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9分) (1)王如知此, 。(《寡人之于国也》)...

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9分)

(1)王如知此,                           。(《寡人之于国也》)

(2)故木受绳则直,                       。(《劝学》)

(3)                ,而倔起阡陌之中。(《过秦论》)

(4)西当太白有鸟道,                     。(《蜀道难》)

(5)                  ,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6)寒衣处处催刀尺,                  。(《秋兴八首》其一)

(7)              ,生长明妃尚有村。(《咏怀古迹》)

(8)夜深忽梦少年事,              。(《琵琶行》)

(9)吾所以为此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金就砺则利(3)蹑足行伍之间 (4)可以横绝峨眉巅 (5)艰难苦恨繁霜鬓 (6)白帝城高急暮砧 (7)群山万壑赴荆门 (8)梦啼妆泪红阑干 (9)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名句默写”题目要注意通假字与较难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此题中易出错的字有:砺、蹑、鬓、砧、阑干、妆。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沭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1.这首诗的前三联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2.请赏析尾联中“字的妙处。(3分)

 

查看答案

用“/为下面划线的句子断句(3分)

史官曰:“交 友 之 道 难 矣 人 当 意 气 相 得 时 以 身 相 许 若 无 难 事 至 事 变 势 穷 不 能 蹈 其 所 言 而 背 去 者 多 矣 况 既 死 而 能 养 其 亲 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宋濂《杜环小传》)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

孝公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 ,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富无所芬华。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商君列传》)

1.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 ,见非于世       固:本来

B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其故        法:效法,取法

C 智者作法,愚者焉                  制:制约

D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以为收孥        举:全部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孝公用卫鞅 / 罢,归国,以相如功大

B有独知之虑者,必敖于民  /  秦城恐不可得,徒

C无功者富无所芬华 / 有槁暴,不复挺者

D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 / 今君亡赵走燕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商鞅看来,不能和百姓谋划新事物的创始,只可与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

B 甘龙认为圣人不改变民俗而施以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商鞅肯定了他这一奉公守法的观点。

C 商鞅制定的法令很苛酷,比如把十家编成一什,五家编成一伍,互相监视检举,一家犯法,十家连带治罪。不告发奸恶的处以拦腰斩断的刑罚,告发奸恶的与斩敌首级的同样受赏。

D 有一个人把在立在国都市场南门的木头搬走了,当下得到五十金奖赏。商鞅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事后就颁布了新法。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3分)

(2)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曾子,事君。齐人攻鲁,鲁欲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君。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君疑之,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五城。

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吴起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欲吴起                         将:派遣

B曾子之                           薄:轻视,看不起

C鲁君疑之,吴起                   谢:辞退,疏远

D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五城     拔:攻取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尝学曾子 /  则移其民河东

B学兵法事鲁君 / 君臣固守窥周室

C起贪好色 / 人非生知之者

D为将 / 均二策

3.下面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起娶的妻子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有二心。当时,吴起一心想成名,就杀了自己的妻子,用来表明他不亲附齐国。

B 吴起虽贪恋名声爱好女色,但带兵打仗却是他人所不能及,于是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

C 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充分表现了他对部下的关心;而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却放声大哭,说明她见识浅薄不知感恩。

D 在吴起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如果国君不施恩德,即便亲近之人也会变成仇敌。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倒装句式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求人可使报秦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