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国商张謇 ①1853年7月1日,张謇出生于江苏通州...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国商张謇

①1853年7月1日,张謇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后被称“四先生”。张家世代务农,直到他的父亲张彭年时,才在务农之余兼营一个制糖的作坊。也许没有人想到,这个农家子弟将会成为名留青史的一代“国商”。

②张謇进入历史视野的身份是——弃官从商的中国实业先驱。这个带有转折性的身份蕴涵的内容很多。他在40岁之前苦苦求取功名,坎坷非常,到41岁才功成名就。张謇曾言:“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1898年他守制结束,到北京销假,正值“百日维新”,恩师翁同龢被罢官。心知官场险恶难测的张謇,决心远离官场,走上实业之路,“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于此了结”,便在第二年辞职返乡,转而经商。中国士大夫阶层历以“学而优则仕”为事业,经商曾经是中国读书人所不屑于选择的一条道路。弃官而从商,在一定程度上是他对儒家传统的背离;但是经商之后的张謇又从没有放弃“尧舜之治”、“圣王之道”的儒家社会理想,作为商人的张謇甚至做了不少从商人的角度看并不十分正确的决定。

③张謇生活的时代对商人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时代。此时的商人作为一个社会阶层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权利,国家的经济政策仍未走出小农时代的框架,即使是很微观的商业活动都需要得到政府的批准,处处受牵制,也没有好的融资环境和渠道。张謇经历了许多艰苦,有许多感慨,对后代说,这一代企业家的历程留下了许多启发。

④虽然张謇从商之后,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经营,却很少有人简单地把他称为“商人”。这或许是因为他的政治和社会声望实在太耀眼了。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既无大权,也无巨富,但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所以被称为“绅商”。用今天的视角看,他应该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职业经理人兼公益家。

⑤在20世纪初整个中国处于浑噩茫然之中时,张謇几乎完全凭借自己和家族的力量在他的故乡南通建设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城市范本。当时的南通城就像一个试验田,张謇在这里培植他对美好社会的理想。而南通城也像是张謇的城堡,是他政治追求受挫后苦心经营的小王国。有人看到过当年国外发行的世界地图,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没有标出,却在南通方位赫然印着“唐家闸”三个字。一个弹丸小镇,因为一个叫张謇的人,进入了世界的视野。

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张謇的“带有转折性的身份”蕴涵了哪些内容?(6分)

2.从文中看,张謇生活的时代对商人说有哪些艰难?(6分)

3.从全文看,张謇被称为一代“国商”的原因有哪些?(6分)

 

1.(1)体现了张謇对儒家传统的背离。(2)经商之后的张謇依然坚持着儒家社会理想。 2.(1)商人阶层的社会权利少。(2)国家的经济政策不利于商业发展。(3)没有好的融资环境和渠道。 3.(1)既从事经商事业,又坚持儒家社会理想。(2)历经艰苦,给后代很多启发。(3)有着耀眼的政治和社会声望(或“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色彩”)。(4)建设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城市范本。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文本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找到张謇的“带有转折性的身份”的相关语段,然后根据提示筛选出来整合概括即可。可根据答题区间第②段提取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文本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先找到答题区域,例如第③段第二句“此时的商人作为一个社会阶层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权利,国家的经济政策仍未走出小农时代的框架,即使是很微观的商业活动都需要得到政府的批准,处处受牵制,也没有好的融资环境和渠道。”,然后对该句分层提取概括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基础上,从文本中找到答题区间,然后找出能表现张謇一代“国商”的信息,提取出来归纳概括即可。答题区间分布在③④⑤三段中,可根据张謇在经商与思想、人生经历、社会责任感、成就等角度提取关键词语即可。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沈天鸿

①我又一次地回到了故乡,看到了时间流逝的痕迹,进入眼帘的人和事物,都因与我上一次保存在记忆里的印象有了一段距离而显得遥远,这使我有些恍惚,他们同我打招呼,说话的声音仿佛是从很远的地方通过一根电话线传,细小而飘忽。我的神情可能因此有些怪怪的,因为他们总是很注意地看我一眼或几眼,然后才匆匆走开。

