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移动支付市场交易额高速增长,交易规模主要...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移动支付市场交易额高速增长,交易规模主要来源于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远程支付业务,其中客户端支付和刷卡器支付模式增长突出。

B、连环画作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热衷的大众读物,以其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老少咸宜,特别是价格低廉的特点,成为那个年代人们的主要精神食粮。

C、很多人都有成功的机会,甚至有的已经触到了成功的大门,但在即将迈进成功大门时,因太累太难为由放弃了,这些人总会在以后回想往事时扼腕叹息。

D、《开罗宣言》为构建战后亚太地区的国际秩序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其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历经70年国际风云变幻而不减。

 

C 【解析】 试题分析:辨析病句最常用的办法是结构分析法,即找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再逐一查找它们是否有成分赘余或残缺、搭配不当等考纲所列的六种毛病。C 句式杂糅,应为“因…”或“以…为由”,可删去“为由”。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网络谣言也不翼而飞,这种现象既损害了公民的权益,又危害到了社会的稳定。﹒

B、从老师们的闲言碎语中,他终于知道了两年来一直在背后默默关怀、爱护自己的竟然是食堂的李师傅。

C、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走过了一条前无古人的发展道路,师心自用,不断学习借鉴别国发展的成功经验,才取得了今天举世瞩目的成就。

D、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考公务员热”还会持续下去,因为只要大环境不发生根本改变,这依然是一种炙手可热的选择。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25分)

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是福建人,生于一九三三年。他排行老三,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他觉得自己是父母的累赘,是一个多余的人。

陈景润上小学和中学时,瘦削、弱小、内向,像一只丑小鸭,总是被人歧视,他习惯于挨打,从不讨饶。演算数学习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成为他唯一的乐趣。陈景润上高中三年级时,因为交不起学费,一九五零年上半年,在家自学了一个学期。高中没有毕业,但以同等学力报考,他考进了厦门大学。在厦门大学的时候,他学习的成效非常高。同学间有共同的数学语言。大学中间,没有人歧视他,他全身心沉浸在数学的海洋里,成绩特别优异。

一九五三年秋季,陈景润被分配到了北京一所中学当数学老师。他是完全不适合当老师的。他那么瘦小和病弱,他的学生却都是高大而且健壮的。他不善于说话,很难做到循循善诱,他私下里骂自己是笨蛋。他一向不会照顾自己,又不注意营养。积忧成疾,查出有肺结核和腹膜结核病症。这一年内,陈景润住进医院六次,做了三次手术。他没有能够好好的教书。但他并没有放弃他的数学专业。华罗庚的名著《堆垒素数论》,刚摆上书店的书架,就被陈景润买到了。陈景润一头扎进了《堆垒素数论》,废寝忘食的钻研。住进医院,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他仍然不放弃研究那高深的理论。在他看,他的生命就是数学。他不能忘记自己的高中老师沈元曾说过的数论中至今未解的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他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摘取那颗数学明珠。

一次,陈景润所在单位的一位领导遇见北京开会的厦门大学校长,谈起陈景润时,连连摇头说:“你们怎么培养了这样的高材生?”王亚南——厦门大学校长,听到这样的话后,非常吃惊。他一直认为陈景润是他们学校里最好的学生,他同意让陈景润到厦门大学工作。

说也奇怪,陈景润听说自己可以回厦门大学,他的病也就好多了。王亚南安排他在厦大图书馆当管理员,却不让他管理图书,只让他专心致志的研究数学。王亚南不愧是专家,他懂得价值论,懂得人的价值。陈景润也没有辜负老校长的培养。他果然精深地钻研了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和大厚本的《数论导引》。

陈景润在厦门大学图书馆中也很快写出了数论方面的专题文章,文章寄给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主持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的华罗庚一看文章,就看出了奇光异采,提出把陈景润选调到数学研究所当实习研究员的建议。

