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饿殍 婉若 船舷 缪斯女神 B.洞箫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

A饿殍   婉若   船舷     缪斯女神

B洞箫   诳语   恣意     万倾碧波

C静谧   温馨   游艇     瘴气雾霭

D憔悴   唏嘘   桑梓     憾动人心

 

C 【解析】 试题分析:用比较排除法。可以先排除固定词语、常用词语,然后,结合着词语意思来辨别词语搭配是否正确。A. 婉若--宛若;B. 万倾碧波--万顷碧波;D. 憾动人心--撼动人心。所以选C。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A(jìn)     (zhí)拾     (zhǒng)    (kě)争流

B(niè)噬     (zhēn)别    (què)      (gè)尽职守

C(bǐng)窒    (chì)     (jī)角       四肢百(hái)

D(kuǐ)步     (nǔ)马      (qiàng)害    六艺经(chuàn)

 

查看答案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历史上的隐士文化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中国古代把社会成员分为士、农、工、商四类,其中的士就相当于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他们掌握着知识技术和道德文化。而且,从各种史料记载来看,这些隐士们往往是士人阶层中的精英,但是他们却如《旧唐书·隐逸》云:“所高者独行”,“所重者逃名”。

  “学而优则仕”通常是士人的人生轨迹,却又为何隐而不仕呢?很多学人认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就有对隐者的推崇和赞许。如《庄子·在宥》云:“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崆峒山上,故往见之。”这位成功的治世之君拜见隐逸的故事,便寓于着“真理”掌握在隐者之手。道家的出世思想对古代士人有巨大影响,冯友兰认为“道家者盖出于隐者”,庄子更是隐者思想集大成者。可以说,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为中国知识分子培养隐逸情绪提供了“酵母”。

  儒道两家的隐逸思想形似而异趣。儒家只是将隐逸作为“天下无道”之时的权宜之计,是手段;而道家则认为隐逸生活就是士人的理想归宿,是目的。道家以强调个体生命至上的“贵生”价值观,从而彻底否定了儒家追求“名利”、“仁义”等价值观。但是,道家也并不过分强调生活方式等形式上的隐匿,为了存身也可入世以自适,在此儒家的入世目的又成了道家隐逸的手段。由此可见,儒道两家的隐逸思想各有所重,而隐逸方式则互有交错。这对于古代的隐士而言,在思想层面多了一方挪腾的空间——隐则为道而立德成名,出则为儒而立功成仕。   

1.从文章的第一段看,中国古代的隐士有哪些特点?(5分)

 

2.作者引用《庄子·在宥》的意图是什么?(4分)

 

3.“儒道两家的隐逸思想形似而异趣。” “形似”和“异趣”分别表现在哪里?(6分)

 

 

查看答案

简答题(10分)

1.“捉放曹”是一部著名的京剧传统剧目,改编自《三国演义》陈宫与曹操的故事。试简述这段故事。(6分)

 

2.《边城》中表现的是一个纯净的世界。当时年轻男女表达爱意主要有两种方式:“走车路”,和“走马路”。试对这两种方式作简要说明。(4分)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展开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互有联系,又各有侧重。比如第五回就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B.《红楼梦》中贾探春远嫁海外,一去不归,册子中对她命运的判词就是“湘江水逝楚云飞”。

C.《家》中,觉慧是高家年轻一代中最激进、最富有斗争精神的人。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创办进步刊物,公开支持觉民抗婚,大胆地和丫头鸣凤恋爱,最后走上彻底叛逆的道路。

D.周树人首次以“鲁迅”这一笔名发表的作品是《狂人日记》,这部作品被看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

E.《明天》和《祝福》都是鲁迅着力反映旧时代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呐喊》中的这两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中国妇女孤立无助而令人震悚的图景,抨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10分)

孟轲问牧民何先子思曰先利之曰君子之所以教民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乱也。此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

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2.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是:             (2分)  

3.如何“牧民”,孟子和子思各持怎样的观点?(2分)

孟子:                  子思: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