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数学家陈景润 ①陈景润是福建人,生于一九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25分)

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是福建人,生于一九三三年。他排行老三,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他觉得自己是父母的累赘,是一个多余的人。

陈景润上小学和中学时,瘦削、弱小、内向,像一只丑小鸭,总是被人歧视,他习惯于挨打,从不讨饶。演算数学习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成为他唯一的乐趣。陈景润上高中三年级时,因为交不起学费,一九五零年上半年,在家自学了一个学期。高中没有毕业,但以同等学力报考,他考进了厦门大学。在厦门大学的时候,他学习的成效非常高。同学间有共同的数学语言。大学中间,没有人歧视他,他全身心沉浸在数学的海洋里,成绩特别优异。

一九五三年秋季,陈景润被分配到了北京一所中学当数学老师。他是完全不适合当老师的。他那么瘦小和病弱,他的学生却都是高大而且健壮的。他不善于说话,很难做到循循善诱,他私下里骂自己是笨蛋。他一向不会照顾自己,又不注意营养。积忧成疾,查出有肺结核和腹膜结核病症。这一年内,陈景润住进医院六次,做了三次手术。他没有能够好好的教书。但他并没有放弃他的数学专业。华罗庚的名著《堆垒素数论》,刚摆上书店的书架,就被陈景润买到了。陈景润一头扎进了《堆垒素数论》,废寝忘食的钻研。住进医院,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他仍然不放弃研究那高深的理论。在他看,他的生命就是数学。他不能忘记自己的高中老师沈元曾说过的数论中至今未解的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他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摘取那颗数学明珠。

一次,陈景润所在单位的一位领导遇见北京开会的厦门大学校长,谈起陈景润时,连连摇头说:“你们怎么培养了这样的高材生?”王亚南——厦门大学校长,听到这样的话后,非常吃惊。他一直认为陈景润是他们学校里最好的学生,他同意让陈景润到厦门大学工作。

说也奇怪,陈景润听说自己可以回厦门大学,他的病也就好多了。王亚南安排他在厦大图书馆当管理员,却不让他管理图书,只让他专心致志的研究数学。王亚南不愧是专家,他懂得价值论,懂得人的价值。陈景润也没有辜负老校长的培养。他果然精深地钻研了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和大厚本的《数论导引》。

陈景润在厦门大学图书馆中也很快写出了数论方面的专题文章,文章寄给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主持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的华罗庚一看文章,就看出了奇光异采,提出把陈景润选调到数学研究所当实习研究员的建议。

一九五六年年底,陈景润再次从南方海滨到了首都北京。自从陈景润被选调到数学研究所以,他的才智的蓓蕾一朵朵地烂漫开放了。在圆内整点问题、球内整点问题、华林问题、三维除数问题等等之上,他都改进了中外数学家的结果。单是这一些成果,他那贡献就已经很大了。但当他已具备了充分依据,他就以惊人的顽强毅力,向“哥德巴赫猜想”挺进了。他废寝忘食,昼夜不舍,潜心思考,探测精蕴 ,进行了大量的运算。一心一意地搞数学,他把全部心智和理性通通奉献给这道难题的解题上了,他为此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他的两眼深深凹陷了。他的面颊带上了肺结核的红晕。喉头炎严重,他咳嗽不停。腹胀、腹痛,难以忍受。他跋涉在数学的崎岖山路上,他无法统计失败了多少次,但他毫不气馁。他向着目标,不屈不挠,继续攀登。一张又一张的运算稿纸,像漫天大雪似的飞舞,数字、符号、引理、公式、逻辑、推理,积在楼板上,有三尺深。他终于登上了攀登顶峰的必由之路,登上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的台阶。

陈景润证明了这个命题,写出了二百多页的长篇论文。一九六六年五月,一颗璀璨的讯号弹升上了数学的天空,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院的刊物《科学通报》第十七期上宣布他已经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1972年2月,他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外国数学家在证明“1+3”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头脑。如果这令人费解的话,那么他单为简化“1+2”这一证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纸,则足以说明问题了。

陈景润的论文发表后,西方记者迅即获悉,电讯传遍全球。国际上的反响非常强烈。当时英国数学家哈勃斯丹和西德数学家李希特的著作《筛法》正在印刷所校印,他们见到了陈景润的论文立即要求暂不付印,并在这部书里加添了一章,第十一章:“陈氏定理”。他们誉之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在国外的数学出版物上,诸如“杰出的成就”“辉煌的定理”等等,不胜枚举。一个英国数学家给陈景润的信里还说,“你移动了群山!”

