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为生存辍学走上写作道路 时代的列车轰隆隆地前行着,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为生存辍学走上写作道路

时代的列车轰隆隆地前行着,拥挤的人群,熙熙攘攘。有的人是只负责观看风景的普通乘客,命运的方向不由他过问;有的人扮演的是列车员的角色,在时代的大环境下,作为先锋,引领着这辆列车的前进。

爱玲,便是后者。

1942年,爱玲和炎樱回到了上海,仿佛在上海,也只有上海,才是她上演人生大戏和好戏的舞台。对于在港大没有毕业,爱玲一直耿耿于怀,只能转入上海的圣约翰大学继续深造,为的是“至少拿张毕业文凭”。弟弟张子静很高兴,因为他也准备报考,姐弟俩终于可以在同一所学校碰面了。可是,由于经济上的窘迫,学费无从着落,子静记得姐姐“叹了一口气”。

回到上海,爱玲投奔了姑姑,住在郝德路192号的爱丁顿公寓。姑姑虽然继承了不少遗产,一度生活阔绰,可是因为投资股票,恰逢时局动荡,一下破产了。即便是在洋行、电台里打几份工,也只能解决自己的温饱,无力再顾及爱玲的学费和生活费。于是,便告诉爱玲,当时她的父母协议离婚的时候,约定她以后的教育费用由父亲承担,而爱玲港大三年的学费全部由母亲出,现在应该由父亲承担了。可是,爱玲始终觉得拉不下面子,那个父亲,以及他的家,自己曾经发誓是不打算再理会了的,4年期间,父女情分已然了断,如今放下自尊突然管父亲拿钱,仿佛是在一间暗无天日的屋子里找到一个出口那么艰难。张子静回到家后,趁后母不在家的机会,向父亲简要介绍了姐姐的窘境,张廷重听罢,立刻陷入了沉思,可能不是心疼钱,只是在犹疑和女儿见面是不是觉得很尴尬,毕竟对于女儿离家出走之事他始终耿耿于怀。不过,考虑片刻,他还是对儿子说:“你叫她来吧。”过了几日,爱玲终于见到了阔别4年之久的父亲,不过不再是那幢逃走的别墅,而是在另外一幢小洋房。爱玲后来在小说《怨女》中对于衰落的父亲,做了更为生动的描绘:“到底清朝亡了国了,说得上家仇国恨,托庇在外国租界上,二十年来内地老不太平,亲戚见了面就抱怨田上的钱来不了,做生意外行,蚀不起,又不像做官一本万利,总觉得不值得。政界当然不行,成了投降资本,败坏家声……守着两个死钱过日子,只有出没有进。”

爱玲与父亲在相隔4年后重新见面了,双方有些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彼此都有些陌生,只是简单地把自己的学习计划向父亲说了说,便无二话。父亲也没多说什么。“学费我叫你弟弟送去。”十分钟的短短会面,没有什么大的进展,以至于横亘在父女心中的那份心结,始终没有机会打开。张子静回忆说:“那是姊姊最后一次走进家门。此后她和我父亲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不过,学费总算拿到手了,爱玲转学进入了圣约翰大学文学系四年级学习,子静也进入了经济系一年级。不久,炎樱也转学到了这里,两人继续着港大时期的友谊,形影不离。然而,这份简单的快乐,没有延续多长时日,便宣告结束了。虽然学费已经解决了,可是母亲自1939年去新加坡后,已经杳无音讯。倔强的爱玲,又不想成为姑姑的负担,哪怕她算是自己最亲的人,也不想让姑姑的生活雪上加霜。实际上,从父亲家里逃出的那一天开始,爱玲就放弃了继承张家的财产,或者嫁入豪门依靠一个自己或许根本不爱的男人过着体面光鲜生活的机会,似乎受到母亲、姑姑潜移默化的影响,她也决计走上职业女性的道路,用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用自己的脚,丈量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么阔远。

