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子路遇丈人,丈人语含讥讽,...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子路遇丈人,丈人语含讥讽,甚至只顾“植其杖而芸”,态度倨傲。表现出他对孔子行为的不以为然。而留子路宿,又表现其较高的修养。(《论语》)

B.理发师和神父听到桑丘的报告后,他们定下了一个计策,就是由神父化装成家丁,理发师化装成贵妇人,引堂吉诃德出山为贵妇人复仇,以达到骗他回家的目的。(《堂吉诃德》)

C.周瑜用“招亲”之计欲谋害刘皇叔,结果被诸葛亮识破。周瑜气得昏过去,醒来连叫数声“既生瑜,何生亮”后死去。周瑜死后鲁肃为大都督,总领吴军。(《三国演义》)

D.宝玉生日,大家做“占花名”的游戏。宝钗掣的是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写着“任是无情也动人”。黛玉的是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写着“莫怨东风当自嗟”。(《红楼梦》)

 

C 【解析】 试题分析: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题中,C项,“招亲”之计被识破,是二气周瑜,周瑜气死在“假途灭虢”之计失败上。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共8分。)

(1)                ,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春水碧于天,               。(《菩萨蛮》)

(2)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蜀相》)

(3)人生亦有命,______________。(《拟行路难》)______________,我亦乘舟归鹿门。(《夜归鹿门歌》)

(4)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5)___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______________,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三衢道中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①泛,乘船

1.此诗写的是什么季节?从哪些意象可以推知?此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

2.试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对此诗作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孙固字和父,郑州管城人。幼有立志,九岁读《论语》,曰:“吾能行此。”徂徕石介一见,以公辅期之,擢进士第,调磁州司户参军。从平贝州,为文彦博言胁从罔治之义,与彦博意协,故但诛首恶,余无所及。宰相韩琦知其贤,谕使来见,固不肯往。琦益器重之,引为编修中书诸房文字。

治平中,神宗为颍王,以固侍讲;及为皇太子,又为侍读。至即位,擢工部郎中。种谔取绥州,固知神宗志欲经略西夏,欲先事以戒,即上言:“待远人宜示之信,今无名举兵,非计之得。愿以汉韩安国、唐魏征论兵之略,参校同异,则是非炳然矣。兵,凶器也,动不可妄,妄动将有悔。”大臣恶其说,出知澶州。

还知审刑院。神宗问:“王安石可相否?”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其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欲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凡四问,皆以此对。及安石当国,更法度,固数议事不合。青苗法出,又极陈其不便。及韩琦疏至,神宗感动,谓固曰:“朕熟计之,诚不便。”固出语执政曰:“及上有意,宜亟图之,以福天下。”既而竟从安石。

哲宗即位,以正议大夫知河南府,徙郑州。元祐二年,召除侍读,拜门下侍郎。哲宗与太皇太后矜其年高,每朝会豫节拜仪,听休于幄次。因数乞骸骨,太皇太后曰:“卿,先帝在东宫时旧臣。今帝新听政,勉留辅导;或体中未安,取文书于家治之可也。”固感激,强起视事,复知枢密院事,累官右光禄大夫。五年,卒,年七十五。哲宗、太皇太后皆出声泣。辍视朝二日,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温靖。

固宅心诚粹,不喜矫亢,与人居久而益信。故更历夷险,而不为人所疾害。尝曰:“人当以圣贤为师”又曰:“以爱亲之心爱其君,则无不尽矣。”司马光退处,固每劝神宗召归;及光为陈州,过郑,固与论天下大事至数十,曰:“公行且相,宜视先后缓急审处之。”傅尧俞铭其墓曰:“司马公之清节,孙公之淳德,盖不言而信者也。”世以为确论。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四十一·列传第一百)

注:①宅心:把心思放在某事物上。②矫亢:故意与众不同,借以抬高自己。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编修中书诸房文字      引:推荐

B.元祐二年,召侍读        除:去除

C.朕计之,诚不便          熟:熟悉

D.哲宗与太皇太后其年高     矜:怜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徂徕石介一见,以公辅期      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

B.正议大夫知河南府      忽魂悸魄动

C.取文书家治之可也      请奉命求救孙将军

D.以爱亲之心爱其君,无不尽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知明而行无过矣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孙固为人“真诚纯正”的一组是(   

①幼有立志,九岁读《论语》,曰:“吾能行此。”

②宰相韩琦知其贤,谕使来见,固不肯往

③固知神宗志欲经略西夏,欲先事以戒,即上言

④及安石当国,更法度,固数议事不合

⑤每朝会豫节拜仪,听休于幄次

⑥公行且相,宜视先后缓急审处之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四、(共28分)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待远人宜示之信,今无名举兵,非计之得。(4分)

 

(2)故更历夷险,而不为人所疾害。(4分)