1.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时候的陈景润之所以拼命专研数学,是为了要改变受人歧视的地位。

B.陈景润所在单位的领导问厦门大学校长“你们怎么培养了这样的高材生?”流露出对陈景润的赞美和对厦门大学教学的肯定。

C.王亚南让陈景润回到厦门大学图书馆当管理员,又不让他管理图书,是因为王亚南懂得陈景润的价值,为他专心致志的研究数学提供更好的条件。

D.外国数学家在证明“1+3”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头脑。说明了陈景润的成功除了勤奋之外,天赋也很重要。

E.陈景润的人生经历也能说明出身贫寒、性格内向、被人歧视等并不可怕,鼓励人们要有理想有毅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2.陈景润迷上数学并最终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概括。(6分)

3.陈景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内容简析。(6分)

4.有人欣赏陈景润,也有人不欣赏陈景润,陈景润的成功和这些欣赏与不欣赏有怎样的联系?这给了你怎样的思考?(8分) 

 

1.CE ,选E得3分,选C得2分,选D得1分。选A或B均不得分。 2.①因家庭条件不好,又遭受歧视,数学成了他唯一的乐趣。②他不能忘记高中老师说过的“哥德巴赫猜想”,他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摘取那颗数学明珠。③大学校长王亚南懂得陈景润的价值,为他专心致志的研究数学提供更好的条件。④他性格中具有的惊人的顽强毅力和毫不气馁的品质。(答出3点即可) 3.他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的、坚韧而勤奋的、对数学有卓越贡献的数学家。①有理想有追求: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他仍然不放弃研究那高深的理论,他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摘取那颗数学明珠。②坚韧而勤奋:他高中没有毕业,但以同等学力报考,他考进了厦门大学;他废寝忘食,进行了大量的运算;他不怕失败,努力攀登。③卓越贡献:攻克了世界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每点2分) 4. ①上小学和中学时的陈景润因为瘦削、弱小、内向,像一只丑小鸭,总是被人歧视和欺辱,这迫使他到演算数学习题中去寻找乐趣。②在北京一所中学当数学老师时因为他的瘦小、病弱和不善于说话而不被欣赏,这迫使他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摘取“哥德巴赫猜想”那颗数学明珠。③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懂得陈景润的价值,为他专心致志的研究数学提供更好的条件。(以上内容5分) 思考主要围绕“逆境要么把意志薄弱的人毁灭,要么把坚强的人磨砺得更坚强。同时,人的成功也需要必要的欣赏和帮助。扬人之长可促其成功”来谈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A目的理解错误。B流露出的是对陈景润教学能力的不满。D“天赋也很重要”文中无据。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本题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概括,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这种题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1)人物的身份、经历、教养、气质等;(2)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3)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4)作者对人物的感情倾向。 考查欣赏作品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人物形象结合文本用形容词概括出来。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探究题是一道论述题,先要有明确的观点,然后在文章中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探究题是一种个性化阅读。必须有理有据。但不要脱离文本,更不要背离主流观点作答。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往往就体现在探究题上,我们不要为思维创新而创新。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25分)

黄土地的困惑

王承磊

爹在电话里一遍遍絮叨着农村的好形势,好政策。好像农村的土地里到处埋着好多的金子。爹的话像挠痒痒的挠子撩拨着海子的心。

“海子,外面的工不好打,干脆回家种地吧。”爹的语气坚定中带些催促。

“爹,我不想种地,种地有啥好,起早贪黑的,一年到头没个安宁。” 海子说这话时带着商量的口气,“爹,我在这边也给你找了个活儿,在工地上看门,一个月六百。”

电话线像根抻直的绳子,一头是爹,一头是海子。渐渐的,海子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了。

爹的劲头很足:“我不去,混小子,你出去打工几年了,家里也没见你挣几分钱回来,你也老大不小了,该找个媳妇了……”