于是,坚持了两个月不到,爱玲又辍学了。子静跑去劝说姐姐去当老师或者编辑,都被爱玲否决了,她觉得自己性格内向,孤傲不群,不善于表达自己,反正,她早有自己的安排,宽慰弟弟说:“我替报馆写稿就好。这阵子我写稿也赚了些稿费。”

1942年,窘迫的境遇并没有把爱玲推向生活的地狱,反而为她打开了一扇门,一扇通往新世纪,前途无限光明的大门。两年之后,上海最璀璨的一颗文学新星冉冉升起了。

(摘自潘飞《永远的张爱玲》,有删改)

注: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她母亲是“知识女性”。 炎樱是张爱玲在香港大学时的同学年轻时候的炎樱性格开朗浪漫,是张爱玲的挚友。

1.文章第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张爱玲在求学道路上为什么一再辍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3.张爱玲为了生计辍学而走上写作道路,你从中对张爱玲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1.①内容:文章第一段运用形象的比喻,表面上写了乘客与列车员的不同,实际上是高度赞扬了张爱玲;②结构:引出下文对张爱玲为生存辍学走上写作道路的经历的叙写。(每点2分) 2.①母亲到新加坡杳无音信,没有了母亲的学费支持。②姑姑因为投资失败,而生活拮据,无法供给好的生活和学费。③与父亲闹僵,发誓离开父亲,自尊使她难以向父亲开口。④不愿给姑姑增加负担。(答对一点1分。) 3.①自尊心过强。张爱玲因为后母而与父亲闹僵,毅然逃离家庭,在学费无着落的情况下也难以放下自尊。 ②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在境遇困窘的情况下,仍然追求不止。 ③勇于挑战困难。在母亲去新加坡杳无音信,学费无果的情况下,自己勇于承担,也不给姑姑增添负担。 ④打破旧的藩篱,勇于做新的知识女性。张爱玲受母亲和姑姑的影响,决定走职业女性的道路,用自己的努力来养活自己。 ⑤倔强内向,孤傲不群。张爱玲虽与炎樱形影不离,但是,她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 (每点2分,其中观点1分,分析1分。答对三点6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来分析,从内容上看,把社会比作列车,写了列车上的人的不同,从结构上看,第一段的作用一般为:A、点题;B、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所写的对象;C、设置悬念;D、增强艺术吸引力;E、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F、与下文形成呼应;H、为下文作铺垫;I与下文形成对比等。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需要通读全文,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归纳整理。信息主要集中在第4段、第5段,母亲没有音信,姑姑经济状况不佳,张爱玲不想成为姑姑的负担,父亲家道败落,而张爱玲也不愿意放下自尊去求父亲。从这些信息中考生可以很容易地总结出答案。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需要结合全文联系生活实际来回答。考生在解答时需要从原文中找出张爱玲的言行,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然后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逐一列出即可。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事实与解释

李德顺

①给你一种似乎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打着科学或哲学的旗号,加以似是而非的解释,借以诱人上当受骗,这正是众多骗术的常见伎俩。我们要想识而破之,不入其圈套,就要保持头脑清醒,特别要学习一点鉴别“事实”和“解释”的本领。

②首先,应当注意“事实”究竟是什么?这里大有讲究。比如魔术师在台上,可以当着大家的面把一个人分成几段,移来移去。然而这里的事实是什么?是一个活人真的被肢解了吗?当然不是。成功的魔术所造成的事实,仅仅是“使观众产生了‘一个人被肢解了’的视觉心理印象”这个事实,并不是真正杀人并使他复活那个事实。“心理事实”也是事实,但“此事实非彼事实”,不可混淆。

③相反,假如有人用魔术师同样的办法,却宣布说:“我有神通,能够把一个人肢解,然后再让他复原。”那么这人一定是个骗子。因为他标榜的是虚幻和假象,不是事实。然而,许多受骗者却分不清这里的两种事实,从而导致真假不辨。比如,有人通过某种表演,宣称“把水变成了油”,你不去考察水分子是否变成了油分子,只看有燃烧发生,就信以为真,那么就是没有抓住真正的事实,因为“眼见之实”并不一定是“自在之实”。

