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学名著阅读(10分) 1.选出对名著内容理解有误的两项( )(5分) A、14...

文学名著阅读(10分)

1.选出对名著内容理解有误的两项(    )(5分)

A148216,巴黎城沉浸在“愚人节”的狂欢中。巴黎圣母院前面的广场上,来自美国的吉卜赛少女爱丝美拉达以动人的美貌和婀娜的舞姿博得了人们热烈地喝彩。她把人们给她的赏钱,分给穷苦的孩子们,并对他们说:“把这些钱全部拿去,你们去过节吧!”孩子们问她:“那你怎么办?”她说:“别管我,我天天都在过节。”

B、《家》中,觉慧是高家年轻一代中最激进、最富有斗争精神的人。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创办进步刊物,公开支持觉民抗婚,大胆地和丫头鸣凤恋爱,最后奔赴上海,踏上了彻底叛逆的道路。

C、《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呆香菱情解石榴裙,石榴裙是薛宝钗送的,最早提到将黛玉许给宝玉的是凤姐。

D、爱斯梅拉达带着她心爱的小山羊离开了狂欢的节日广场,而好奇的甘果瓦一直跟随着她。当来到广场的一条小巷时,爱斯梅拉达被加西莫多抢走。爱斯梅拉达奋力反抗,刚巧皇家卫队经过此地,侍卫长弗比斯救下了她。加西莫多被擒获,而幕后指使者克洛德却逃走了。

E从《宝岛》到《复活》再到《新青年》,觉新觉民觉慧从中汲取了民主的思想,自由的渴望,人性的释放。

2.简答题。(5分)

……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物。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鸳鸯偏接过麈尾来拂着。丫鬟们知道她要撮弄刘姥姥,便躲开让她。

刘姥姥为何会与贾母共进早餐?鸳鸯是如何“撮弄刘姥姥”的?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1.A、E 2.【要点】刘姥姥带了乡下土特产送给凤姐,贾母知道后,留她住下,并请她游园吃饭。(2 分)鸳鸯与凤姐商议,让刘姥姥在席上说“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等笑话,逗大家开心。(2分)又拿沉重的镶金筷子给刘姥姥用,让她因夹不起鸽蛋而被取笑。(l 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A英国,E觉新。此类题目往往涉及到对名著中名句掌握情况的考查;还涉及到了对作品中情节、人物形象的把握情况的考查;以及对作品中写作手法的分析。要求考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对名著名篇的阅读积累要细致,全面,不能只满足于熟悉情节,还要深刻领悟其思想内容,熟悉其表达技巧。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红楼梦》中情节的了解,要求考生熟读《红楼梦》,并熟悉小说全部情节,考试时考生只需要按要求选取原文中相关段落,把相关情节的开端结局概括地叙述出来即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③。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③咨嗟:叹息。

1.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尽。

B“试上”三句,是说登临超然台远眺,春风中的春水、春花、烟雨……令诗人心旷神怡。

C下片紧承上片所写之景,以“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D“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诗人欲忘却尘世间一切,借诗酒以自娱。

2.从词中的“咨嗟”、“且将”这些词语看,它们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题(12分)

(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百余人俱。……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日:“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驰召医,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日:“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日:“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日:“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日:“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见为?”           (缩写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虞常果张胜                                  引:牵扯,招供。

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胜曰             候:拜,拜访。

C、相与谋劫单于阏母氏归汉                      阴:阴谋。

D、而系张胜                                    收:逮捕,监禁。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③缑王等皆死,虞常

②单于使使晓武,论虞常            ④虽,何面目以归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欲因此时降武

A、其一人亡       B、宁许以秦曲    C、单于其节     D、且庸人尚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

B、缑王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精神的真正表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者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二的崇高气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各小题(12分)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日:“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日:“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日:“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请”字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句是(  )(3分)

A、寡人窃闻赵王好音,奏瑟       B、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C、因跪秦王                     D、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秦王不,为一击缶              怿,高兴。

B、赵王窃闻秦王善秦声            为,演奏。 

C、寡人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窃,偷偷地。

D、相如召赵御史                  顾,回头。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3分)

A、秦御史前      B、左右欲刃相如       C、而相如廷叱之       D、相如张目叱之

4.对“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主要是为了呼应“渑池之会”的开头使故事结构完整。

B、交待了秦从此不敢再出兵赵国的原因。

C、点出廉颇在“渑池之会”中所起的作用。

D、指出廉颇负荆请罪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念去去,千里烟波                                ,怎敌他,晚来风急。

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     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

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         ⑹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

  在一次追思“文化昆仑”钱钟书先生的活动中,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这样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还有两句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便是让我们心有所止,心在焉。钱先生学问做的如此出色,就是因为‘心在焉’”。但是看看我们周围,看看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请以“心要在焉”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