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仿照下面的示例,话题不变,另写一组句子,要求修辞、句式与示例相同。(5分) 命运...

仿照下面的示例,话题不变,另写一组句子,要求修辞、句式与示例相同。(5分) 

命运如一壶翻腾的沸水,我们是一撮生命的清茶。没有水的浸泡,茶只能蜷伏一隅;没有命运的冲刷,人生只会索然无味。

 

参考示例:命运如一支吸墨的笔,我们是一张洁白的纸。没有笔的书写,纸只能闲呆一边;没有命运的挥洒,人生只会毫无生机。 命运如一支划船的桨,我们是一条远航的船。没有桨的挥动,船只能原地不动;没有命运的汹涌,人生只会停止不前。 【解析】 试题分析:可根据所给句子内容上的特点,研究句中对应的词语。抓住例句中关键性词语,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根据“沸水”“清茶”“浸泡”“冲刷”“索然无味”找出相应的词语,如“桨”“船”等;在句式结构上,可采用“命运如…,我们是…。没有…,…只能…;没有命运的…,人生只会…。”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所谓讲课自由指的是大学教授在讲台上有自由传播自己学术观点的权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随便找一本专著来作自己的讲义,那样的日子是不会长久的。

就是它在课程设置好大体范围之后

旧大学里对前一点体现得较好,而对后一点限制颇多

由于没有统编教材,教授就必须学有专长

也有自由表达自己政治见解的权利

教授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学术专长选择教材

旧大学从体制上说有一长处是今天大学里没有的

A.④②⑥①⑤③                 B.④③⑥②①⑤

C.⑤④⑥①③②                 D.⑤③②①④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我国政府把“治污减霾”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出台了系列“铁腕”政策,大力治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还给百姓碧水蓝天。

B.尽管有CBA历史上最大牌的外援麦蒂的加入,青岛双星队还是遭遇了尴尬的“十二连败”,而麦蒂则认为失败原因是由于队友的不给力。

C.通过十八大精神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了以习近平为首的新一代领导人对“反腐”的决心,看到他们“实干兴邦”的工作态度,这也让我们倍感欣慰。

D.虽然莫言获奖,不能说他已经参与了世界文明标准规则的建设,但至少可以说他开始影响西方文明,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查看答案

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春天的颐和园,小草带着泥土的芬芳钻了出来,柳枝在昆明湖畔轻轻摇曳,桃花在枝头尽情绽放,真是秀色可餐

B 福岛核事故发生一周年之际,日本政府首次组织记者进入核电站采访,让他们按照规定路线走马观花地转了一遭。

C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一个经济体爆发危机,就会冲击到其他经济体,因此,任何开放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

D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和不绝如缕的文化传统,是我国新时期文化发展的起点,是我们民生振兴的基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千秋一寸心,红楼无限情

2012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或许一生的喧嚣太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他留下这样遗愿。

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那是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至燕园的信函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在1947年12月5日《天津国民日报》上。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托人转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这位在校大学生的研究。胡适此时已是学界“大拿”,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1948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令周汝昌激动的是,胡适竟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戍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翻阅。正因为这一段渊源,周汝昌常常被看做是胡适“红学”研究的关门弟子。

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这部40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周汝昌将《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加赞赏。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此年周汝昌35岁,因为这部书,他得以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成了学界“红人”。也由于这部书,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烦琐考证”的典型代表,被关进“牛棚”下放。由于周恩来的特殊关照,1970年9月重返北京。

周汝昌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其晚年在探佚学发力颇多,在他数十部“红学”著作中,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招致不少异议。如他提出林黛玉系“沉湖而死”;“金玉奇缘”说的不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而是贾宝玉与史湘云等等。

1982年,周汝昌发表了《什么是红学》一文,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他说:“红学显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需红学这门学问了。”在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之外的同时,他也把自己剔出了主流“红学”的研究队伍。此后,他被喻为红学界的独行侠。他关于“红学”之界定、对红学史的回顾、对曹雪芹画像的考证等等,一次次地掀起了“红学”研究的争议。

