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中国的爱因斯坦——束星北 张再生 上世纪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中国的爱因斯坦——束星北

张再生

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春天,海滨某军港,一派严肃、紧张的气氛。原来这里正在进行航天事业的一项重要试验:卫星回收工程。按照测算,卫星将于2分钟后落入眼前的水域。人们一个个屏住呼吸,两眼直瞪着蔚蓝的天空。2分钟后,“飞物”突然从天而降,落入大海,水柱冲天。快艇迅速劈波斩浪,去迎接这“天外来客”。顿时,岸上、船上的官兵和群众情不自禁地又跳又叫,欢声雷动。

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人们不会忘记为了测算卫星落点而熬过许多不眠之夜的首功之臣束星北教授。

束星北出生于江苏邗江。其父束曰璐曾是南通张謇实业集团的知名人士。束星北自幼聪明好学,才智过人,童年入私塾,深得秀才老夫子魏楚翘钟爱。1924年束星北以优良成绩考取三江大学。两年后又远渡重洋,入美国拜克大学读书。身在异邦,束星北克勤克俭,矢志苦读。当时,他父亲是实业巨子,生母家是江都望族,可他却谢绝长辈们的经济资助,搬住在美国三藩市同乡会馆内,与工人们一道参加体力劳动,挣得收入以支付学费。

束星北畅游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1929年,他对爱因斯坦相对论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几近一年,他屏绝人事,埋首书斋。智慧之树骤然开放出奇葩——研究“相对论”的两篇论文脱稿了。探索神秘未知世界的热望,化开了层层坚冰,“四维时空”的科学课题又如一盏神灯在远方闪烁,导引他走向新的境界,去寻找当代物理大师爱因斯坦。

此时的爱因斯坦已是如日中天,蜚声全球。他身材矮小,仪容和蔼。对于这个来自东亚的门徒,他一见如故。他们通宵达旦畅谈,大师赞誉了束星北的两篇论文。不久,大师从柏林大学替束星北争得经费,物理界的巨星和新星合作了。作为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助手,束星北工作一年,进步更快,造诣更深,硕果累累,从多方面发展了“相对论”。更大收益是,束星北继承了大师“自由平等讨论的波尔学风”。由于希特勒排犹之风日盛,爱因斯坦被迫离德,束星北经大师安排,于1929年10月转到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继续研究,在天体物理方面颇有创见,获博士学位。1930年登上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大学的讲台,开始了他漫长的物理学教学生涯。

身为海外学人的束星北,一直萦怀祖国。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他毅然辞聘而归,准备投笔从戎,抗日救国。回国后,束星北被浙江大学慕名求聘,请他与王淦昌教授共同研究“ 衰变”这一尖端课题。

在浙大,束星北誉满校园。他开的课,学生爱听,教师也争相入座,他不照课本宣讲,而是联系实际,深入浅出。乍听似乎无章,细加揣摩却句句有着。他认为,物理学是一门很美的科学,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都是研究的对象,寻求其中规律,这是十分有趣的。天性率真的束星北有时跳上讲台,有时坐在椅背上,大发宏论,侃侃而谈,一条腿还下意识地晃动着。课堂上,一旦哪位学生指出他的疏漏之处,他便肃然静坐,恭听学生发言。每当学生讲出新的见解,束星北就会情不自禁地捶他一拳,连呼:“妙!”就是这种“波尔”学风,造就了一批物理人才。其中最负盛誉的便是后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当年,束星北特别器重这位学生。李政道一度想辍学参军,是柬星北切意挽留;李政道因车祸伤腿,束星北又特意把他接到重庆,精心安排治疗调养。难怪,数十年后,李政道仍念念不忘乃师之恩,曾致书问候:“我物理的基础……成就归源,都是受先生之益。”

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的时候,束星北教授心潮澎湃。他夜以继日,勤奋科研。1952年到山东大学任物理系教授,除了正常教学研究外,还兼研气象学,曾在《中国气象学报》上发表多篇具有灼见的文章,成了竺可桢、赵如章的好朋友,被聘到中国气象学会青岛研究所负责科研。1980年,他又为航天工业的卫星回收试验立下了赫赫功劳。直到他生命最后一息,还在指导他的学生做“海洋内波研究”。

