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识别/博闻强识 夹衣/...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别/博闻强      衣/带作弊    削/生吞活

B./坎磨难     防/心吊胆    而不舍

C.月头转向      动/耳目染    日持久

D./满地狼      /和可亲    察/称一绝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注意常见同音字、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 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容易读错的字,包括形近而音不同的字和声旁已不代表读音的字;二是多音多义字,音随义移。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以及词语的词性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善用排除法和认定法。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按题目的要求直接可以认定的答案应该是最有把握的答案。字音考题看似简单,其实暗藏杀机,特别是对说普通话有缺陷的方言区考生,一定注意平时学习中的正确识读。分析可知,B. 舸gě 坷kě/提dī tí/契qì 锲qiè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70分)

一日,我和朋友在洛杉矶威尼斯海滩一家有名的咖啡馆闲坐。一位先生走进咖啡店,点了两杯咖啡,然后指一指店内的一面墙,对侍者说:“一杯贴墙上。”侍者恭敬地为他奉上一杯咖啡。客人结了两杯咖啡的账走后,侍者在墙上贴了一张写着“一杯咖啡”的纸条。墙上有很多这样的纸条,似乎这种方式是这里的常规。这让我们感到惊奇和不解。

后来有天我们又在这个咖啡店里享受咖啡时,一位拾荒者从容地走进来,看看墙上,然后说:“墙上的一杯咖啡”。侍者以惯有的姿态恭敬地为他上了一杯咖啡,拾荒者用完后没结账就走了。我们惊奇地看着这一切。这时只见侍者从墙上揭下一张纸条,扔进了纸篓。至此,我们才明白了墙上“一杯咖啡”的用意。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谈关公文化的

正式制度的实施会受到非正式规范的影响,并且,当正式制度发生崩解的时候,非正式规范在社会整合方面展现出其异常强韧而深远的力量。其中,非正式规范“义”的作用特别值得我们审视和研究。“义”是儒家除了“仁”之外最重要的道德范畴。“义”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就提出来了,历经三千年不衰。西汉董仲舒提出:“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此之谓也。”这里用“仁”说明彼此关系宽容;繁体“”字下有个“我”,可以看做自制、自律,与18世纪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利他”主张近似。唐中叶后随着茶瓷交易盛行,社会流动性增大,“义”、“谊”混用,凸显了非血缘或乡邻之间的情义。宋代多国并立,出现“国家民族”概念,“义”的概念随之扩大,提升为家国担当的“忠义”。历代不断诠释,使“义”的观念贯彻始终,“义”的内涵、外延不断扩展,逐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基石之一。

关公所代表的“义”,超越了血缘家族关系,成为调节更广泛社会关系的规范。政府在推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其推崇的文化理念、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应该是知识分子认同、老百姓熟知,并能唤起集体清晰记忆的“标志性具象”。只有这样,文化建设才能起到和谐社会、繁荣经济、强盛国家的作用。而关公文化以及和它相联系的“义”就具备这样的特点。孔子、孟子都有理论著述流传至今,但关公没有,他用实际行动阐释“义”。这样,他的影响力超过所有人并流芳百世,到处都是关羽的故事和传说,关公成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没有做过一天皇帝却被后人尊称为“关帝”的人。关公与异乡异姓的刘备、张飞“恩若兄弟”,几经离合、艰辛备尝、同生共死的关系,是关公崇拜者、信奉者的榜样,并逐步演化为一种从普通百姓到上层官员,包括所有流动人口,如军队、商人等都尊崇备至敬仰效仿的待人接物的态度,成为中国人的基本道德标准之一。因为这种关系是历朝历代流动社会公共空间中最为需要的,每个人都希望合作者、同路者是个义士——“以仁治人,义治我”,懂得“利他”和自律的人。

关公文化还通过宗教和史诗双重途径,远播到蒙、藏、满等多个民族和周边国家地区,至今遗存仍很多。关公不仅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和各民族崇敬的历史人物,也是民族和睦安康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从中汲取扬弃后的营养。

(节选自2012年1月2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阅读第段,概括“义”在不同时期的含义。(3分)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段的论述层次。(6分)

3.结合全文,说说关公文化所具有的现实意义。(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越冬

于心亮

①西风一起,庄稼就东一块西一块地熟了。悠悠然扛根镢头拎张镰,漫不经心地就把秋天收割进场院中去了。地耕过,耙过,种上冬小麦。也有不耕的,留作隔年春地,就有群群爱占便宜的麻雀闹哄哄地飞来,争抢着捡东西吃。麻雀飞走的时候,冬天也就到了。

②男人把农具擦亮,挂好,放稳妥。屋里卷个简单的被筒出来,肩一扛,说:“看好家啊!”就撇下缸缸袋袋的粮食,撇下大垛大垛的庄稼秸子,还撇下个孤孤单单的女人,然后放心地扔了门,大踏步地走向远方。

