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默写(7分) (1)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2)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

默写(7分)

1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2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焦、瑕,                     ,君之所知也。

3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将焉取之?

(4)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5)  携来百侣曾游,                            

(6)  恰同学少年,风传正茂,书生意气,                 

 

(1)焉用亡郑以陪邻(2)朝济而夕设版焉(3)若不阙秦(4)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5)忆往昔峥嵘岁月稠(6)挥斥方遒 【解析】 试题分析: 注意易错字:焉、陪、济、版、阙、竞、寥廓、峥嵘、稠、遒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再别康桥》,完成文后题目(每小题2分,共6分)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

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

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

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唯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3.第一节诗中用了三个“轻轻的”,从修辞角度讲,可以看作是什么修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每小题2分,共10分)

项王亡将钟离眜家在伊庐,素与信善。项王死后,亡归信。汉王怨眜,闻其在楚,诏楚捕眜。信初之国,行县邑,陈兵出入。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高帝以陈平计:天子巡狩①会诸侯,南方有云梦,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游云梦。实欲袭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人或说信曰:斩眜谒上,上必喜,无患。信见眜计事。眜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眜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②。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③信。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怏怏,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注:①巡狩,天子亲往诸侯境内巡视。天子所至,诸侯都要来朝见。②后车,随皇帝出行的副车。③械系,用桎梏锁起来拘捕关押。

史记·淮阴侯列传》

1.下列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素与信善             善:友善、交好           

B高帝以陈平计         以:用

C信由此日夜怨望     怨望:抱怨、希望 

D信知汉王畏恶其能   畏恶:害怕、嫉妒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乃骂曰:公非长者        B弃甲曳兵而

C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D若欲捕我以自于汉

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今有事,去不义        B信初

项王死后,归信              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C欲谒上,恐见              D高祖至楚

体有不快,起作一之戏        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行县邑,陈兵出入:到各县邑巡视时,进出都带着武装卫队

B所以不击取楚,以眜在公所:(沛公)之所以不攻取楚地,就因为我在您这里

C天下已定,我固当亨:天下已经安定太平,我当然就应该享受

D生乃与哙等为伍:我这一辈子竟然与樊哙这般人为伍

5.下列对本文意思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韩信位尊权重,招致疑忌,险酿杀身之祸。

B韩信卖友保身,彻底解除了刘邦的疑忌,并被封为淮阴侯。

C樊哙因韩信去拜会,深感荣幸,礼敬有加。

D韩信才高气傲,不屑与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等同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共24分)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地图!”

轲既取图奏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右手持匕首        揕:刺

B.尽失其                度:制度

C.皆殿下                陈:排列

D.八创                  被:受

2.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道谢

D.图穷而匕首见              穷:穷尽

3.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自而起                  ③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

②乃其匕首提秦王          ④乃引其匕首秦王

A.两个“引”字相同,两个“提”字不同

B.两个“引”字相同,两个“提”字也相同

C.两个“引”字不同,两个“提”字相同

D.两个“引”字不同,两个“提”字也不同

4.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故荆轲逐秦王                   ②而乃手共搏之

③侍医夏无且其所奉药囊提轲       ④遂拔击荆轲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5.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A.秦王刚绕过柱子逃走,士兵们惊慌急追,不知道怎么办。

B.秦王正绕着柱子跑,士兵们惊慌失措,不知道怎么办。

C.秦王刚绕过柱子逃走,仓促之间,惊慌急追,不知道怎么办。

D.秦王正绕着柱子跑,仓促之间,惊慌失措,不知道怎么办。

6.下列对“易水诀别”部分内容的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是为了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B文中的音乐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C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

D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虽不足百字,却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7.结合选文内容分析荆轲形象。(6分)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纪年法有很多,比如僖公三十年,是王公年次纪年法 ;“甲子年”、“乙丑年”是干支纪年法。

B.民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

C.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称谓很有讲究,比如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七八岁;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D.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比如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千秋等。一般人的死称: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溘逝等。

 

查看答案

下面对联不够工整的是

A青山之高,绿水之深,岂必佛方开口笑

徐行不困稳地不跌何妨人自纵心游     

B德积从宽处   福向俭中求

C福分洋洋如东海   鹤寿悠悠似南山

D古人却向书中见   男子要为天下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