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题目。
双调·水仙子·夜雨
(元)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1.这首小令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5分)
2.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傅宗龙,字仲纶,云南昆明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除铜梁知县,调巴县,行取①,入为户部主事。久之,授御史。天启元年,辽阳破,帝下募兵之令,宗龙请行。一月余,得精卒五千。明年,安邦彦反,围贵阳,土寇蜂起。请发帑金济滇将士,开建昌,通由蜀入滇之路,帝多采纳之。又上疏自请讨贼,帝大喜。会宗龙以疾归,不果行。
四年正月,贵州巡抚王三善为降贼陈其愚所绐②,败殁。其夏即家起宗龙巡按其地,兼监军。宗龙直渡盘江,战且行,寇悉破。擒斩其愚。宗龙乃条上屯守策,部议从之。诏加太仆少卿。忧归。崇祯三年起故官。用孙承宗荐,擢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未几,拜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
用小故夺官矣。居久之,十年十月流寇大入蜀,陷蜀三十余州县,帝拊髀而思宗龙曰:“使宗龙抚蜀,贼安至是哉!”趣即家起宗龙。宗龙至蜀,代王维章与总兵罗尚文御却贼。十二年五月以杨嗣昌荐,召为兵部尚书,去蜀。八月至京,入见帝。宗龙为人伉直任气,不能从谀承意。帝愤中枢失职,宗龙朴忠,初入见,即言民穷财尽。帝颇然之,顾恳言不已,遂怫然曰:“卿当整理兵事尔。”既退,语嗣昌曰:“何哉?宗龙善策黔,而所言卑卑,皆他人唾余,何也?”自是所奏请,多中格③。
当是之时,李自成有众五十万,自陷河、洛,犯开封。帝命宗龙专办自成。议尽括关中兵饷以出,然属郡旱蝗,已不能应。十四年九月四日以川、陕兵二万出关。秦师食尽,宗龙杀马骡以享军。明日,营中马骡尽,杀贼取其尸分啖之。营中火药、铅子、矢并尽。夜半,潜勒诸军突贼营,杀千余人,溃围出。宗龙徒步率诸军且战且走。十九日,日卓午,未至项城八里,贼追及之,执宗龙,呼于门曰:“秦督围随官丁也,请启门纳秦督。”宗龙大呼曰:“我秦督也,不幸堕贼手,左右皆贼耳。”贼唾宗龙。宗龙骂贼曰:“我大臣也,杀则杀耳,岂能为贼赚城以缓死哉!”贼抽刀击宗龙,中其脑而仆,斫其耳鼻死城下。事闻,帝曰:“若此,可谓朴忠矣。”复官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谥忠壮。
【注】①行取:明清时,地方官经举荐保举后调任京职。②绐:dài,古同“诒”,欺骗,欺诈。③中格:中途搁置
1.对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词地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趣即家起宗龙 趣:马上 B.请启门纳秦督 纳:交纳
C.陷蜀三十余州县 陷:攻陷 D.宗龙杀马骡以享军 享:供应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傅宗龙心忧天下的一组是(3分)( )