③女人漠不关心地翻晒粮食,等男人走远了,才慌慌乱乱地跳起来。倚着门框,拿眼睛把男人咬成一个小点,咬呀咬呀,咬没了……

④阳光很好的日子里,女人换身衣服,屋里对猫说:“看好家啊!”屋外对狗说:“把家看好啊!”然后女人走出来,有条不紊地做许多事:花生蔓、地瓜蔓、豆秸磨成猪饲料,卖掉…… 玉米秸、高粱杆铡成骡马饲料,卖掉……稻草、小麦秸子编成草帘子,卖掉……

⑤老天,全都是些变钱的好东西。夜晚里,关严房门,堵好窗户,亮个暗淡的灯泡,把床底下的鞋子一只一只摸出来,往外掏,掏出钱,蘸着唾沫点一点,然后手捂胸口小心喘气说:“妈呀,这么多!”

⑥冬天可就大踏步地走近了。女人灌壶水,揣个馍,推上木车,远远去山上荒坡割草。密密实实的草,割成个个草捆,懒汉样横七竖八地躺满坡。女人累了,喝口凉水,啃个冷馍,看天上孤雁鸣向远方,看过冬刺猬驮满红果跑回洞中,女人怅怅然叹口气,默下头,继续割草……

⑦庄稼秸子空出的地方又被山草厚厚实实垛满了。风起下雪的夜里,它们就变成柔柔的火苗在炕洞里慢慢地烧。女人酸着身子横在炕上,好盼能有个人来替自己捶捶背,揉揉肩,说个疼心话儿。可是没有。女人就愤愤地骂:这个冤家!睡不着了,怎么躺也睡不着,那就干脆起来,把东屋粮食挪到西屋,把西屋粮食搬到东屋,来回倒腾。不知觉间,晨光可就慢慢地把窗户舔亮了。

⑧亮天了,鸡鹅全叫。端个食盆子堵上它们的嘴,又给猫狗拉拉架,日头就悄悄地爬上房脊了。胡乱抓把东西给自己填填肚子,捡点手工活儿拿着,锁上门,去村里说话能说到一块儿的人家去串门子。巧了,双双在路上碰头了。去你家?去我家?得,还是来我家吧!欢天喜地地回来,捧把花生摊锅里慢慢地烘着,人就坐上炕头,大声喜气地先说一会儿高声话,然后声音就渐渐矮下去,矮成只见嘴皮子动弹的声音。过一会儿,说累了,就从锅里捧出花生,香着嘴眼,美美地吃。又一边干着活计一边继续说着悄悄话,说啊说啊,就慢慢地牵到自家男人了,口气里就开始又怨又怒,最后忍不住开口骂起来。骂半天,不知谁又叹口气说:“一个大老爷们家窝在家里,没出息!他们愿闯,闯去呗!”于是,屋子里又呼隆腾起一片激赏来,在屋的温暖里朴素地飞翔,飞呀飞呀,飞累了,便都不说话,偷偷喜着面孔,愣着眼神,沉沉实实地在各自的心里想上那么一会儿……

日头一天一天起落,日子也在一天一天慢慢地过。赶集日子,女人把手工制作的炊 具笤帚之类小物件挑到人丛中间去卖' 高声细气地吆喝上一番,女人心里也就跟着敞亮几 分。卖掉东西,换来几张票子,紧攥在手心里掂量着买点令,左瞅右瞧,却瞧见一个笼子 里锁只黄鼠狼,看看眉眼可怜,遂掏出钱,没犹豫买下了',暖暖捂在怀里,心里怦怦地跑 回家,割点腊肉去喂,却不吃,恨张叹口气,抱到门口手一送:去吧。黄鼠狼摆摆尾,倏 悠一声,钻进草垛里去了。

⑩隔年春,男人回来,屋外抱草,瞧见一群黄鼠狼衔尾从面前悠悠跑过,惊慌跳起来,要去打。女人说:“鸡鹅不少,打它做啥呢?“春日里,大大小小黄鼠狼跑出来溜着墙根晒暖。猫狗看见了,也不管,晃晃尾,去一旁了。

(选自《微型小说新世界》,有删改)

1.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4分)

2.赏析文中的画线句于。(4分)

(1)倚着门框,拿眼睛把男人咬成一个小点,咬呀咬呀,咬没了……

(2)看天上孤雁鸣向远方,看过冬刺猬驮满红果跑回洞中。

3.试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中“女人”这一人物形象。(6分)

4.小说以“越冬”为题,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                。(王实甫《西厢记》)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李密《陈情表》)

(4)         ,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5)            ,但愿长醉不复醒。(李白《将进酒》)

(6)           ,何处相思明月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7)千岩万转路不定,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木兰花

韦庄

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1.词中一、二两句有何作用?

2.词中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3.“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两句,俞陛云在《五代词选释》中称之为“情至之语”,请作具体分析。(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