②他们知道他们已经变老了吗?我凝视着他们的脸或背影,看见时光之手不停地在他们身上抚摸——时光之手没有光,它投下的是阴影,正是这种抚摸使阴影进入生命,使生命逐渐失去光泽。但他们对此显然毫无知觉,因为时间的长度还不够,距我上次回才几个月而已。而且,人总是很难看见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我也同样如此。

③天气很好,风轻柔地吹着,带着傍山依水的故乡特有的那种我熟悉的气息。这唤起了蕴藏在我心中的亲切感,但仍然有些不对头,它吹在我身上产生的感觉总是夹杂着陌生与疏远。因为太熟悉了才陌生?似乎是这样,如果展现在我面前的不是故乡而是异地,我不会觉察到时间流逝的痕迹,也不会有现在这种感觉,因为本就是陌生的地方或者事物,足以制止陌生感觉的产生——异地本就是陌生的,有何陌生可言?

④不变的是生活,不仅与我上一次回时相比毫无变化,与我许多年前回也毫无本质的不同。更换的总不是生活,而只是生活中的人,甚至连那些长在田中的水稻,地里的玉米黄豆,也如同不曾更换——它们与十年五十年或者数百年前有什么不同?而人虽然更换了,劳作的姿势以及身影,却不曾更换了。比如说我现在看见的那个剥玉米的老女人的姿势和神情,她投在下午的地上,鸡鸭在上面跑跑去,甚至很从容地将屎尿遗在其中的那个影子,与在她之前生活过、剥过玉米的那些女人有什么不同?玉米在她手上缓慢地旋转着,一柱金光从逐渐被剥开的包皮中长出,最后完全赤裸,像是被什么用牙齿细细地很小心地咬过,留下了极规则的牙痕。那是谁咬的呢?反正不会是人。也许是时间?很可能是的,人所食用的,都是已经被时间咀嚼过之物,只是人很少意识到罢了。现在,秋天下午的阳光很温和地照耀在那根玉米上,玉米迸出的光更强烈了,照亮了那女人低着的脸,有些像波动的水光一样在那女人脸上闪烁,使那张憔悴而且苍老的脸竟然颇为光彩起。我有些惊讶,仔细想想,这并不完全是因为那金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那女人安详从容的神情。

⑤一个剥玉米,睡下去就不知道明天还能不能醒的乡村老妇也能如此从容。

⑥她此刻的眼里除了玉米,还能看见什么?

⑦她看见我了,或者说是感觉到有个人走到她面前了,她本能地抬起头,看见这个走过的人是我,她笑了一下,算是招呼,顺手将脚边那些剥下的枯萎的玉米包皮拢了拢,又低下头一如既往地剥她的玉米。

⑧我有点惭愧,在故乡,我只是个闲人。

⑨我抬头看了看天空,天空万里无云,阳光将天空的深蓝淡成了浅浅的瓦蓝,风在天空中吹着,但看不到天空有被风吹动的迹象,也看不到流逝的时间在它身上留下任何痕迹。

⑩我的心情忽然轻松起,我认出了故乡——天空,是比地上的故乡更高也更真实的故乡。

(选自2012年1月《散文》)

1.文章第④节的两个问句,在文章内容表达上有何效果?(4分)

2.文章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详细描写“剥玉米的老女人”?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6分)

3.文章第⑨节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

4.探究文章结尾“我认出了故乡——天空,是比地上的故乡更高也更真实的故乡”一句中两个加点“故乡”的意蕴。(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沁园春·长沙》)

(2)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3)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劝学》)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如是而已。(《师说》)

(5)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6)          ,渺沧海之一。(《赤壁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本诗为送别诗,试述首句写景的作用。(4分)

2.第二句的两个“自”用得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2分)

3.最后一句在写法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

于谨字思敬,沈深有识量,略窥经史,尤好《孙子》兵书。太宰元穆见之,叹曰:“王佐材也。”正光四年,广阳王元深北伐,谨为长流参军,特相礼接。时魏末乱,群盗蜂起,谨欲不劳兵甲,以致清荡。乃单骑入贼,示以恩信,于是西部铁勒酋长乜列河等领三万余户并款附,相率南迁。广阳与谨至折敷岭迎接之。谨曰:“拔陵兵众不少,闻乜列河等款附,必要击。彼若先据险,则难与争锋。今以乜列河等饵之,设伏而待,必指掌破之。”广阳从其计。拔陵果要击,谨伏兵发,贼大败。