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是红学界当然的王者。他被誉为“红学泰斗”,也被批作“闭门造车”,可谓毁誉参半。他六十余年间所走过的治红学之路,因偶然而生,又历经政治对学术氛围和学术方向的多次影响,终至晚年,既得到肯定、赞誉,身上罩着光环,亦受到讥嘲与攻击。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

相关链接:

周汝昌,幼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20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其“横逸飞动、作草如真”的周体法书,在众多书家中神采焕然。周汝昌少年时期便热衷于古典诗词的创作,进入南开中学后,即研习宋词。燕大读书时,与顾随、张伯驹、钱钟书等都有唱和,其诗词功底颇得各位先生赏识。

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每从细笔惊新悟,重向高山愧旧琴。

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微忱。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真书换万金。

——周汝昌诗一首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红楼梦新证》一书的创作深得胡适的鼓励和帮助,这本书使周汝昌成为学界“红人”,也使他在政治运动中遭受迫害。

B.周汝昌研究红学的许多观点深受“大拿”的影响,他晚年提出的林黛玉“沉湖而死”等,就是在胡适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C.周汝昌认为,“红学”中的文学性研究应与《三国演义》等小说的研究要区别开来,不能用一般研究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

D.周汝昌的“红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的“红学”研究方法虽得到一致认可,但他得出的结论却一直饱受争议。

E.周汝昌多才多艺、勤学善思又特立独行。研究红学,他一旦投身期间便矢志不渝,虽毁誉参半,但终难否认其红学泰斗的地位。

2.简析文章结尾“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一句在文中的作用。(6分)

3.结合全文,概括周汝昌先生在红学研究方面的贡献有哪些?请分条慨括。(6分)  

4.周汝昌的一生,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全文及相关链接,简要探究(8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在一个小镇的旅店里

贾平凹

两年前,我出差到陕南的阳平,在一个小镇的旅店里,遇见过一个小女孩;从此再也不敢忘却,慢慢自重起我这做大人的身份了。

那一天,我钻了六十里山路,赶到阳平的时候,已经黄昏了,就歇在镇南的旅店里。这个旅店很小,五排小平房;我的房间就在最后一排的东头,窗外正好是几株苹果树,果子结得很繁,枝条一直伸到窗台,在房里伸手便能摘下来。

我进去的时候,房间里是空空的,临窗的那个床上,堆放着几个装得很好的提包,一个小女孩就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地看着窗外的果树。听见我进来的响声,她回过头来,静静地看着我。她眼睛很大,鼻子却又小又翘,是一张十分生动的脸面,我立即就喜欢起来了。

“你是谁的孩子?”我说。

“妈妈的孩子。”

我笑了,愈觉得孩子的可爱,去按她的鼻子,她却挡了我的手,问我是住店的吗,说她的妈妈在这里住了两天,妈妈到车站买票去了,准备晚上去汉中呢。

“你真乖,”我说,“怎么不到院子去玩玩呢?”

“妈妈让我就坐在床上数那苹果哩,说数清了,她就回来了。”

她向我指指窗外的那棵苹果树。那满树的果子,虽然并没有熟足,却都呈着白灰色,上面似乎都噙着露珠儿。我走得口干肚饥的,一股馋馋的酸水儿就泛了上来,耳朵下分明感觉到了两个小坑了。

“这苹果一定好吃。你数了多少了呢?”

“我老数,老数不准,一遍和一遍数的不投呢。”

“你没有摘个吃吧?”我笑着说。

“怎么能吃呢?你瞧那个牌子,妈妈说那上面写着有毒的。”

原来那树干上挂了一个小木牌,上面写道:“喷过农药,吃者小心中毒!”我笑了:这一种牌子,常常是树主人搞的花招,他们害怕孩子们乱摘,才想出这么个绝法儿来的。

“那是没有毒的。”我给她解释说。

“有毒!”她却认真的说。

“那牌子是假的。”

“真的!”她很坚决,不满地反驳我。

我觉得孩子毕竟是孩子!就一伸手摘下了一颗,自个先咬着吃了,果然十分爽口。我让她吃,她摇摇头,却一眼一眼盯着我吃,等我吃完了,在那里收拾我的床铺,她突然问我:“你怎么没有毒死呢?”