这句话点了海子的穴,爹用一根细细的电话线把儿子从几千里外的地方拽回了家。

海子向老板辞职,说要回家种地。老板很痛快地答应了,算清了钱。老板留了话,什么时候想回来,随时欢迎。老板看中的是海子的诚实和肯干。

其实,海子在那里也挣不到多少钱,除去吃喝拉撒,所剩无几。但对于没有文凭的民工来说,能按时发钱,不拖不欠就不错了。

爹让海子回去就是想有个帮手,种地可是力气活,爹上年纪了,身体不怎么壮实了,眼看着地里的希望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海子扛着铺盖卷儿回家的时候正是秋天。农村的秋天就是地里淘金的日子,像城里开工资的月底,一年的血汗全押在这个时候开盘。

海子和爹起早贪黑,泥里土里忙活了个把月,院子里就像女人怀孕的肚子——鼓鼓的,有了希望。

雨,常在晚上淋湿庄户人的心。当一阵劈哩啪啦的响声鼓荡着耳膜时,海子早就筋疲力尽地打着响鼾进入了梦乡。

院子里响起爹一个人扯塑料布的声音,搅和着全村的狗吠。

海子迷迷糊糊地听见了,却懒得起来,一整天的劳累,浑身像散了架的破车,管它呢,反正有爹。

爹可是老庄户,爹没人靠,他知道忙活了大半年,淋了雨什么都不是,到头来,白忙。所以再苦再累也要盖。

爹一个人扯不过来,就故意弄出点响动,却不见海子起身,也只好作罢。爹早就习惯了,每晚只睡几个钟头,可即使是这样,心里还不踏实。

终于,田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全部搬回院子里了。爹的脸上绽开了笑的模样。

爹打了一桶酒,和海子就着半生不熟的花生米乐呵呵地滋溜起来,细长的烟袋杆偶尔还会在手心里翻上几个跟头。

等到有商贩举着电动喇叭满大街地吆喝着收购价格时,爹把眼瞪得老大,嘴也张得老大。矮瘦身板的爹愣愣地定格在那里老半天。当然,这个姿势不是爹一个人的专利,全村的人都伸长了脖子打听着、议论着。

大局已定,再等再靠也无回天之力,最后还是一狠心——卖!

看着满院的收成只换取了几张皱巴巴的大票,取下墙壁上种地开支的账本,算算,除了化肥,农药,地膜,种子……

爹那长长的烟杆里就不停地冒着闷烟,半晌无语。

海子不解地问爹:“种地不是还行吗?”

爹无语,朝鞋底磕一下烟锅恨恨地说:“真是想不到,今年的花生这么不值钱,去年还三块多一斤,怎么今年就……”

正中八仙桌上的黑白电视里,一个端庄的女人正在播着本地新闻:“本台消息,时下正是农民朋友欢天喜地的季节,我县抓机遇促发展,谋求利益创新篇。下面请听我县种粮大户的发财经……”

海子正津津有味地看着。爹伸出一根手指啪地关上了电视。

海子打了个饱隔问:“爹,什么时候再耕地?”

爹又点上一锅烟吸一口,吐出一句话:“化肥那么贵,还种个屁,唉!今年算是白忙活了。”

屋里只有烟丝滋滋地燃烧。

隔天,海子扛了两个铺盖卷儿,脚步坚定地出村。后面跟了拎根烟杆的爹,不是回头望望身后的黄土,一副眷恋的样子。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虽然农村的形势好转了,也有人在农村发了财,致了富,但是海子吃不了农村的苦,因此内心深处并不想回家。

B.本不想回家的海子最终听从爹的劝告,结束打工生涯回到家乡,是因为爹用“找媳妇”的理由把儿子骗回了家。可是回家后爹只字不提“找媳妇”的事,这最终导致了海子的再次出走。

C.海子在雨夜不愿起身帮爹去苫盖东西,表明秋收时的农活太多,海子过于疲劳,也说明海子从小就依赖爹,已成习惯。

D.小说中写入黑白电视机里播报的新闻内容,种粮大户的发财经,意在揭示哪怕在农村种地,也是要讲究科学和方法,要关注信息的。

E.小说口语化的语言既符合人物身份,又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生动的细节描写真切的反映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2.请简要概括文中海子爹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6分)

3.小说取名“黄土地的困惑”,有什么好处? (6分)

4.农村形势好,政策好,本可以大有作为,可最终,海子父子俩还是选择了外出打工,这反映了农村存在的什么问题?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 (8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               

(2)望西都,意踌躇。                                 

(3)                                  ,卷起千堆雪。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

