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鸿门宴》节选,完成各题。(20分)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阅读《鸿门宴》节选,完成题。(20分)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与“至鸿门,谢曰”一句中的“谢”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乃令张良留谢。                  D.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听细说        ②敢以烦执事     再拜献大王足下    ④且君尝晋君赐矣

A.①小人的谗言   ②对对方的敬称   ③又               

B.①详细的话     ②执掌事务       ③又               

C.①小人的谗言   ②对对方的敬称   ③拜两次            给予

D.①详细的话     ②管理事务      ③第二次           

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

A.①遣将距关                 ②君安与项伯有

B.①击沛公于坐               ②不如善遇之

C.①范增数目项              ②先破秦人咸阳者

D.①秦伯,与郑人盟           ②范增项羽曰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在现代汉语里已不再使用的一项是(     )

A 为之奈何    B 约为婚姻  C 秋毫不敢有所近   D 项伯许诺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举所佩玉玦以示之三    者:人   B.常身翼蔽沛公          以:用

C.与斗卮酒              则:但是  D.招樊哙出              因:因为

6.下列各句,与“籍何以至此?”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若属皆且为所虏。

C.客何为者?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7.对“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这句话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派遣将官把守关口,为的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出和意外事故。

B所以将要派遣官兵去把守关口,用来防备偷盗的贼人进入城中发生事故。

C故此将要派遣官兵去把守关口,为的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出和意外事故。

D所以派遣将官把守关口,用来防备偷盗的贼人进入城中发生事故。

8.对下面两句话的意思,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②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A ①现在事情危急,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   ②范增用眼睛看项王,拿佩戴的玉玦来多次指示他。

B ①今天有急事,因为是旧交特意来告诉我。 ②范增用眼睛看项王,拿佩戴的玉玦来多次指示他。

C ①今天有急事,因为是旧交特意来告诉我。 ②范增多次示意项王,拿佩戴的玉玦来多次给他看

D.①现在事情危急,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   ②范增多次示意项王,拿佩戴的玉玦来多次给他看。

9.下列对本文节选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部分共写了四件事:刘邦谢罪,范增举块,项庄舞剑,樊哙闯帐。这些事反映了刘项双方的矛盾以刘邦集团上下一心,共同应对危机。

B.本部分运用对比的手法,用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与刘邦在劣势下能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对比,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C.文中写刘邦入关后“籍吏民封府库”“遣将守关”,而当项羽要击破他时,又惊呼“为之奈何”,并将错误推到别人头上。这表现出他善于应变的性格。

D.本部分在刻画人物方面,语言具体生动,形象丰富。刘邦的话,则表现出他老谋深算,急于事功的性格;而范增的话表现出他能屈能伸、狡诈多端。

 

1.A 2.C 3.B 4.B 5.B 6.C 7.A 8.D 9.D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与例句都是“道歉”的意思。B.道谢。C.辞谢。D.劝告。文言文中“谢”字的常用意项有①认错,道歉,谢罪;②辞去官职,推迟;③拒绝;④辞别,离开;⑤感谢,酬谢;⑥衰退,凋谢,死亡。平时学习中考生要注意积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本题涉及到对古今异义词的考查,古今异义词是文言实词的重要考查内容,平时的文言文学习和复习中应对古今异义词加以分类整理,了解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义,牢固掌握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A前一个“故”是“特意”的意思,后一个“故”是“交情”的意思;B前后两个“因”都是“趁机”的意思;C前一个“王”是“大王”的意思是,后一个“王”是“称王”的意思;D前一个“说”通“悦”,“高兴”的意思,后一个“说”是“劝说”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婚姻是为当时社会制度所认可的,男女两性互为配偶的结合。本题涉及到对古今异义词的考查,古今异义词是文言实词的重要考查内容,平时的文言文学习和复习中应对古今异义词加以分类整理,了解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义,牢固掌握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A.者:……情况;C.则:于是、就;D.因:趁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C项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项省略句;B项被动句。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考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注意字字落实。①“今”,现在;“事”,事情; “有急”,危急;“故” 所以;“幸”,幸亏;“告”,告诉;“良”,张良,可译为“我”。②“数”,多次;“目”,名词作动词,示意;“举”,举起;“所佩”,所字结构,佩带的;“以”,表目的,来;“示”,给……看;“之”,代指项王;“者”,“……情况”;“三”,多次。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试题分析:“急于事功的性格”与文意不符。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每题2分,共6分)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1.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燕国陵之耻除矣          见:这里当“被”讲。

