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辛弃疾的词,根据要求作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

阅读下面一首辛弃疾的词,根据要求作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四季有春夏秋冬,人生有酸甜苦辣。我们总是在品味人生滋味中懂得了人生,不断成长。请以《________的滋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注意] ⑴选择一个词语填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⑵不少于800字。

 

【习作例文】 成长的滋味 成长的滋味是什么?这是一到没有标准答案的自由发挥的习题。我给的答案是:成长的滋味,如同人生的滋味。是那厨房里翻倒的五味瓶。有酸、有甜、有苦、有辣,还有咸,它是人生的缩影。在成长中,我也品味了、认识了人生…… --《题记》 成长中,我在不断地触碰着新鲜的事物。这个成长用时间、各种不同市的时间磨练着我们,将我送上走向社会的旅途。它不断地将一个个困难派到我的身边,它让我不断地去面对从未面对过的新鲜事物,独立的去解决问题,脱离父母的保护伞,独自去解决困难。当这些问题刚刚来到时,当我第一次与各种不同的难题正面交锋时,我的心底总会生出一丝丝恐慌,总会觉得无助。而这些,则同成长派给我的一个个困难同时来到。这种感觉,就像每一次我吃下一口辣椒酱,伴随着辣椒进肚儿来的火辣辣的感觉。 辣辣的,是当困难迎头劈来的那一刻心底的恐慌与恐惧。 当我克服了那困难迎头劈来一刻心底的恐慌与恐惧,当我终于有勇气与困难正面交锋时,我却发现自己无从下手。我像是身陷在巨大的迷宫中,不知道前进的方向。但是,我却无从选择,只有前进、向前。那种说不出、道不明的焦急、迷茫、丢失方向的恐惧,便都汇成了一种感觉:就像是一口咬下去,却不是一个甜美的香橙,而是一个柠檬。那种酸,并非出自舌尖触碰柠檬汁液的一霎那,而是出自心底,出自内心的最深处。那种酸酸的感觉,是迷惘与焦急的混合品。 酸酸的,是正视困难时却无从解决的焦急于迷惘。 酸劲蔓延了我的全身,渗透进了我体内的每一细胞。当这种酸劲进入我的鼻腔的那一刹那,我像是长城崩溃一半,这种酸劲冲垮了我的全部防线。我的脸颊滑落着颗颗晶莹的泪,这是便是那冲垮了的防线。当它们流进我口中的一刹那,我知道了成长的另一个滋味--咸。他们进入我的口腔,流进我的体内。我尽情地放纵着它们,任它们不断地从我的眼眶夺窗而出,冲洗着我的脸颊,洗礼着我的口腔,浸泡着我体内的细胞。 咸咸的,是困难前失败所带来的代价与心底防线被冲破时的滋味。 哭够了,哭醒了,告诉自己要再次站起来,告诉自己不能输,要坚强。于是,再次与困难直视。细心的寻找,精心的揣摩,耐心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得从头再来过。不会停歇,只有一次次机械性的试验。不再有哭泣,只有一次次自己对自己的鼓励,一次次自己对自己说:“不能输,要努力!”没有别的感觉,人已麻木。没有任何味道,只有无穷尽的苦。这种苦,胜似黄连,且只能以人独自品味。 苦苦的,是在寻求解决困难的道路上永恒也是唯一的味道。 阳光总在风雨后: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时,才深深地明白了这些话的含义。这些话在此时此刻从我嘴里说出,没有任何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味道。当经历了辣、酸、咸、苦之后,我尝到了最终的滋味--甜,比蜜糖还要浓的甜。 或许,这就是成长真正,也是最本质的滋味--甜。 我很庆幸,我没有在尝到辣、酸、咸、苦的时候选择放弃。如果那样,我或许永远也尝不到甜,永远也不知道成长真正的答案,人生真正的滋味……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构思时应首先根据自己的特长在横线处填如一个恰当词语,然后抓住这个词语和“滋味”两个关键词展开构思。比如,填入此于是“成长”,就要想到:成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向着圆满成熟的生长。在量化的方面如身高的增长,经济的增长。或者是抽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积极面的生长,如一个系统变得更加复杂,生物体变得更加成熟完善。由低到高就是成长,由感性到理性就是成长,由经验到理论就是成长,由迷信到批判就是成长;由低水平到高水平就是成长,由低成效到高成效就是成长。成长是一个过程。滋味——酸、甜、苦、辣、咸,感受心酸、甜蜜、苦涩、辛辣、痛苦,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些事,体会到了一些感受,慢慢的懂得许多,从而长大。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问题。(节选自必修一读本第六单元)

                  地球上的家庄                 毕飞宇

我已经八周岁了,可是我每天的任务是为生产队放鸭子,要等到十周岁才能走进学校。我们公社有规定,孩子们十岁上学。十五岁毕业,一毕业就是一个壮劳力。

父亲从县城带回了一张《世界地图》。谁也没有料到,这张《世界地图》在王家庄闹起了相当大的动静。大约在吃过晚饭之后,我的家里挤满了人,一起看世界来了。人们不说话。但是,这一点都不妨碍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基本认识:世界是沿着“中国”这个中心辐射开去的,宛如一个面疙瘩,有人用擀面杖把它压扁了,它只能花花绿绿地向四周延伸,由此派生出七个大洲,四个大洋。中国对世界所做出的贡献,《世界地图》上已经是一览无遗。