我哈哈地笑了起来,给她做着得意的鬼脸儿,就去打了一盆热水来,开始洗漱。我洗得很仔细,洗过了就梳头,搽“面友”。一边唠唠叨叨骂着这地方肮脏。末了,就又洗起了脚。但是,我却没有带擦脚布,拿洗脸手巾擦时,又放了下来,就爬上床去,撩起床单的一角擦了。小女孩一直在看着我,歪了头,眼睛眯得细细的,我觉得好玩,便说:

“你叫什么名字呢?”

“我叫小小。你是城里的阿姨吗?”

“你怎么知道我是城里的阿姨?”

“你穿得真好看,还有高跟皮鞋哩!”

孩子的聪明,使人更爱怜了,我赶忙穿好袜子,便又要去按她那翘鼻子了,这当儿,有人在敲门。我慌乱地把床单上擦了脚的那块湿处遮掩了,将门打开。一个中年女人走了进来,笑笑地向我打了招呼,就去抱了小女孩。我知道这该是孩子的母亲了。

“我们坐八点的火车要走了。”孩子的母亲说,从怀里掏出一个苹果,让孩子吃,问孩子等得可急,数清了那树上的苹果吗?女孩儿却对母亲说:

“妈妈,那牌子是哄人的呢。”

“你怎么知道?”孩子的母亲有些惊讶,“那是旅店的苹果,有毒呢。”

“没有毒。”女孩儿说,“城里阿姨吃了一个,怎么没有死呢?”

我一下子脸烧了起来,不知道说些什么好,不知道孩子母亲的脸上有了什么样的表情,我低了头,不敢看她们。慌乱之间,我又撞翻了脸盆儿,水溅了我一脚,我“啊啊”叫着,赶紧端了盆子出门去了。

污水倒在厕所里,我心稍稍有些安静,但就在我返回来的时候,才走到门口,听见那女孩儿还在问着母亲:

“妈妈,咱们到汉中去,汉中是城吗?”

“当然是城。”

“城是什么呢?”

“城就是城呗。”

“城里都是阿姨那么好看的人吗?”

“都是吧。”

“城里的阿姨都穿高跟皮鞋吗?”

“都穿吧。”

“城里的阿姨都用床单擦脚吗?”

“你说什么?”

“城里的那个阿姨刚才就用床单擦脚来的?”

我差点没叫出声来,胸口呼呼乱跳,要去推门的手垂了下来。但我立即又紧张起来,害怕她们突然出来,害怕小女孩再问我一句什么,便拿了脸盆儿,又匆匆钻到厕所去。

站在厕所里,我脸还在烧着。担心有人进来发现了我。这么一直呆了好久,看着天黑严下来了,我才走出来,下了决心:立即回房间去,向女孩子赔错,向孩子的母亲赔错,求她们饶恕我。

可是,等我回到房间,房间里已经没有人了。

“小小!”

我大声叫着,不顾一切地追了出来。但是,我终没有再见到那个小女孩。也终没有再见到小女孩的母亲。我浑身无力地倚在旅店的大门口,望着满天的星光,深深地感到了一种做大人的耻辱……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以“在一个小镇的旅店里”为题目,引发读者猜想,告诉了事件发生的地点,给情节的展开提供了一个特定的场所。

B.文中第二段对旅店环境的描写,写住处比较隐蔽,苹果触手可得。为后文大胆的摘苹果埋下伏笔。

C.文中写到“我”仔细的洗漱、梳头、擦脸等细节,突出了“我”作为城里人爱美的心理,并与下文“我”的不文明举动形成对比。

D.小说通过“我”吃苹果和用床单擦脚两件事,写出了城里人的不文明行为,作者也表达出对这种行为的批判。

E.小说结局有些做作。就是一点生活上的小事,“我”并不需要这样自责。作者用了“饶恕”一词,有些小题大做。

2.“我”的形象特征有哪些?请分析。(6分)

3.分析第一自然段中画线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4.结合文本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慢慢自重起我这做大人的身份了”这句话的理解和看法。(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