一九五六年年底,陈景润再次从南方海滨到了首都北京。自从陈景润被选调到数学研究所以,他的才智的蓓蕾一朵朵地烂漫开放了。在圆内整点问题、球内整点问题、华林问题、三维除数问题等等之上,他都改进了中外数学家的结果。单是这一些成果,他那贡献就已经很大了。但当他已具备了充分依据,他就以惊人的顽强毅力,向“哥德巴赫猜想”挺进了。他废寝忘食,昼夜不舍,潜心思考,探测精蕴 ,进行了大量的运算。一心一意地搞数学,他把全部心智和理性通通奉献给这道难题的解题上了,他为此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他的两眼深深凹陷了。他的面颊带上了肺结核的红晕。喉头炎严重,他咳嗽不停。腹胀、腹痛,难以忍受。他跋涉在数学的崎岖山路上,他无法统计失败了多少次,但他毫不气馁。他向着目标,不屈不挠,继续攀登。一张又一张的运算稿纸,像漫天大雪似的飞舞,数字、符号、引理、公式、逻辑、推理,积在楼板上,有三尺深。他终于登上了攀登顶峰的必由之路,登上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的台阶。

陈景润证明了这个命题,写出了二百多页的长篇论文。一九六六年五月,一颗璀璨的讯号弹升上了数学的天空,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院的刊物《科学通报》第十七期上宣布他已经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1972年2月,他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外国数学家在证明“1+3”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头脑。如果这令人费解的话,那么他单为简化“1+2”这一证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纸,则足以说明问题了。

陈景润的论文发表后,西方记者迅即获悉,电讯传遍全球。国际上的反响非常强烈。当时英国数学家哈勃斯丹和西德数学家李希特的著作《筛法》正在印刷所校印,他们见到了陈景润的论文立即要求暂不付印,并在这部书里加添了一章,第十一章:“陈氏定理”。他们誉之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在国外的数学出版物上,诸如“杰出的成就”“辉煌的定理”等等,不胜枚举。一个英国数学家给陈景润的信里还说,“你移动了群山!”

1.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时候的陈景润之所以拼命专研数学,是为了要改变受人歧视的地位。

B.陈景润所在单位的领导问厦门大学校长“你们怎么培养了这样的高材生?”流露出对陈景润的赞美和对厦门大学教学的肯定。

C.王亚南让陈景润回到厦门大学图书馆当管理员,又不让他管理图书,是因为王亚南懂得陈景润的价值,为他专心致志的研究数学提供更好的条件。

D.外国数学家在证明“1+3”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头脑。说明了陈景润的成功除了勤奋之外,天赋也很重要。

E.陈景润的人生经历也能说明出身贫寒、性格内向、被人歧视等并不可怕,鼓励人们要有理想有毅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2.陈景润迷上数学并最终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概括。(6分)

3.陈景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内容简析。(6分)

4.有人欣赏陈景润,也有人不欣赏陈景润,陈景润的成功和这些欣赏与不欣赏有怎样的联系?这给了你怎样的思考?(8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25分)

黄土地的困惑

王承磊

爹在电话里一遍遍絮叨着农村的好形势,好政策。好像农村的土地里到处埋着好多的金子。爹的话像挠痒痒的挠子撩拨着海子的心。

“海子,外面的工不好打,干脆回家种地吧。”爹的语气坚定中带些催促。

“爹,我不想种地,种地有啥好,起早贪黑的,一年到头没个安宁。” 海子说这话时带着商量的口气,“爹,我在这边也给你找了个活儿,在工地上看门,一个月六百。”

电话线像根抻直的绳子,一头是爹,一头是海子。渐渐的,海子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了。

爹的劲头很足:“我不去,混小子,你出去打工几年了,家里也没见你挣几分钱回来,你也老大不小了,该找个媳妇了……”

这句话点了海子的穴,爹用一根细细的电话线把儿子从几千里外的地方拽回了家。

海子向老板辞职,说要回家种地。老板很痛快地答应了,算清了钱。老板留了话,什么时候想回来,随时欢迎。老板看中的是海子的诚实和肯干。

其实,海子在那里也挣不到多少钱,除去吃喝拉撒,所剩无几。但对于没有文凭的民工来说,能按时发钱,不拖不欠就不错了。

爹让海子回去就是想有个帮手,种地可是力气活,爹上年纪了,身体不怎么壮实了,眼看着地里的希望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海子扛着铺盖卷儿回家的时候正是秋天。农村的秋天就是地里淘金的日子,像城里开工资的月底,一年的血汗全押在这个时候开盘。