B 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C 今闻将军之首              购:重金征求。

D欲长侍足下        虽:虽然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丹不忍以己之私,伤长者之意

③樊於期偏袒扼腕进曰        ④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 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C 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 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查看答案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完成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在文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伯,与郑人盟                说:高兴。

B.且君尝为晋君矣                赐:恩惠。

C.唯君之                        图:考虑。

D.晋函陵                        军:军队。

2.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又欲其西封        肆:扩张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成功          D.若不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人之力不及此       B约为婚姻

C若亡郑有益于君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无理于晋                 以:因为,表原因的连词;

B若不阙秦,将取之           焉:那里、怎么,表反问的语气词;

C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这样,代指上文的事;

D还也                     其:还是,表商榷的语气词。

5.下列加点的“之”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臣壮也,犹不如人                  B.邻厚,君之薄也

C.夫晋,何厌有                      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过也

6.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佚之狐)见秦伯      B(郑伯)许君焦、瑕

C.(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晋君)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7.根据文意,为下列句子补出省略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

A……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许之。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代灭亡郑国)烦执事。

C若舍郑以为(之,代郑国)东道主

D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8.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下臣虽强壮,但是不如别人。

B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用灭掉郑国的办法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得到过晋君的赏赐啊!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而保护自己,不仁义。

9.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邻之厚,君之薄也

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出使的人来来往往,(我们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贪求的土地呢?

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现在危急,请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10.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师的理由,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如让晋占领了郑,那么他们还要扩张势力,就势必危及秦的安全,这种损秦肥晋的做法,对秦实在是非常不利的。

B.相邻的晋国实力雄厚了,实际上秦国自己的力量就削弱了,保留下郑国对秦也是会有好处的。

C.秦对晋侯有过恩赐,但晋侯回国后就违背承诺,并迅速修筑防御工事拒守。

D.秦军欲越过晋国并看不起远方的郑国,这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事。

11.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不仅撤了兵,而且和郑国订立盟约,派兵驻守郑国都城。

B.秦退兵后,晋臣子犯请求晋文公赶快攻打郑国,但晋文公认为不可。

C.晋文公认为,没有郑文公的力量他是不能回国为君的,借人之力反而去蒙蔽欺骗人家是不讲仁义的。

D.晋文公还认为,丧失了人家所给与的恩赐是不明智的,用分裂代替和好,这也不算是武勇。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是个文明古国,音乐的发展也有悠久历史,但古乐曲是五声音阶,同西方有别。五音是指:宫、商、角、徵、羽。

B.《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史书,又名《春秋左氏传》,它与《谷梁传》《公羊传》被称为“春秋三传”,相传《左传》的作者与《国语》同为汉末史官刘向。

D.《战国策》是一部先秦历史文献,因长于说事而著名,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我国古代东周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活动,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查看答案

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在交际中很讲究礼貌。比如,在提及对方使表示恭的言辞。这是交际的需要,也是文化修养的体现。根据所提供的语境,下面四句话用在信函中讲究礼貌的一句是(    )

语境:学生会准备举办“中华传统礼仪”专题报告会,宣传干事给前来作报告的德高望重的专家发去信函。

A学生会恭请您莅临我校作专题报告,届时,我在学校门口等候您。

B学生会邀请您莅临我校作专题报告,届时,我在学校门口等候您。

C学生会邀请您莅临我校作专题报告,届时,我在学校门口迎候您。

D学生会恭请您莅临我校作专题报告,届时,我在学校门口迎候您。

 

查看答案

下列所给词语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一字多义是汉字的一个突出特点。例如“安土重迁”的“安”表示“安于、习惯于”的意思,        的“安”表示“安定”的意思;再如“立竿见影”的“立”表示“使竖立”的意思,        的“立”表示“建立”的意思;又如“情急智生”的“情”表示“情况”的意思,        的“情”表示“感情”的意思。因此,学习汉语必须关注一字多义的现象。

A惶悚不安           茕茕孑立            情理难容

B安然无恙           茕茕孑立            情随事迁

C安然无恙           标新立异            情理难容

D惶悚不安           标新立异            情随事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