一代大物理学家束星北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英名却永戴史册。诚如其学生李政道的唁函所说:束老师是中国物理学界的老前辈,国际闻名,桃李天下……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束星北家境优越,自幼才智过人,凭着自身的聪明好学、父母的严格要求及耳濡目染,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三江大学,后来又进入了美国拜克大学读书。

B.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束星北怀抱一腔热情,毅然回归祖国,准备投笔从戎,回国后被浙江大学慕名聘请,从此开始了自己的物理教学与研究生涯。

C.束星北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除了物理教学与研究之外,他还兼研气象学,并参与了航天工业的卫星回收试验,准确测算出了卫星的落点,立下赫赫功劳。

D.束星北器重、爱惜人才,他曾鼓励学生李政道走求学之路,并在其车祸后给予帮助;李政道对这份恩情念念不忘,并将自己的卓越成就归功于束星北。

E.本文详细记述了中国物理大师束星北热情求学、享誉校园、成就非凡等几方面的事迹及其科学研究中的真知灼见,展示了一位德才兼备的科学家的感人形象。

2.作者为什么将束星北比作“中国的爱因斯坦”?请简要分析。(6分)

3.在浙大讲学期间,束星北深受师生欢迎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4.这篇传记中,束北星先后以学生和老师的角色,与爱因斯坦和李政道有过深厚的师生情谊。你认为师生之间应建立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1.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B不给分。( 2.①束星北的物理成就与爱因斯坦密切相关,对“相对论”的浓厚兴趣促使束星北与爱因斯坦合作,作为门徒和助手从多方面发展了“相对论”;②束星北继承了爱因斯坦“自由平等讨论的波尔学风”,从而造就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在内的一批物理人才,桃李满天下;③束星北是中国物理学界的老前辈,成就卓著,国际闻名,将他比作“中国的爱因斯坦”,是对他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3. ①讲课不照本宣科,能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引导学生探寻科学之美;②为人天性率真,洒脱不拘,为学生创造自由平等的学术氛围;③爱惜人才,对学生关心照顾,培养了大批物理人才。(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4. 示例:师生之间应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理由:①师生合作,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爱因斯坦与束星北的师生合作,使束星北进步更快,造诣更深,硕果累累,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因此得到多方面发展;②应营造师生平等、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束星北继承了爱因斯坦“自由平等讨论的波尔学风”,教学中不以自我为权威,尊重学生的创见,虚心对待学生指谬,为中国造就了一批物理人才,桃李满天下;③教师应鼓励、关心、提携学生,学生也应对老师怀有感恩之心。爱因斯坦为束星北争取研究经费,并安排他到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进行研究;束星北对李政道十分器重,鼓励他走求学之路,并在其车祸后给予帮助;李政道对老师的这份恩情念念不忘,并将自己的卓越成就归功于束星北。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父母的严格要求及耳濡目染”文中没有依据;B项束星北的物理“研究生涯”在他出国后就开始了;E项本文“详细记述了束星北科学研究中的真知灼见”不准确。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作者把束星北比作“中国的爱因斯坦”,是因为二人有相似之处,答题时注意分析二者之间的关联和相似之处。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分析作答。只要能自圆其说,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体悟,言之成理即可。观点明确2分,阐述理由一点2分;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麻    雀

钱老是全国的知名作家。钱老应邀到我们这座小城来讲课。

几个文学圈的朋友一合计,要单独请钱老吃顿饭,而且让钱老吃舒服些。

到哪里去吃呢?大家犯了难。像钱老这样国内国外到处去的,啥东西没吃过呀?最后,我建议:“要不上山吧,吃点儿野味。”

于是,我们便上山。

看得出来,钱老非常高兴。山上空气新鲜,景色也不错。

开始上菜了,先上的是清一色的野菜:苦菜、薄荷、花椒芽、山楂芽等。每上一道菜,钱老都说:“好,都是真正的绿色食品。”

大家也高兴了。

我说:“钱老,还有一道菜,你吃了肯定说好。”

“是吗?”钱老的胃口被吊起来。

一会儿工夫,那道菜上来了,是这个山村小店最有特色的菜——炸麻雀。那麻雀炸得颜色焦黄,上面略撒胡椒、孜然等调料,隔老远就能闻到那种喷喷的香味。嚼起来酥软香脆,让人回味无穷。

“钱老,您尝尝。”我拿起筷子。夹一只给钱老。

“这是什么?”

