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4分) 中国古代木结构的抗震智慧 ①以柔克刚的思想,...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4分)

中国古代木结构的抗震智慧

    ①以柔克刚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举世闻名的太极拳就是这种思想的直接产物,而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防震的方法堪称“建筑版太极拳”。

  ②与西方砖石结构建筑的“以刚克刚”不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其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弥至最小程度。当今建筑设计以抵御9度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

    ③中华民族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发展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技术成熟度最高的结构体系——柔性的框架体系。我国木结构技术的发展,若仅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算起,迄今至少已有近7000年的历史。

    ④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抗震的一位重要战士,在地震时它像汽车的减震器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历史上,很多带斗拱的建筑都能抵御强烈地震。比如山西大同的华严寺,在没有斗拱的低等级附属建筑被破坏殆尽的情况下,带斗拱的主要殿堂仍能幸存。

  ⑤此外,传统建筑中大量使用的榫卯技术,成为抗震的又一个关键。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我们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____ 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______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⑥山西应县木塔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杰出抗震能力的集中代表。这座木塔是当今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竣工于1056年,处于大同盆地地震带上。木塔建成200多年即遭受大震,余震连续7天,木塔附近的房屋全部倒塌,而木塔岿然不动;在此后的近千年中,木塔经历了多次大地震的考验而安然无恙。整座木塔表现出结构、技术与艺术形象的高度和谐。在近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能建造出如此庄严美丽而坚固耐久的建筑,充分显示出当时匠人对数学、力学、材料学、结构学已经有了相当的研究,而且对地震的破坏机理也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既令人惊奇,也令人自豪。(选文有改动)

1.①段说“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防震的方法堪称‘建筑版太极拳’”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④段画线句运用了 _____ 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___________   。(3分)

3.按照文意,填入第⑤段画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因  所以     B.不但  而且     C.倘若  而且     D.非但  所以

4.第②段“当今建筑设计以抵御9度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句中的“基本上”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5.下面的链接材料介绍了汶川512大地震中的一个奇迹,请借助文中的相关知识,分析一下“奇迹”产生的原因。(4分)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有不少正在上课的娃娃都被措手不及的灾难永远地掩埋在了废墟下。然而,离北川县城15里路邓家海元村山中的一所全国百强小学却在这次地震中保存了下来,学校建筑墙体有不同程度损坏,甚至倒塌,但教学楼木框架的主体结构没有出现问题,教学楼没有垮塌,在校上课的483名小学生以及教职员工奇迹般地安全撤离。

 

1.其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以柔克刚”的方式(1分),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弭至最小程度(1分)。共2分。 2.举例子(1分)、作比较(1分);更具体准确地说明带斗拱的建筑能抵御强烈地震的特点。共3分。 3.B 4.不能去掉(1分),句中的“基本上”既表明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性强的特点(1分),又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共3分。 5.这所小学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建筑木结构和框架结构体系,柔韧性强(2分),木质框架体系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了地震的影响(2分)。共4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学会用原文的内容来理解问题,做题时找到答题区域,在文中第二段,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答案。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具体回答。“比如山西大同的华严寺……”为举例子;“没有斗拱的低等级附属建筑被破坏殆尽,带斗拱的主要殿堂仍能幸存”为作比较。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选择关联词语,根据语境,前后两个句子应为递进关系,所以应选B。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说明文的语言讲究准确严密而又不乏生动。作答时,先要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学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做具体的分析与说明。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依据所给材料联系文本内容,特别是第⑤段,可以组织答案。木结构和框架结构体系,柔韧性强;木质框架体系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40分)

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生活在“他人”组成的社会中。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人都会有所“感受”。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题(8分)

复庵记

【清】顾炎武

旧中涓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而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也。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宫伴读。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入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宫不知所之,而范君为黄冠矣。

太华之山,悬崖之颠,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君之志也。

(选自《亭林诗文集》)

【注释】①中涓:太监②黄冠:代指道士 ③克:能够④宫阙山陵:指明朝故都的皇宫和皇陵。⑤泫然:垂泪

1.解释加点字(2分)

(1)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             (2)介子推之晋公子(      

2.从文中看,范养民本非道士,之所以弃家隐居,是因为: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3.作者把君的华山隐居与伯夷、叔齐的首阳山采薇相比,又由“绵上之山”而想起介子推的故事,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题(13分)

梧桐一树,是草木中一部编年史也。举世习焉不察,予特表而出之。

花木种自何年?为寿几何岁?询之主人,主人不知;询之花木,花木不答。谓之”忘年交”,则可;予以“知时达务”,则不可也。梧桐不然,有节可纪,生一年纪一年。树有树之年,人即纪人之年,树小而人与之小,树大而人随之大,观树,即所以观身。《易》曰:“观我生进退。”欲观我生,此其资也。

予垂髫种此,即于树上刻诗以纪年,每岁一节,即刻一诗,惜为兵燹(xiǎn)所坏,不克有终。犹记十五岁刻桐诗云:“小时种梧桐,树叶小于艾。簪头刻小诗,字瘦皮不坏。刹那三五年,桐大字亦大。桐字已如许,人大复何怪!还将感叹词,刻向前诗外。新字日相催,旧字不相待。顾此新旧痕,而为悠忽戒!”此予婴年著作,因说梧桐,偶尔记及,不则竟忘之矣。即此一事,便受梧桐之益。然则编年之说,岂启人语乎!

1.解释文中加点字(2分)

(1)知时务(               (2)桐字已如许            

2.与“予特表而出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白章。

C、人无信,不知其可也。

D、恍惊起长嗟。

3.翻译(6分)

(1) 举世习焉不察,予特表而出之。

(2) 此予婴年著作,因说梧桐,偶尔记及,不则竟忘之矣。

4.作者为什么说“欲观我生,此其资也”?(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6分)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释】苗发、司空曙均为李益的诗友。

1.此诗巧于构思,全诗皆围绕□□二字展开。(1分)

2.对作品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借风以寄思情是一种比兴手法,“风”是激发诗人思绪的触媒。

B、“开门复动竹”是诗人的幻觉,是“临牖思悠哉”的结果。

C、以露滴润泽绿苔的清幽环境,渲染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思念。

D、诗人的内心活动刻画得十分细微:由惊而思,由思而疑。

3.尾联是怎样表达情感的?(3分)

 

查看答案

名句默写(任选5句)(5分)

(1)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                    ,晋代衣冠成古丘。

(3)楼船夜雪瓜洲渡,                     

(4)                    ,吾将上下而求索。

(5)君子喻于义,                      

(6)叫嚣乎东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