④其次,是要抓住“解释”,弄清它的根据。解释不等于事实,一种“解释”同它所解释的那个“事实”之间,是否真的有联系?究竟有怎样的联系?解释可以有多种多样,怎见得就是你说的那个原因和道理?等等,这里同样大有讲究。因为事情常常是这样的:即使事实本身确凿无疑,面对一个同样的事实,人们之间也会有彼此不同的解释,在科学上有时也是如此。既然这样,那么在各种各样可能的解释中,我何以要相信你的解释?也就是说,弄清一个解释体系同它所解释的基本事实之间是怎样联系的,非常重要。否则“听风就是雨”,见到一点事实就轻信一套解释,就很容易落入圈套。

⑤比如,骗子们常常先给你一个看来无可否认或无法验证的“事实”,比如他那一套“在别人那里或别处如何如何有效”之类,然后向你灌输一套他编造出来的“解释”,其实不过是用以转移注意力,让人忘记从事实本身去找证据。特别是当人们对具体的事例(“事实”)缺少足够知识,很需要解释而自己又不能解释的时候,这种手法就很容易奏效。因为在这种情境下,受骗者虽然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在看和听,但实际上却是用人家给你的思路在思考了——也就是说,受骗者的感官还是自己的,而头脑却被换掉了。欺诈的妙用,常在于此。

⑥与之相反,正派人的正派做法,是对自己的“解释”高度负责,决不夸大其词、随意乱说。科学是诚实的,真正的科学家是诚实的人,他们从不靠吹嘘,也不爱搞“炒作”,总是老老实实地用事物本身的规律和道理,用科学的知识和原理,或者用实践经验和工艺技术等来解释一切,并且总是界限明确、认真负责、留有余地。有时即使解释得不够完善,那也主要是发展水平问题,而决不是有意欺骗。在科学的解释中,至少对“解释与事实的联系”是认真负责的,解释的根据都是来自发展着的实践,有据可查,并且都经受过、并将继续经受严格的检验。

“解释”的问题比较复杂,但有一点是不应该怀疑的,就是一般说来,没有什么能够比依据科学和实践的解释更可靠。所以,我们遇事应该首先想到科学的解释,尊重科学的解释,期待科学的解释,发展科学的解释。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止诈骗的危害。

(选自2012年9月3日《北京日报》,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A.认真学习一点鉴别“事实”和“解释”的本领,我们就能保持头脑清醒,对骗子常用的伎俩就能识而破之。

B.魔术师在舞台上的表演,比如大变活人、肢解活人、空手穿玻璃,其实这种表演既是事实,也不是事实。

C.同一个事实的“解释”其实并不止有一种,也并不是每一种“解释’与所解释的事实间都存在必然的联系。

D.真正的科学家总是用事物本身的规律和道理,用科学的知识和原理,或者用实践经验和工艺技术等来解释一切。因而他们的解释也总是正确的。

E.遇事应该首先想到科学的解释,尊重科学的解释,期待科学的解释,发展科学的解释。这才是我们对待“解释”的正确态度。

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不合理的一项是(3分

A.事实存在不同种类,彼此之间存在不同,有些骗子正是利用了这种不同而施展骗术。

B.骗子所呈现的事实如果没有问题,那他对此事实的“解释”则一定是有问题的。

C.如果掉进了骗子所设的圈套里,就会不自觉地依其预设的思路思考,极易相信其所述而上当受骗。

D.明明看到演示的是真黄金,可买到手里的却是地地道道的假黄金。这就是“解释”环节出了问题

3.第③段中的“两种事实”指的是哪两种事实?这两种事实有何区别?(4分)