 

(3)傅尧俞铭其基曰:“司马公之清节,孙公之淳德,盖不言而信者也。”(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满分5 manfen5.com

钱理群

经典阅读最大的特点是除了通过文本细读达到深度阅读之外,还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

我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时代,强调经典的阅读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我对现在的读书状态有两个忧虑:一个忧虑是大家不读书,另一个忧虑是大家即使读书也只是网络读书。

网络阅读有它的优越性,我称之为“短平快”。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时代,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亲近的方式取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当然有很大的意义。但网络阅读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缺乏深度,会导致人的精神的平庸化;另一个是网络阅读是群体性的,缺乏个体性、个人性的阅读,容易趋向潮流,容易倾向于时髦、被时髦所裹挟,这就需要经典阅读。经典阅读的最大特点是深度阅读,而且是个性化、个人化的阅读。

比如我曾经说过,鲁迅作品不能只是默看,非得朗读不可。他作品里有那种有韵味、那种浓烈的而又千回万转的情感,那里面不可意会但能言传的东西,都需要朗读来触动你的心灵,通过朗读来进入情境,来捕捉感觉,产生感悟。这样的阅读是接近鲁迅内心世界的一个最好的通道。而我所强调的是情境、感觉、感悟,就是中国文化的特征。如果说西方经典主要是通过分析来接近的话,那么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不仅是古代的文化,也包括鲁迅的文化,不能完全靠分析,而要靠感悟、情境、感觉,甚至直觉,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一般人可能比较习惯用分析的方式进入经典,现在可以换一个方式——不是拒绝分析,必然会分析,但更多的,至少在开始时必须强调感觉、感悟、情境、直觉。

中国传统教育是这样的,启蒙的时候读《论语》,不是讲《论语》,而是读、背。通过读,获得感觉,通过背,体验那些东西。读了、背了,进入到你的生命里,然后分析,这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也提示我们这是进入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经典作品得一点一点地看才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世界,这告诉我们经典的阅读需要深度阅读,而深度阅读就是文本细读,通过文本细读达到对经典作品的一个深度了解。这涉及到经典阅读的特点,我认为经典阅读最大的特点除了通过文本细读达到深度阅读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也就是说不同读者对经典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也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发挥。

我强调“发挥”,也就是说阅读经典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要有我们的理解及发挥。最好的经典的意义都是原创者和阅读者、研究者共同创造的,任何经典都是这样,所以有一个过程。从经典变成学说,如儒家从《论语》《孟子》变成儒家学说,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解经者,解释的过程不是被动的,而是有新的创造的,所以出现了像朱熹、王阳明这样的大家,他们是接着孔子往下讲,对孔子思想包括孔子文本通过主动的、细腻的阅读有新的解释、新的发挥、新的创造,最后成为儒学。儒学就是孔子他们所开创的,被后来的阅读者、研究者不断研究、不断发展的一个学说。

(选自2014年2月13日《人民政协报》)

1.下列对“经典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阅读指的是阅读的方法,是进入作品的方式,它是进入经典作品艺术世界的途径。

B.经典阅读是一种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的阅读,读者通过对文本的细读达到深度阅读。

C.经典阅读在今天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现在的人们要么不读书,要么只是网络读书。

D.经典阅读不是被动的阅读,而是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再创造的阅读。

2.关于“进入经典”,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经典可以采用朗读,比如鲁迅作品中的韵味、情感及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就需要靠朗读来获得。

B.进入经典可以采用分析的方式,分析作品的内容、形式等,例如对西方经典就只能通过分析来接近进入。

C.进入经典可以通过感悟、情境、感觉,甚至直觉进入的方式,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最传统的方式。

D.进入经典可以通过读和背,通过读和背来感觉、体验,读过背过了,经典就进入到读者的生命中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短平快”的网络阅读,作者肯定了它存在的意义,同时又指出它存在着两大问题,所以需要强调深度阅读。

B.阅读经典作品,需要分析,但不能完全靠分析,必须重视对作品的感觉、感悟、情境、直觉。

C.不同的经典作品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读者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发挥与不同的创造

D.儒家学说的开创、发展过程,证明了经典是怎样成为学说的过程,它是由原创者、研究者和解经者共同完成的。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不再一己呢喃,也不满足于窃窃私语。我们要让声音在阳光下汇聚。越来越多的人不惮于我口说我心,这才是希望之民族,这才是强大之国度。如此,               。如此,               。令人欣慰的是,思想的光芒正在重生,行动的理性正在重生。

①让实践的理性改变现实  ②百家争鸣    ③齐头并进   ④才能智者蜂起

⑤让思想的光芒肆意照射  ⑥才能勇者辈出

A④③⑤⑥②①   B⑥③①④②⑤   C④②⑤⑥③①   D⑥②①④③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