鹧鸪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流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著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词人的青壮年时期是在徽宗朝度过,期间蔡京、王黼先后当道。此词作于南渡前。清都:天帝之宫阙。

1.本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试找出不少于三种加以分析。(5分)

2.全词之眼,在“疏狂”二字,请分析其是如何统领全词的,词人“疏狂”的实质是什么?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钟离意,字子阿,会稽山阴人也。少为郡督邮。时部县亭长有受人酒礼者,府下记案考之。意封还记,入言于太守曰:“春秋”先内后外,《诗》云‘刑于寡妻,以御于家邦’,明政化之本,由近及远。今宜先清府内,且阔略远县细微之愆。”太守甚贤之,遂任以县事。建武十四年,会稽大疫,死者万数,意独身给医药,所部多蒙全济。 

举孝廉,再迁,辟大司徒侯霸府。诏部送徒诣河内,时冬寒,徒病不能行。路过弘农,意辄移属县使作徒衣,县不得已与之,而上书言状,意亦具以闻。光武得奏,以视霸,曰:“君所使掾何乃仁于用心?诚良吏也!”意遂于道解徒桎梏,恣所欲过,与克期俱至,无或违者。还,以病免。

后除瑕丘令。吏有檀建者,盗窃县里,意屏人问状,建叩头服罪,不忍加刑,遣令长休。建父闻之,为建设酒,谓曰:“吾闻无道之君以刃残人,有道之君以义行诛。子罪,命也。”遂令建进药而死。二十五年,迁堂邑令。县民防广为父报仇,系狱,其母病死,广哭泣不食。意怜伤之,乃听广归家,使得殡敛。丞掾皆争,意曰:“罪自我归,义不累下。”遂遣之。广敛母讫,果还入狱。意密以状闻,广竟得以减死论。

显宗即位,征为尚书。时交阯太守张恢,坐臧千金,征还伏法,以资物簿入大司农,诏班赐群臣。意提珠玑,悉以委地而不拜赐。帝怪而问其故。对曰:“臣闻孔子忍渴于盗泉之水,曾参回车于胜母之闾,恶其名也。此臧秽之宝,诚不敢拜。”帝嗟叹曰:“清乎尚书之言!”乃更以库钱三十万赐意。转为尚书仆射。

(节选自《后汉书·钟离意传》)

[注]阔略:宽恕;宽容。  班:分。   大司农,中国古代官职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宜先清府内,且阔略远县细微之愆。  愆:罪过、过失

B.君所使掾何乃仁于用心?              掾:掾吏、属吏

C.意屏人问状,建叩头服罪              屏:遮挡、挡住

D.广敛母讫,果还入狱。                讫:完结、终了

2.一下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钟离意宅心仁厚的一组是(3分)

  意独身给医药,所部多蒙全济。 

  路过弘农,意辄移属县使作徒衣

  君所使掾何乃仁于用心?

  与克期俱至,无或违者。 

  不忍加刑,遣令长休。

  意提珠玑,悉以委地而不拜赐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钟离意为督邮时,向太守提出了“明政化之本,由近及远”的建议,受到太守的赞许,于是被委任管理县里的事务。由于钟离意勤政爱民真抓实干,会稽百姓在大疫中大多数受到救济。

B.钟离意在大司徒侯霸幕府时,遣送囚徒到河内时正值冬寒,就动员当时所在的弘农县给囚徒制做棉衣,得到了弘农县令的支持,钟离意因此受到光武帝的夸奖。

C.钟离意押解囚徒时敢于打开囚徒枷锁,听任他们随意走动;不给盗窃犯檀建加刑,遣送他长期回家休假;把罪犯防广放回家去给母亲办理丧事,后导致防广被处死。

D.钟离意担任尚书时,朝廷破获了交阯太守张恢的贪赃枉法案,显宗下诏书把没收的钱物赏赐给群臣,钟离意一身正气拒不接受没收的钱物(赃物),得到光武帝的赞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县不得已与之,而上书言状,意亦具以闻。

(2)时交阯太守张恢,坐臧千金,征还伏法,以资物簿入大司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美学不应该脱离生活

