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虽占有备位“总统”的战略优...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虽占有备位“总统”的战略优势,但她的言行一再前合后偃,不仅失去了主导局面的先机,还沦落到各方面都不讨好的境地。

B 即使是一个弱小、落后的国家,也有自己的民族尊严和志气,绝不是对列强的种种侵略要求只能俯首贴耳,顺水推舟。

C 从个税简单的定义上看,个税无疑是每个人根据自己收入情况应该缴纳的税,是以个体为主。但是现实中,我们的家庭收入水平却呈现良莠不齐的状况。

D 村长非常关心村里的鳏寡孤独,经常嘘寒问暖,及时解决他们的具体困难。

 

D 【解析】 试题分析:A.“前合后偃”,跌跌撞撞,站不稳,此处用来描写“言行”,属用词不当。 B.“顺水推舟”比喻顺应趋势办事,应改为“逆来顺受”。 C.“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此处用“参差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更为恰当。 D.“鳏寡孤独”泛指没有或丧失劳动力而又无依无靠的人。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寂静钱钟书

周劼人

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晷旁,烛光隐隐。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 空,人们伫立无语,鞠躬,献上白菊。

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

有人低声答语:“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周年。”

10年前,钱钟书先生安详离世。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的20分钟。“如此寂静。”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说。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他的人生,本不寂静。 

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还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管锥编》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引述涉及四千位作家上万种著作。世人惊叹“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

然而他却又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图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的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即使是身处困境,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文革”时他被送去干校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只要抱起书本来,就能兴致盎然。第一批 “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先生歪着脑袋认真的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既往地平静。他谢绝 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 

他人的不解,先生并未在意过。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清华大学一位博士生说,他多次读《围城》,读第三遍时忽然明白,“围城不是别人给的, 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 

10年后的清华,10年后的12月19日,依旧是纸鹤飘飞,烛光摇曳,依旧只有师生们的心照不语。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来好奇的眼光:“这是谁?”

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这种“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也难以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往往只惊叹他“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寂静,这是先生的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的一生的格调。

一位热爱他的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是的,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写路人对清华师生祭奠钱钟书先生的好奇,突出了他人对钱钟书的不了解。他人之所 以不了解,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拒绝了一切媒体的采访。

B 不能被“赦”回京,继续留在干校,钱钟书夫妇依然平静。对于希望能够埋头读书、潜心 治学的钱钟书来说,干校生活的缺憾只是“没有书”。 

C 钱钟书先生作为世人公认的大师,他的人生本可轰轰烈烈而不“寂静”,但他从不想侧身 大师之列,没有修筑名利的“围城”将自己“围”住。

D.题目“寂静钱钟书”,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的“静”来写。如,写清华师生10年后纪 念钱钟书先生,虽没有出现“静”字,但也暗示了“静”。

E.文章报道了清华师生的祭奠活动,写了钱钟书先生给人们带来的好奇、惊叹和崇敬,展现 了他的大师风范和完整人格,给人以启迪。

2.文章倒数第二段加点词语“格调”的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6分)

3.从文中可以看出,钱钟书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6分)

4.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8分)

 

查看答案

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句子(每处1分,共6分

①念去去,千里烟波,                   

                   ,尽西风,季鹰归未。

③羽扇纶巾,谈笑间,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⑤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到黄昏,点点滴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行香子·三叠峡

方以智

划破虚空,堕落珠宫,漫夸张、鬼斧神工。半间茅屋,八面玲珑,有一条溪,千丈石,万株松。急雨斜风,电卷雷轰,是谁来、掷杖成龙?千年古意,吩咐诗翁,在两崖间,三弄外,一声中。

1.词中写出了三叠峡怎样的景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态?(5分)

2.纵观全词,该词在写作上有何特色?(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材料,完成小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上卿                 拜:任命,授官

B、蔺相如以口舌为劳       徒:只,不过

C、且相如贱人          素:向来,本来

D吾念之              顾:考虑,想到

2.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蔺相如“宽宏大量”“重友为国”的一组是    (3分)

相如闻,不肯与会   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相如引车避匿     蔺相如固止之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以先国家而后私仇也

A                      B

C                      D

3.下列对文章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渑池相会”中,蔺相如以非凡的胆识和忠勇的行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所以回国后被赵王重用,官位居廉颇之上。