“麻雀,真正的山里麻雀。”

没想到钱老的脸色倏然大变!

钱老果断地说:“把它撤掉!”

大伙儿都愣了!

一位朋友笑笑说:“钱老,您是不是觉得咱们吃这个破坏了生态平衡?其实,山里的农民都在谷子地里竖起草人吓唬麻雀,这东西太多,太能糟踏庄稼了。”

钱老没说话,却把袖子挽起来。我们清晰地看到他的胳膊上起了红红的好几片。

钱老竟然一见麻雀就浑身过敏!

我有个朋友一看到蚂蚱、蝎子,就浑身过敏。但我还没听说过一见麻雀也那样的。我赶紧把那盘炸麻雀端下去了。

过了好一会儿,钱老缓过劲儿来了。他为刚才的失态表示了歉意,并给我们讲了个故事。

——那是个你们这种年龄都了解的年代。那时候,我还是一所中学的校长,因为发表过一些论文,很快就被“掀翻在地”了。我和几个老同志被关在一间黑屋子里。那些曾经听过我的课的学生,想起来便把我们轮流提出去,做专场批斗或陪斗。那滋味儿不好受啊!但比关在屋子里还是强多了,自由多了。我们几个人在那间屋子里,不敢说话,不敢交流,就那么闷闷地坐着,默默地背“语录”。

对于我们来说,这种日子真是枯燥啊!

有一天,枯燥无味的气氛突然被一个小动物打破了,从窗子上飞进来一只小麻雀!那小东西兴许一飞进来就感觉到了屋里空气的沉闷,它拼命地想飞出去,可进来容易飞出去就难了。有好几次它都撞到窗棂子上,差点儿掉到地面上。

我们几个不敢动,但眼睛却随着那只麻雀的飞动来回移动。

这种状况很快被守在外头的人瞧见了。

有个胳膊上戴箍的学生走进来。

他皱着眉头瞧了瞧那只小麻雀,然后又瞧瞧我们。我在他的眼睛里面捕捉到了一丝闪亮。

他下了命令:“逮住它!”

我们几个得了这命令,开始动手。想想看,几个学者、专家开始在一间屋子里逮麻雀,这本身就富有戏剧性。但那时候,我们觉得高兴,干这个总比闷在那里强多了。

麻雀最后落在了对物理学颇有研究的高老手里。

高老捏着那只麻雀,几乎是小跑来到那个下命令的学生面前,高兴地说:“逮住了!”

那个学生把麻雀拿在手里,端详着。那个小生命哆嗦起来。

端详它的人突然笑了。

他面向高老,轻轻地说:“你吃了它!”

钱老讲到这里,就用双手把脸捂住了。

钱老说:“屋子里所有的人都呆在那里。我们看到高老的手哆嗦起来,高老把麻雀接过来,眼睛盯着那只可怜的麻雀,突然,就向嘴里塞去……”

我们几个马上就把眼睛闭上了。我们仿佛听到了一种很残忍的叫声……

钱老把头深深地埋下去,身子剧烈地扭曲着,再抬起头来,已泪流满面。

我们好久都说不出一句话来。

(选自宗利华小小说集《租个儿子过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情节虽然简单,但却一波三折,尤其是结尾安排得出人意料,但给人震撼之余却也让人觉得过于夸张,有违人性的基本常识,不合现实。

B.刚开始,钱教授“非常高兴”并且“胃口被吊起来”,但是一看到麻雀竟然“脸色倏然大变”,甚至过敏。这种反常的表现制造了悬念感,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C.小说以钱教授为叙述观察视角.讲述了自己“文革”时有关麻雀的悲惨经历,揭示了黑暗时代人们对生命的漠视、对人格尊严的践踏等人性的扭曲与丑恶。 

D.小说结尾解释了前文钱教授反常表现的原因,高老逮到麻雀很高兴时,那个“学生”让老师把麻雀吃下去,给人强烈的震撼。这样的结局出人意料,但在那个畸形的年代是有可能的。