朱志荣

任何学术,不管多么艰深,都要落实到具体、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去。作为一门学科,美学当然不能只是停留在各种现象的浅层和表面,而必须上升到理论层次,但它同时也必须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具体、感性的现象。美学作为一门科学确实不能庸俗化,它是研究学理性问题的,不是一门指导人们如何获取感官享受的庸俗化科学。但是,美学的学理研究也必须面对现实的时尚,必须能够指导具体的审美活动,指导人们的梳妆、打扮、抹口红等生活中的审美欣赏。美学的原理必须与审美现象相适应,必须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对于审美问题的研究,必须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把审美活动和对它的研究推向崭新的领域和境界。

审美活动最早起源于修饰,但如果修饰的目的仅仅停留在视觉的生理快感效果上,显然还不是审美活动。在现实生活中,享乐是多层次的,审美愉悦也是一种享乐。但审美愉悦是感官享乐和精神享乐的统一,而且只有实现了感官与精神愉悦的统一,感官的快适才可能是审美的愉悦。纯感官的世俗享乐,包括视听之乐,以及味觉甚至嗅觉的快感,必须具有精神性或社会性的价值,才可能称其为审美的快感。

审美观有鲜明的民族性。例如对青蛙的评价,根据俄国近代学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说法,俄罗斯人觉得青蛙的形状“使人不愉快”,何况这种动物身上还覆盖着冰冷的黏液。而中国人长期以来都认为它姿态优美,动作敏捷,更有那清脆的叫声,从中可以联想到丰收之景。历史上就有很多名句传颂:“蛙声十里出山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我们不能说美只是对象的自然属性,因此中国人和俄罗斯人必有一者是错的。从客观上说,青蛙的确能使中国人获得精神享受,又的确使俄罗斯人讨厌、反感。

审美观还具有时代性。从社会发展的潮流来说,进步的审美观念总是在取代过去错误的审美观念。在本民族的范围内,乃至世界范围内,对审美趣味进行优胜劣汰是应该的。例如从南唐李后主时代开始的中国封建社会妇女缠足,在当时蔚为风气,今人则一致认为是丑陋的、病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交流和相互的影响,各民族审美趣味的差异越来越小,而且在审美趣味有差异,各美其美的同时,应该说追求美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魏晋以飘逸为美(如貂蝉),唐人以肥硕为美(如杨贵妃),明代甚至以五短身材为美(如西门庆所宠爱的李瓶儿、孙雪娥等),这些和我们今天的趣味可能有所不同。总之,一个时代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审美现象,是体现着这个时代的审美活动规律的。

总之,大千世界虽然千姿百态,但审美现象是一本万殊的。纷繁复杂的审美现象只有一个本质,不同层次、不同境界的审美现象共同体现了这个本质。

                                            (节选自《新华日报》2007年)

1.下列关于审美的民族性或时代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俄罗斯人讨厌青蛙,觉得青蛙的形状“使人不愉快”;而中国人喜欢青蛙,认为它姿态优美、叫声清脆,令人联想到丰收。

B、美学的学理研究也必须面对现实的时尚,必须能够指导具体的审美活动,指导人们的梳妆、打扮、抹口红等生活中的审美欣赏。

C、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交流,各民族审美趣味的差异越来越小。审美趣味有差异,各美其美同时,追求美的终极目标一致。

D、魏晋以貂蝉的飘逸为美,唐人以杨贵妃的肥硕为美,明代以孙雪娥的五短身材为美,这些和我们今天的趣味可能有所不同。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学不能只停留在各种现象的浅层和表面,必须能解释各种具体、感性的现象,同时必须上升到理论层次。

B、审美愉悦是感官享乐和精神享乐的统一,只有实现了感官与精神愉悦的统一,感官的快适才可能是审美的愉悦。

C、妇女缠足在中国封建社会很长一段时期尉为风气,今人则认为是丑陋的、病态的,这是一种审美趣味的优胜劣汰。

D、从社会发展的潮流来说,进步的审美观念总是在取代过去的审美观念。在本民族乃至世界范围内,审美趣味是优胜劣汰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女明星漂亮迷人的脸蛋和煽情的表演,如果只具有情色的特征,与审美的本质是毫不相关的。

B、学院派学者若封闭在书斋里,做概念的游戏,漠视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便不能完整把握审美现象。

C、豪车、别墅、美女都让人心旷神怡,对它们的占有的享受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活动,是美学研究的对象。

D、白种人和黄种人以肤白为美,而非洲摩尔族人则对白皮肤不寒而栗,这些审美趣味体现了民族和文化差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