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年)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3分)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5分)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1分)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分)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2分)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3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根据诗句“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进行分析,景象即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夜”、“月满西山”交代是夜景;结合诗下注释,可得出是写边关局势。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根据“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这句诗,可以看出诗歌所表现的是一种情怀、一种斗志和信心,据此分析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漆身为厉(lài,赖),吞炭为哑:以漆涂身,使肌肤肿烂,像患癞病。厉,同“癞”。癞疮。吞炭为了使声音变得嘶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襄子最智伯       怨:痛恨

B.卒释             去:使……离开

C.何乃残身         苦:痛苦    

D.于是襄子乃豫让     数:责备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豫让“义人也”的一组是(   )(3分)

①去而事智佰,智佰甚尊宠之       ②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

③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④既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⑤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⑥遂伏剑自杀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智伯被消灭后,豫让为报答智伯乔装改扮刺杀赵襄子,失败被擒,但赵襄子认为他是有义之人,释放了他。  

B.豫让的朋友劝说他假意投靠赵襄子再伺机刺杀,但豫让认为那是不义的行为,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做法。

C.赵襄子指责豫让既然易主侍奉智伯,就不该一再为其报仇。而豫让认为智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D.第二次行刺失败被擒,豫让要求向赵襄子的衣服刺几下以了却心愿,赵襄子感于他的大义,满足他的要求后才将其处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5分)

(2)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5分)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

孙玉良

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删减的消息引发各界热议。支持删减者拿出“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做论据,反对删减者认为鲁迅精神到什么时候也不能丢。

双方争执不下,让编教材的老师们好生为难。依我看来,鲁迅的文章,删点为妙。鲁迅是生活在上世纪早期的人,虽然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但毕竟是旧社会走过来的人,又曾在日本留学,文风难免古风萦绕,中西夹杂,拗口难懂。不只学生看了如吃了“摇头丸”,就是老师们讲起来都觉得头疼。删除一点这样的文章,可能师生们都会拍手称赞,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但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硬汉”形象,毛主席就说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删了鲁迅杂文,换了金庸的武侠小说,会不会无意识中让祖国的花朵们误入迷途?

鲁迅不是常青树,但他的精神是不朽的,所以至今被人们深深地怀念。中国有个古老的新词,叫“与时俱进”。对于鲁迅的文章,照抄照搬,“拿来主义”,是不是违背了鲁迅先生的初衷?我们学的是鲁迅的精神,而不是他夹杂着日式表达的拗口白话。在教材中删除鲁迅的原文,难道不能用新时代具有鲁迅精神的文章“取而代之”?

新时代有没有活着的鲁迅?我看肯定是有的。否则鲁迅逝世了,中国岂不真的折了“脊梁”?当今社会拿着“匕首投枪”,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疾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大有人在,针砭时弊的好文章也比比皆是,编辑们选用他们的文章进入教材,既继承了鲁迅之精神,又克服了晦涩难懂之弊端,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把鲁迅当成权威,放进“神坛”,本身就是对鲁迅的污辱。依我看,世上的千里马不少,只是有些人相信权威,没有伯乐的眼光罢了。真正继承鲁迅精神,是善于发现继承鲁迅衣钵的人,而不是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选自2009年9月4日《广州日报》)

1.下列对于“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生活的时期离我们较远,文风难免古风萦绕,拗口难懂,因此他的文章,删点为妙。

B.世上的千里马不少,新时代也有活着的“鲁迅”,编辑们也可选用他们的文章,编入教材。

C.当今社会拿着“匕首投枪”,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疾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人也时有出现。

D.对于鲁迅的文章,如果采用“拿来主义”的方法抄照搬,是违背先生初衷的。

2.下列各项中,对于“鲁迅作品”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作品被誉为“民族魂”,一些人认为中学语文教材删减鲁迅作品会丢掉鲁迅精神。

B.从“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中可以看出鲁迅文风晦涩难懂的一面。

C.“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的这句话不仅对社会发展适用,对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选编也非常适用。

D.鲁迅是“白话文学运动健将”,教材选编他的作品是为了学习他的白话语言。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太相信权威而把鲁迅放进“神坛”,这是对先生的一种污辱。

B.“鲁迅”在教材中也与时俱进,可用其他针砭时弊的好文章来代替鲁迅文章进入教材。

C.毛主席十分赞赏鲁迅,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方向。

D.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并不能真正继承鲁迅精神,真正继承鲁迅精神的,是善于发现继承鲁迅衣钵的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评价项羽说道“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意思是说他夸耀自己的功劳,逞弄个人聪明,不去效法古代,认为依靠武力就可治理天下,司马迁认为这是可笑的。而现今,我们认为这个时代需要项羽这样率真的、敢作敢为的英雄,所以关于项羽的悲壮故事以各种形式广泛流传。的确,时代不同,对英雄的看法也大相径庭。

请结合材料,以“时代造英雄”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字,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不久前,某地一所高中对700名学生做了以“你觉得你离父母有多远”为主题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9%的学生认为与父母有代沟,其中6%的学生觉得离父母很远。很多学生说,与父母沟通时,除了学习再无别的话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80字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目。(共4题 15分)

德育考试

市各学校:

三日内选派三名“三好”学生,参加德育考试竞赛。不得携带任何考试用品。时间:下周一(十一月五日)。

                                                        市教委

2001/10/27

太突然!

三日——太短!

各校立即绷紧神经。筛了又筛,选了又选,选出拔尖而又拔尖的“三好”学生,并配备优秀教师,三天72小时,马不停蹄,人不歇鞍地辅导。

幸亏学生天赋极好,一本《青少年道德修养》早背得滚瓜烂熟,不漏标点。

各路考生奔赴考场,兴许是刚刚清扫过考场,门口横七竖八地躺着几把笤帚。考生跨进门,不时踩得笤帚“劈叭”作响,有两个调皮的一脚将笤帚踢上天。

满分5 manfen5.com

各就各位,拧开墨水瓶,汲饱墨水。“刷刷刷”削好铅笔。考题发下,考生目瞪口呆——题目太简单:1+1=?

考生欣喜若狂。奋笔疾书,三下五除二,便丢下试卷,飘然而去。

第二天,成绩公布出:

百分之六十考生得零分。

百分之三十五不及格。

百分之五优良。

师生愕然,急忙索取答案。如下:

捡起门口笤帚:40分。

铅笔屑盛在小盒里,不乱扔废纸:30分。

离开考场,墨水瓶拧好盖,笔帽套上:30分。

1.接到通知后,各学校反应如何,做了哪些准备?(2分)

2.看到试题后学生反应如何?(3分)

3.这次考试结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5分)

4.请你谈谈你对这次考试以及学校德育教育的看法。(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