海子和爹起早贪黑,泥里土里忙活了个把月,院子里就像女人怀孕的肚子——鼓鼓的,有了希望。

雨,常在晚上淋湿庄户人的心。当一阵劈哩啪啦的响声鼓荡着耳膜时,海子早就筋疲力尽地打着响鼾进入了梦乡。

院子里响起爹一个人扯塑料布的声音,搅和着全村的狗吠。

海子迷迷糊糊地听见了,却懒得起来,一整天的劳累,浑身像散了架的破车,管它呢,反正有爹。

爹可是老庄户,爹没人靠,他知道忙活了大半年,淋了雨什么都不是,到头来,白忙。所以再苦再累也要盖。

爹一个人扯不过来,就故意弄出点响动,却不见海子起身,也只好作罢。爹早就习惯了,每晚只睡几个钟头,可即使是这样,心里还不踏实。

终于,田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全部搬回院子里了。爹的脸上绽开了笑的模样。

爹打了一桶酒,和海子就着半生不熟的花生米乐呵呵地滋溜起来,细长的烟袋杆偶尔还会在手心里翻上几个跟头。

等到有商贩举着电动喇叭满大街地吆喝着收购价格时,爹把眼瞪得老大,嘴也张得老大。矮瘦身板的爹愣愣地定格在那里老半天。当然,这个姿势不是爹一个人的专利,全村的人都伸长了脖子打听着、议论着。

大局已定,再等再靠也无回天之力,最后还是一狠心——卖!

看着满院的收成只换取了几张皱巴巴的大票,取下墙壁上种地开支的账本,算算,除了化肥,农药,地膜,种子……

爹那长长的烟杆里就不停地冒着闷烟,半晌无语。

海子不解地问爹:“种地不是还行吗?”

爹无语,朝鞋底磕一下烟锅恨恨地说:“真是想不到,今年的花生这么不值钱,去年还三块多一斤,怎么今年就……”

正中八仙桌上的黑白电视里,一个端庄的女人正在播着本地新闻:“本台消息,时下正是农民朋友欢天喜地的季节,我县抓机遇促发展,谋求利益创新篇。下面请听我县种粮大户的发财经……”

海子正津津有味地看着。爹伸出一根手指啪地关上了电视。

海子打了个饱隔问:“爹,什么时候再耕地?”

爹又点上一锅烟吸一口,吐出一句话:“化肥那么贵,还种个屁,唉!今年算是白忙活了。”

屋里只有烟丝滋滋地燃烧。

隔天,海子扛了两个铺盖卷儿,脚步坚定地出村。后面跟了拎根烟杆的爹,不是回头望望身后的黄土,一副眷恋的样子。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虽然农村的形势好转了,也有人在农村发了财,致了富,但是海子吃不了农村的苦,因此内心深处并不想回家。

B.本不想回家的海子最终听从爹的劝告,结束打工生涯回到家乡,是因为爹用“找媳妇”的理由把儿子骗回了家。可是回家后爹只字不提“找媳妇”的事,这最终导致了海子的再次出走。

C.海子在雨夜不愿起身帮爹去苫盖东西,表明秋收时的农活太多,海子过于疲劳,也说明海子从小就依赖爹,已成习惯。

D.小说中写入黑白电视机里播报的新闻内容,种粮大户的发财经,意在揭示哪怕在农村种地,也是要讲究科学和方法,要关注信息的。

E.小说口语化的语言既符合人物身份,又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生动的细节描写真切的反映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2.请简要概括文中海子爹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6分)

3.小说取名“黄土地的困惑”,有什么好处? (6分)

4.农村形势好,政策好,本可以大有作为,可最终,海子父子俩还是选择了外出打工,这反映了农村存在的什么问题?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 (8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               

(2)望西都,意踌躇。                                 

(3)                                  ,卷起千堆雪。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

鹧鸪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流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著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词人的青壮年时期是在徽宗朝度过,期间蔡京、王黼先后当道。此词作于南渡前。清都:天帝之宫阙。

1.本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试找出不少于三种加以分析。(5分)

2.全词之眼,在“疏狂”二字,请分析其是如何统领全词的,词人“疏狂”的实质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