E.小说中曾两次提到吃麻雀,一次是人们餐桌上见到的油炸麻雀,一次是钱教授讲述的故事中的吃麻雀,前者说明人们普遍缺乏对生命的尊重意识,后者突出“文革”对人的尊严的漠视。

2.小说题为《麻雀》,请分析小说中“麻雀”在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的作用。(6分)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胳膊上戴箍的学生”的形象特点。(6分)

4.小说中“我们”在听完钱教授的故事后,很显然受到极大的心灵震撼,以致“好久都说不出一句话来”。请结合文章内容,试分析当时“我们”的内心感受。(8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不能十步。——,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2) 是故,——,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韩愈《师说》)

(3) 夙兴夜寐,——。(《诗经·卫风·氓》)      亦余心之所善兮,——。(屈原《离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题。(11分)

南柯子·忆旧

仲 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注】 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上片的写景有什么特点?又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试结合词句分析。(6分)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你的依据分别是什么?(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徐的,字公准,建州建安人。擢进士第,补钦州军事推官。钦土烦郁,人多死瘴疠。的见转运使郑天监,请日:“徙州濒水可无惠,请转而上闻。”从之,天监因奏留的使办役。的短衣持梃,与役夫同劳苦,筑城郭,立楼橹,以备战守。画地居军民,为沟渠、厘肆之类,民皆便之。

迁大理寺丞,通判常州。属岁饥,出米为糜粥以食饿者。擢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安化州蛮攻杀将吏,所部卒畏诛,谋欲叛。的驰至宜州,慰之日:“尔曹亡惧,能出力讨贼,犹可立功以自赎。若朝叛则夕死,非计也。”众皆敛手听命。奏复澄海军,后获其用。辰州蛮彭士义为寇,的开示恩信,蛮党悔过自归。

摄江陵府事,城中多恶少年,欲为盗,辄夜纵火,火一夜十数发。的其恶少年姓名,使相保任,日:“尔辈递相察,不然,皆尔罪也。”火遂息。太子洗马欧阳景猾横不法,为里人害,的发其奸,窜之岭外。以兵部员外郎为江、浙制置发运副使。奏通泰州海安、如皋县漕河,诏未下,的以便宜调兵夫浚治之,出滞盐三百万,计得钱八百万缗。遂为制置发运使。

军贼王伦起山东,转掠淮南,的团兵待之。会青州改遣裨将傅永吉追杀入历阳,的与赏,迁工部郎中。复治泰州西溪河,发积盐,加直昭文馆。区希范寇衡湘,命的招抚之。既至,再宿,会蛮首相继出降。三司以郊祠近,宜召还计事,既还,蛮复叛。除度支副使、荆湖南路安抚使,至桂阳,降者复众。其钦景、华阴诸洞不降者,的皆讨平之,斩其酋熊可清等千余级。卒于桂阳。

                                                         (节选自《宋史·徐的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的驰至宜州,慰之日      晓:告知。

B.的其恶少年姓名          籍:登记。

C.的发其奸,之岭外        窜:逃窜。

D.区希范衡湘              寇:侵犯。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徐的以恩服人的一组是(  )。

  ①的短衣持梃,与役夫同劳苦 ②出米为糜粥以食饿者 ③奏复澄海军,后获其用

  ④的开示恩信,蛮党悔过自归 ⑤的以便宜调兵夫浚治之 ⑥至桂阳,降者复众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的勇于献策。任钦州军事推官时,钦州郁热烦闷,许多人死于瘴疠,他建议将州城搬到水边以消除病患;奏请恢复澄海军队,最后也得到了效用。

B.徐的能够亲力亲为。钦州任上时,他与百姓一起修筑城郭,设立望楼,为战争和守卫作准备;安化士兵杀死将吏,怕被处死想要反叛,他疾驰前往阻止了事变。

C.徐的治理有方。代理江陵府事时,他让城中的恶少年互相监察,使他们再不敢夜间纵火;对狡诈蛮横的太子洗马,他敢于打击,为地方除去一害。

D.徐的平叛有功。区希范叛乱时他去招抚,蛮人酋长相继出降;后来到了桂阳,投降者又有许多,那些不投降的,徐的都进行了讨伐平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小题5分)

(1)画地居军民,为沟渠、厘肆之类,民皆便之。

(2)尔曹亡惧,能出力讨贼,犹可立功以自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