4.第⑦段为什么说“‘解释’的问题比较复杂”?请作简要说明。(4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⑴桑之未落,                       ,无食桑葚。(《诗经·氓》)

⑵总角之宴,                       ,不思其反。(《诗经·氓》)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⑷榆柳荫后檐,                      ,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3分)

2.结合全诗赏析“却疑”二字的表达效果。(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小题。

谢翱字皋羽,福长溪人通《春秋》著《春秋衍义》《左氏辩证》传于时。翱试进士不中,落魄漳泉二州倜傥有大节。

会文丞相天祥开府延平,长揖军门署谘事参军及宋亡,天祥被以死,翱悲不能禁,只影行浙水东,逢山川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处及其时号相类,则失声哭。有严子陵台,孤绝千丈,时天凉风急,翱挟酒设天祥主荒亭隅再拜跪伏酹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不可遏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歌阕竹石俱碎

翱独嗜佳山水,所至即造游录游倦辄憩浦阳江源及睦之白云寻隐者方凤吴思齐昼夜吟诗不自休其诗直盛唐而上当其执笔时瞑目遐思身与天地俱忘每语人曰用志不分鬼神将通之其苦索多类此婺睦人士翕然从其学

至元甲午去家武林西湖上前代遗老尚多存者咸自诧见翱晚明年乙未以肺疾作而死年四十七濒死其妻刘氏曰:“吾去乡千里交游惟方韶卿吴子善最亲不翅兄弟慎收吾文及吾骨授□。”韶卿即凤子善即思齐。已而凤等果至葬翱子陵台南以文稿殉伐石之曰:“粤谢翱墓。”

赞曰翱一布衣耳,未尝有爵位朝。徒以被天祥之知麻衣绳屦,彷徨山泽间若亡所容其身。翱不负天祥肯负国哉,盖天下之士也。昔田横不降汉拔剑自刭客之死者五百人若翱之志其有类横之客者非邪

(选自《宋学士文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祥被以死              :捉拿

B.其妻刘氏                :通“嘱”,嘱咐

C.伐石之曰                :一种文体

D.客之死者五百人          :跟从

2.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翱挟酒

慎收吾文及吾骨授

未尝有爵位

A.而                      B.以         

C.而                      D.以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语人曰/用志不分鬼神/将通之/其苦索多类此/婺睦人士翕然从其学

B.每语人曰/用志不分/鬼神将通之/其苦索多类此婺睦人士/翕然从其学

C.每语人曰/用志不分/鬼神将通之/其苦索多类/此婺睦人士翕然从其学

D.每语人曰/用志不分/鬼神将通之/其苦索多类此/婺睦人士翕然从其学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谢翱精通《春秋》,并著有作品《春秋衍义》《左氏辩证》,名传一时,但没能考中功名。

B.谢翱祭奠文天祥时,多次嚎啕痛哭,并用竹如意敲击着身边的岩石,高唱楚地的歌谣来为文天祥招魂。

C.谢翱的文学造诣高,执著于诗文,当他挥笔写作时,瞑目遐思,忘记了自己与周围的一切。

D.谢翱离开当地来到武林西湖居住,前朝的遗老还都活着,他们都觉得与谢翱相见恨晚。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 分)

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7分)

游倦辄憩浦阳江源及睦之白云村。(3分)

徒以被天祥之知麻衣绳屦,彷徨山泽间。(4分)

6.谢翱“有大节”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3分)

 

查看答案

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文学创作离不开技巧和形式,但是,它又不仅仅是技巧和形式,                       

①不能从更深的层次上发挥文学对文明进步、社会进步的作用

②技巧再高超,形式再华丽

③没有对人的心灵的震撼和提升

④也只能使作品停留在“悦耳悦目”的初级阶段

⑤文学更核心的力量和价值来源于它所提供的精神内涵

⑥而不能“悦心悦意”“悦神悦志”

A.⑤①⑥②③④   B.⑤③②④⑥①    C.③④⑥②①⑤   D. ②③④⑥⑤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