看完了地图我们就一起来到了大队部的门口,开始讨论。概括起来说有这样的几点:第一,世界究竟有几个王家庄大?地图上什么都有,为什么反而没有我们王家庄?第二,世界一定有一个底子,这个是肯定的。可它在哪里呢?是什么支撑了我们?如果支撑我们的那个东西没有了,我们会掉到什么地方去?第三,如果我们出门,一直往前走,一定会走到世界的尽头,万一一脚下去,我们肯定会掉进无底的深渊……人们聚栊在一起,显然,开始担忧了。当然,答案是没有的。因为没有答案,我们的脸庞才格外地凝重。

我没有回家,直接找到了我的父亲。我要在父亲那里找到安全。找到答案。父亲站在田埂上,一手拿着书,一手拿着手电,仰着头。我说:“爸爸。”父亲没有理我。过了好半天,父亲说:“我们来看看大熊座。这是摇光,这是开阳……”我没有耐心关心这个问题,我说:“王家庄到底在哪儿?”父亲说:“我们在地球上。地球也是宇宙里的一颗星。”我仰起头,看着夜空。我一定要从宇宙中找到地球,看地球在哪里闪烁。我从父亲的手上接过手电,到处照,到处找。星光灿烂,但没有一处是手电的反光。我急了,说:“地球在哪里?”父亲笑了。父亲说:“地球是不能用眼睛去找的,要用你的脚。”我把手电塞到父亲的手上,掉头就走。走到很远的地方,对着父亲的方向我气愤地吼了一声:“难怪人人都说你神经病!”

我坐在小舢板上,拿起竹篙,一把拍在了水面上。鸭子们伸长了脖子,拼命地向前逃。我要带上我的鸭子,一起到世界的边缘走一走,看一看。

我把鸭子赶出乌金荡,来到了大纵湖。大纵湖一望无际,我坚信,穿过大纵湖,只要再越过太平洋,我就可以抵达大西洋了。我没有能够穿越大纵湖。事实上,进入大纵湖不久我就彻底迷失了方向。望着茫茫的湖水,我喘着粗气,斗志与激情一落千丈。

我是第二天上午被两位社员用另外一条小舢板拖回来的。鸭子没有了。这一次不成功的

探险损失惨重,它使我们生产队永远失去了几十只鸭子。父亲一看见我立即走上来,厉声问:

“鸭子呢?”我用力睁开眼,说:“掉下去了。”父亲看了看队长,又看了看大队支书,大声说:“掉到哪里去了?”我说:“掉下去了,还在往下掉。”父亲掴了我一个大嘴巴。我在倒地的同时就睡着了。听村子里的人说,倒地之后我的父亲还在我的身上踢了一脚,告诉大队支书说我有神经病。后来王家庄的人一直喊我神经病。“神经病”从此成了我的名字。

我非常高兴。它至少说明了一点。我八岁的那一年就和我的父亲平起平坐了。

1.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简要分析作者的言外之意。(4分)

2.作者设置《世界地图》这一素材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儿子和父亲是这篇小说的重点人物,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对父子的共同特点以及他们和村民之间的关系。(6分)

4.小说中多次出现“世界”一词,请结合全文探究这篇小说给我们展现了哪几个“世界”?(4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___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2)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3) _______________,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4)               《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5)《师说》中指出了教师的作用:“师者,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6)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7)自信人生二百年,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七古·残句》)

(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_______________。(《老子》五十八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李翰自越至       刘长卿

南浮沧海上,万里到吴台。

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

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

羡尔无羁束,沙鸥独不猜。

1.请分析“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中包含的诗人的情感。(3分)

2.简要赏析“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的表达效果。(3分)

3.友人李翰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查看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足而黥①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②。孙子见其马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③,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大梁。魏将庞涓闻之,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④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军,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吾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阴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注:①黥,qíng刺面,即墨刑   ②重射,下很大的赌注  ③临质,临场比赛   ④三晋,原泛指赵、魏、韩,此处指魏兵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孙膑以刑徒    阴:暗地里      

B大粱          走:奔赴

C韩而归          去:离开        

D夹道而伏,    期:商量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句中的“客”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参醒乎己              B 假舟楫者,非能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      D 项伯杀人,臣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孙膑精通兵法,被庞涓陷害。但他忍辱负屈,等来机会,逃离魏国,表现出他卓越的才智。

B田忌与公子赛马,孙膑劝他用劣等马对上等马,用上等马对中等马,用中等马对下等马,赢得了比赛的胜利。

C孙膑认为应该根据战场形势使战争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他在齐军大量减员的情况下,果断诱敌深入,在马陵设伏,智杀庞涓。

D田忌用“围魏救赵”的战略,解除了韩国之围,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战例,丰富了我国军事文化宝库。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4分)

②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3分)

③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3分)

 

查看答案

课内文言文阅读:

(文段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文段二)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1.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为也,终不解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2.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A不拘于时,学于余。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下列对选文(一)(二)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这个结语采用了感叹的语气,富有感情色彩,它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而且显示出对他所批判的论敌的鄙夷和蔑视。

4.文言翻译: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分)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