗?最令人唏嘘的是《比邻双鹊》,那对喜鹊夫妇在一年的时间里演绎了什么样的悲欢离合?其内容呈现的善与恶、是与非,又无不与前半部的文本相契合照应。

杨绛先生,抛开了“角色”与“形式”的束缚,带我们走进了一个新的思想领域。在《我们仨》中,先生用“古驿道”暗喻人生似旅途;在《走到人生边上》中,作者同样喻人生为渐行渐远的旅程。《我们仨》,是先生对亲情的追忆;《走到人生边上》,是她思考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等哲学命题。《我们仨》是至情之作,读者要用情去阅读,追随作者。体味人间至爱,达于至真。《走到人生边上》是至理之作,读者要用心去阅读,追随作者思考,求索人生真谛,止于至善。

⑤在《走到人生边上》里,杨绛先生是位阅历丰富的智慧老人,把自己平生所见的奇闻轶事娓娓道来;是位求知若渴的学子,对于根本的问题执拗地刨根问底。没有令人头疼的概念,更没有复杂曲折的逻辑推理,先生只坦率明白地问与答,追问与思考,解自己的惑。在生命的通道里,她比我们走得更深更远,听一听她的话语,我们会找到关于人生的新的答案。

 

1.下列对《走到人生边上》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杨绛先生认为人生是一部大书,她要把有关思索写下的文字,当作写在人生边上的文字,以与已逝的钱钟书先生灵魂长相守望,“夫唱妇随”。

B.《走到人生边上》是96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关于人生的哲学思考和坦率解惑,显示了她不竭的生命活力和过人的人生智慧。

C.《走到人生边上》带我们走进了一个新的思想领域,是因为杨绛先生是位阅历丰富的智慧老人,她把自己平生所见的、读者所少见的奇闻轶事娓娓道来。

D.《走到人生边上》,是至情之作,读者要用心阅读,追随作者思考,求索人生真谛,止于至善。

2.下列不是“《走到人生边上》的‘注释’部分读来倍感亲切”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注释”部分,是我们熟悉的风格、喜爱的笔墨。

B.“注释”部分,是感性的、具体的、从容大气的散文

C.“注释”部分,看似抽象的一些观点是先生“人生边上,还有更远”的主要体现。

D.“注释”部分,记的是一些令先生印象深刻的,内容呈现善与恶、是与非的人和事。

3.“在生命的通道里”,杨绛先生“比我们走得更深更远”,结合全文来看,其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历丰富,且注意人生的细微之处,摆脱一切成见。

B、钱钟书睿智灵魂的深远影响。

C、思考深刻,对于根本问题执拗地刨根问底。

D、心态坦然,坦率明白地追问与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查看答案

下列诗句,抒发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

B.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应物)

C.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李益)

D.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咸阳      走:趋向                   矗不知几千万       落:座

B.道行空      复:重复                   高低冥迷             冥迷:迷茫不清

C.楼下殿      辞:辞别                   雷霆惊             乍:忽然

D.而望焉      幸:封建帝王到某处         尽态极             妍:美丽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当与秦相较,未易量

B.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起视四境,秦兵又至矣

C.则秦之所大患,诸侯之所大欲,不在战矣           至于颠覆,理宜然

D.暴霜露,崭荆棘,有尺寸之地                     日削月割,趋于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