孝昌元年,又随广阳王征鲜于修礼。会章武王为修礼所害,遂军中山。侍中元晏宣言于灵太后曰:“广阳盘桓不进,坐图非望。又有于谨者,智略过人,为其谋主。风尘之隙,恐非陛下纯臣。”灵太后诏于尚书省门外立榜,募获谨者,许以重赏。谨闻之,请阙披露腹心,广阳许之。谨遂到榜下,曰:“吾知此人。”

众共诘之,谨曰:“我即是也。”有司以闻。灵后见之,大怒。谨备述广阳忠款,兼陈停军之状。灵后意稍解,遂舍之。

谨后自以久当权势,功名既立,愿保优闲,乃上先所乘骏马及所著铠甲等。太祖识其意,曰:“今巨猾未平,公岂得便尔独善耶?”遂不受。

及太祖崩,孝闵帝尚幼,中山公护虽受顾命而名位素下,群公各图执政。护深忧之,密访于谨。谨曰:“蒙丞相殊眷,今日之事必以死争之。”明日,群公会议。谨曰:“中山公受顾托,军国大事,理须归之。”辞色抗厉,众皆悚动。谨言于护曰:“公若统理军国,谨等便有所依。”遂再拜。群公迫于谨,亦拜。众议始定。

保定二年,谨以年老,乞骸骨,诏不许。及晋公护东伐,犹请与同行,询访戎略。天和三年,薨,年七十六。武帝亲临,加太师、雍州刺史,谥曰文。

谨为人智谋勇毅,善于事上。名位虽重,愈存谦挹。朝廷凡有军国之务,多与谨决。谨亦竭其智能,故功臣中特见委信。           选自《周书·于谨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谨为长流参军                  引:举荐

B.请阙披露腹心                  诣:到……

C.密访于谨                    访 咨询

D.蒙丞相殊眷                  夙:早上

2.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于谨 “勇毅”的一组是(3分)               

乃单骑入贼,示以恩信           谨闻之,请诣阙披露腹心

乃上先所乘骏马及所著铠甲等           夙蒙丞相殊眷,今日之事必以死争之

犹请与同行,询访戎略           朝廷凡有军国之务,多与谨决

A.②④⑥       B.①③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谨性情深沉,有见识、有度量,读过一些经典史籍,尤其好读《孙子》兵书。太宰元穆赞叹他是辅佐帝王的人才。

B.乜列河率众归附之际,于谨预见到拔陵会依仗兵多将广前袭击,于是他与广阳王共同制定了伏击的计策。

C.于谨闻知灵太后张榜悬赏捉拿他后,主动投案,并为广阳王倾吐苦衷,平息了灵太后的怒气,自己也免于处罚。

D.中山公宇文护虽受顾命,但起初并没有建立威信。于谨为报恩德,在群臣集会之时为宇文护争得了统理军国的大权。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章武王为修礼所害,遂军中山。(3分)

(2)谨备述广阳忠款,兼陈停军之状。(4分)

(3)今巨猾未平,公岂得便尔独善耶?(3分)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材料,概括雾与霾的相同点。要求:答案不超过16个字(3分)

雾是由贴近地面空气层中大量水汽凝结成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悬浮体。出现雾时,空气中相对湿度大于95%,含水量一般为01~1克/立方米,形成人们的视觉障碍,一般情况下,水平能见距离低于1千米,而轻雾能见距离在1千米到10千米之间,给人朦胧缥缈的感觉。

霾由空气中浓度较大、直径很小的烟、尘等颗粒组成,它们形成悬浮体弥漫于空中。出现霾时,虽然没有沙尘暴、扬沙等恶劣天气现象,但大气混浊,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 水平能见距离明显缩短,一般在10千米以下,给人不甚透明的感觉。

雾与霾的相同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