①帝下募兵之令,宗龙请行 ②会宗龙以疾归,不果行
③宗龙直渡盘江,战且行 ④宗龙乃条上屯守策
⑤初入见,即言民穷财尽 ⑥宗龙杀马骡以享军
A. ①②⑤ B. ②③⑥ C.①④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傅宗龙武能安邦,文能治国,可谓文武双全。虽然最后战败而死,却无损于他的声誉。
B. 明代末年,社会动荡,到处起兵,国无宁日,纵使一代名将傅宗龙四处平叛,也难保大明江山。
C. 傅宗龙率兵讨伐李自成,因兵力悬殊,寡不敌众,加上后勤供应不济,弹尽粮绝,兵败被俘,慷慨赴死,可谓壮哉!
D. 傅宗龙为人刚直,不肯阿谀奉承,觐见皇上时,关心民心疾苦,恳切地说个不停,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赞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宗龙乃条上屯守策,部议从之。(5分)
(2)潜勒诸军突贼营,杀千余人,溃围出。(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孔孟之间的学术连接
孔子、孟子是先秦儒学的奠基者,孔孟之道为后世所艳称,但孔孟之间也存在诸多思想差异。孔子单讲仁,孟子仁义礼智并举。在孔子那里,仁与人性未曾连接,而孟子却言性善,以仁规定人性的本质。孔子虽然讲天人合一,人的德性来自天,但天人交通的具体理路,孔子并没有明确地阐述。《孟子·尽心上》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认为天通过命的形式赋予人美好的德性,人可以通过“尽性”上达天道。在孟子时代,天命与人性已成为不可分割的理论整体。
从孔子到孟子,相隔一百多年,孔孟学术突兀之处如何衔接,是学术史上十分重要的问题。过去受疑古思潮的影响,人们把《礼记》《大戴礼记》等古书定为汉代文献。由于资料匮乏,孔孟之间竟成了学者不可企及的研究区域。孔孟之间学术链环的衔接,根本无从谈起。
1993年,郭店儒简出土,庞朴先生兴奋地把它称为孔孟之间的“驿站”。而上博简《内礼》出土,证明《曾子》十篇不是伪书:这样孔孟之间的学术“驿站”就是两个,而不是一个。我们知道,从孔子到孟子,儒家的传承谱系是孔子—曾子—子思—(子上)—孟子。《曾子》十篇反映的是第一代孔子弟子的思想面貌,郭店儒简展现的是二、三代孔子弟子的思想世界,孟子为孔子第四代弟子,因此将《曾子》十篇与郭店儒简异同之处进行比较,就能从早期儒学发展谱系的角度,实现孟子与孔子学术的真正对接。
郭店儒简以人性为中心,从人性与物的关系、情与礼的关系入手,以物、悦、势、故、教、习、道、义等概念的提出为标志,体会出一系列砺性、修心的原则与方法。人性成为孔子仁学的内在本源,心术上升为儒家仁义之道的大体,心性论逐渐从早期儒家思想的幕后走到前台,成为孔子仁学理论建构的必备环节与重心所在,实现了由理论配角到主角的角色转变。
孔孟之间,是早期儒学理论建构的黄金时代。仁学、人性论及天人观次第兴起,在争鸣中走向合流,成为当时儒学发展的整体趋势。仁学与心性论结合,心性与天道贯通、禅让学说的提出与转型,为孔孟之间早期儒学转进的三项理论巨变。在曾子那里,早期儒学出现了内转的趋势。至郭店儒简,心性之学开始与仁学连接,天人之际的理论链环逐渐打通,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一并出现。从孔门第一代弟子,到郭店简所处的子思时代,早期儒家最重要的理论飞跃就是仁学与心性论的结合,天道与心性的连接,天命成为仁学的终极本源。而这些都标志着孔孟之间“哲学突破”时代的到来。
1.下面有关“郭店儒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郭店儒简和上博简《礼记》相继出土,庞朴先生兴奋地称他们是孔孟之间的两个学术“驿站”。
B.郭店儒简展现的是第二、三代孔子弟子的思想世界,比较《曾子》十篇与郭店儒简的异同之处,可以从某角度实现孟子与孔子学术的真正对接。
C.郭店儒简从人性与物、情与礼的关系入手,体会砺性、修心的原则与方法,提出了物、悦、势、故、教、习、道、义等概念。
D.郭店儒简所处的时代,心性与仁学开始连接,天人之际的理论链环逐渐打通,一并出现“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的观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孟子是先秦儒学的奠基者,但孔孟之间也存在诸多思想差异。学术上非常重视研究孔孟突兀之处如何衔接的问题。
B.由于从孔子到孟子,相隔一百多年,孔孟之间竟成了学者不可企及的研究区域。孔孟之间学术链环的衔接,根本无从谈起。
C.孔子单讲仁,而孟子则将仁与义、礼、智一起谈。孔子没有将仁与人性连接起来,而孟子则把人性的本质以仁规定下来。
D.儒家实现了仁学与心性论结合,天道与心性连接的理论飞跃,这一点从孔门第一代弟子和子思时代的相关理论中可以体现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尽心上》中“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的话表明天命与人性已成为不可分割的理论整体。
B.人性与心术的发展,使心性论逐渐从早期儒家思想的幕后走到台前,成为孔子仁学理论构建的必备环节与重心所在。
C.《曾子》十篇反映的是第一代孔子弟子的思想面貌,在曾子那里,早期儒学出现了内转的趋势,心性之学与仁学开始连接。
D.曾子时代到子思时代,儒家最重要的理论飞跃就是仁学与心性论的结合,天道与心性的连接,天命成为仁学的终极本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两只蚂蚁想翻越一段墙,寻找墙那边的食物。这段墙长有20米,高有10米。其中一只蚂蚁来到墙脚就毫不犹豫地向上爬去,可每爬到大半时,就会因劳累跌落下来。可是它不气馁,它相信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一次次跌下来,它都迅速地调整一下自己,重新开始向上爬。而另一只蚂蚁观察了一下,决定绕过这段墙。很快地,这只蚂蚁绕过这段墙来到食物面前,开始享用起来;而那只“勇敢”“坚定”的蚂蚁还在不停地跌落下去,又重新开始。
很多时候,我们赞扬那些做事情锲而不舍的人,但是往往忽视方向的选择与方法的运用。实际上,成功需要坚持,也需要方向、机遇、方法。
请以“坚持与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下面文字中加点的词语,有的必须删去,有的不能删去。本着简明的原则,把它们找出来,将序号分别写在横线上(可删可不删的不写)。(2分)
为了①推动新农村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日前,市剧团将②派出由二十名青年演员组成的③演出队伍,奔赴边远乡村进行④慰问演出。演员们深入田间地头、乡村街道、敬老院和⑤学校,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的⑥节目。通过⑦演出,拉近了青年演员与群众的距离,也使演员自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答:必须删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删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杂剧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
B.戏剧家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悲剧是指《哈姆莱特》、《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
C.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小令是指58字以内的词。
D.鲁迅作品《拿来主义》选自其杂文集《且介亭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