B、廉颇认为自己作为将军,有攻城略地的赫赫战功,蔺相如凭借个人的口才获得赵王的提拔,根本没有立什么功劳。

C、蔺相如原本是宦官头目的舍人,心生嫉妒的廉颇就以此来挖苦攻击蔺相如,称之为“贱人”,表现出心理的不平衡。

D、蔺相如对廉颇的谦让之举,引起了门客不满,而他善于作比,委婉劝解,他的话传至廉颇耳中,深深地打动了廉颇。

4.翻译下列语句。(10分)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君之高义也。

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评“抗日神剧”:暴力夸张罔顾公共理性

“八路军战士”像撕鱿鱼片一样徒手将敌人撕成了两半,“鬼子”血肉横飞,英雄凛然一笑,“八路军女战士”被一群日军侮辱后,腾空跃起,数箭连发,几十名“鬼子兵”接连毙命。绣花针、铁砂掌、鹰爪功、化骨绵掌、太极神功轮番出现,取敌人首级如探囊取物。一时间,如此种种“神奇”的镜头接二连三出现在抗日题材电视剧中,已经成为电视屏幕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事实上,雷人桥段层出不穷透露出的是,近来风靡荧屏的抗日题材电视剧,越来越类型化。“抗日”逐渐简化为故事背景,其内核被悄悄替换成武侠剧、偶像剧,即使主线仍是“抗日”,武打、枪战、爱情、时尚、性感等类型元素也统统裹挟进来。乍一看,颇具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上天入地、翻江倒海的大胆想象力!不过,我们实在不能把这种慷先驱之慨的做法称为“幽默”。尽管没有谁规定抗日题材文艺作品只能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讲述,但毕竟那段切肤之痛的历史相去不远。尽管中国取得了八年抗战的最终胜利,但我们的前辈也付出了极为惨烈的代价。这种代价因为侵略者人性中的恶,也因为中国近代以来在文明上的落伍。我们的胜利是用巨大的牺牲换来的,这是我们认识那段历史电视剧的基本理性。

现如今,抗日题材电视剧悄然卸下来宣传教育的“包袱”,变为纯粹的娱乐品,自是有它的内在逻辑。但这种“自我解放”也确实够“彻底”的,连基本的公共理性也置之不顾,血肉之躯铸就的抗战精神在“神剧”中已被空洞化和游戏化,变作掩护暴力的一张虎皮,真可算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了。然而编创者又是极其“理性”的:爱情、暴力、悬疑、时尚、性感……一个都不少,非但不敢突破简单化的观念窠臼,还用离谱的编造强化陋见。在“民族大义”的包裹下,“神剧”们实则是精明的商业算。

电视剧不必是教科书,但一定不能是罔顾公共理性的反面教材。毋庸置疑,在大众文化中,武打、警匪等内容其实是人的攻击、破坏等本能欲求的“替代性满足”,要引导受众心安理得地疏泄这种欲求,需要在讲述这些内容的同时进行价值观介入,所以“正义战胜邪恶……好人好报”等主题几乎成了所有通俗故事的标准配置。好的故事把欲望与道德这两个“死对头”如此和谐地编织在一起,既疏泄了人们内心的欲求,也再次强化了道德、价值观和公共理性,使人处于心智平衡的状态之中。但毕竟,情爱、武打、警匪与色情、暴力、凶杀之间有着内在的共通性,如果故事过于离谱,缺乏基本的公共理性和价值观介入,文艺作品就越接近于赤裸裸的欲求本身。比如,当人们对暴力的依赖被文艺作品过分强化,那么暴力的对象是当年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今天在中国饭店用餐的日本民众,还是日本牌子的中国制造汽车,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令人痴迷的,是暴力本身。“抗日神剧”庶几近之。

1.下列对“抗日神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抗日神剧”之所以被称为“神剧”,在于它们过度渲染和夸大了抗日志士们的神勇与盖世神功,雷人桥段层出不穷。

B、“抗日神剧”实际上是以抗日故事为背景包装成的武侠剧、偶像剧,充斥着武打、枪战、爱情、时尚、性感等元素,表现出类型化特点。

C、“抗日神剧”用“笑谈”的方式,不仅将血肉之躯筑就的抗战精神空洞化和游戏化,还将其变成了纯粹的暴力刺激。

D、“抗日神剧”为商业算计而植入爱情、暴力、悬疑、时尚、性感等内容,卸下了宣传教育的“包袱”,也就放弃了理应担当的社会责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尽管“抗日神剧”慷先驱之慨的做法不可取,但是,剧中体现出的乐观、无畏的精神和非凡的想象力还是有价值的。

B、那段抗战历史带给我们中国人切肤之痛,且距今不远,在文艺作品中用非现实主义的手法来讲述是不太合适的。

C、认识抗战历史,要看到侵略者的恶和近代以来我国的落后导致我们付出的巨大牺牲,这是抗日题材电视剧应有的基本理性。

D、抗日题材电视剧应抛开过于精明的商业算计,突破观念简单化的状况,抛弃编造离谱的做法,真正将“民族大义“置于正确的位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电视剧可以不承担教育责任,但绝不能罔顾公共理性,赤裸裸地宣扬人性中的某些本能欲求。

B、人的本能欲求可以通过电视剧中的情爱、武打、警匪等内容来实现“替代性满足”,但要实现人的心智平衡,还需要道德、价值观和公共理性的介入。

C、如果故事不离谱,也有基本的公共理性和价值观的介入,情爱、武打、警匪与色情、暴力、凶杀之间就不存在内在共通性。

D、如果文艺作品过分强化人们对暴力的依赖,那么暴力对象是谁就无关紧要了,因为它渲染的是暴力本身。“抗日神剧”差不多就是这样的作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