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飞翔的帽子 李显 星期天早上,天很冷,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飞翔的帽子

李显

星期天早上,天很冷,13岁的安德烈让妈妈带他去教堂,他要去问神父一个问题。

劳拉夫人把儿子安德烈抱上轮椅,给他戴上一顶新买的红色保暖帽,推着轮椅,顶着寒风,去了教堂。

到了教堂,安德烈一个人滑动轮椅,进了神父的房间。

没多久,安德烈出来了,劳拉夫人赶紧迎了上去,关心地问儿子:“噢,宝贝儿,你问了神父什么问题?”

安德烈笑了一下说,问题解决了,他已经得到了答案。

见儿子不肯说,劳拉夫人不再追问,推着儿子走出教堂。走出没多远,迎面走上来一个卖报纸的小男孩,小男孩的年龄跟安德烈差不多,这么冷的天,他竟然没戴帽子,耳朵和小脸冻得通红。他礼貌地对劳拉母子说:“您们不需要一份报纸吗?今天早上出版的晨报。”

安德烈把目光转向妈妈:“买一份吧?”

劳拉夫人从不看报,她明白儿子为什么让她买——儿子是出于同情。她微笑着点点头,开始掏钱。让她没想到的是,这时,儿子竟然摘下自己的帽子,要送给卖报纸的小男孩。

卖报纸的小男孩直摇头,不好意思地说:“谢谢你!我不能要,因为我有帽子,只是早上匆忙出门忘记戴了。”

安德烈笑着对卖报纸的小男孩说:“我能和你交个朋友吗?”说着,他友好地伸出了手。

“当然!”卖报纸的小男孩友好地和安德烈握手。

“朋友,我把帽子作为礼物送给你,希望你能接受。”安德烈真诚地说,“你现在真的很需要它,而我一会儿就到家了,再也不需要它了……”

听到这句话,劳拉夫人心里酸酸的,她明白儿子说的“再也不需要它了”是什么意思:安德烈得了可怕的癌症,他知道自己剩下的时日不多了……

卖报纸的小男孩欣然接受安德烈的礼物。

看着小男孩戴上红色保暖帽美美地离开,安德烈露出了笑容。

卖报纸的小男孩走了之后,安德烈突然想起来什么,叫道:“噢,糟糕,我把一样东西落在帽子里了。”

劳拉夫人急切地问,是什么东西,要不要去追那个小男孩?

安德烈摇摇头,说:“不,没什么,把帽子和那样东两都送给他吧。”

回到家后,安德烈的病情突然恶化,劳拉夫人赶紧把儿子送进医院。

几天后,安德烈去了天堂。让劳拉夫人做梦也没想到的是,儿子临终前,竟然要求把自己的遗体捐给医院,做科研。

儿子死后,劳拉夫人更加孤独寂寞了。这天早上,风和日丽,她去餐厅做钟点工。下班时,外面已经变天了,狂风怒吼,大雪纷飞,她刚要走出餐厅,餐厅老板突然叫住她,指着门边衣架上的一顶保暖帽说:“外面风很大,你没戴帽子,戴上它吧,不用还回来。记住,当你不用时,把它送给需要的人。”

劳拉夫人心里一热,当她看到衣架上那顶帽子时,眼泪差点掉下来,那顶帽子看上去那样亲切,就像见到了自己的亲人一样。

劳拉夫人走到家门口时,只见路边有一位清洁工在打扫积雪,那位清洁工竟然没戴帽子,于是,她不由自主地摘下帽子,送给那位清洁工,也认真地说:“不用还。记住,当你不用时,把它送给需要的人。”清洁工感激得连连道谢。

转眼两个月过去。

这天是母亲节,劳拉夫人早上起来很伤心。以前,每年的母亲节,儿子都会用自己攒的零花钱为她买一朵康乃馨,儿子没了,她再也收不到康乃馨了……

就在劳拉夫人对着儿子的照片默默流泪时,门外传来敲门声。

劳拉夫人擦擦眼泪,开门一看,门口站着一老一小两个陌生人。老的是一位神父,小的是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劳拉夫人看他有点面熟,一时又想不起来在哪见过。

老神父礼貌地问:“夫人,您是安德烈的母亲,劳拉夫人吗?”

劳拉夫人点点头,问有什么事?

老神父说:“我是玛丽娅教堂的神父,我身边这个孩子名叫杰克。几个月前,杰克来到教堂,说有一个坐轮椅的男孩送给他一顶帽子。后来,他在帽子的外卷层里发现一样重要的东西,因为他不知道送他帽子的男孩叫什么,家住哪里,所以无法把那样重要的东西还给男孩,于是他就来找我帮忙。我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但没有找到。后来,我去了警察局,让他们帮忙。起初,警察局并不打算帮忙,他们认为这并不是一件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而且找一个不知道姓名和住址的孩子很难。可当我把那样重要的东西拿出来给他们看了之后,他们立马答应帮忙……感谢上帝,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

劳拉夫人伤心地说:“虽然我不知道你们说的那样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可我的儿子已经去了天堂……”

老神父幽幽地说:“不,你的儿子安德烈他还活着!”

劳拉夫人奇怪地愣住了,不知道老神父说的是什么意思。

老神父接着说:“当杰克看到帽子里的那样东西后,虽然他非常喜欢那顶帽子,但他没有把那顶帽子留为己有,他说,他要像你儿子那样,也要做一个天使!于是把那顶帽子送给了别人,并且在送出时说:‘不用还,记住,当你不需要时,把它送给需要的人。’让人感动的是,我发现,这顶保暖帽正以一种微妙的默契,在小镇上传递着!当帽子插上了感恩的翅膀,就会飞翔!说完,他把一样东西交到劳拉夫人手上。

劳拉夫人接过一看,竟然是儿子写的一封信:

今天,我到教堂问神父一个问题:天使在哪里?天使为什么不来帮我?神父对我说:做一个天使去拥抱别人,比被天使拥抱更幸福。我懂了,所以,我决定,死后把身体捐给医院,在死之前,尽一切可能去帮助别人,我也想做一个天使!看完信,劳拉夫人已是泪流满面。

这时,杰克突然从背后拿出一朵鲜艳的康乃馨,送到劳拉夫人面前,深情地说:“妈妈,母亲节快乐!”

劳拉夫人愣了一下,然后高兴地接过康乃馨,把杰克搂进怀里,看着那朵芳香四溢的康乃馨,仿佛看到儿子在笑,她激动地说:“谢谢你!孩子,我很幸福!”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安德烈让妈妈买小男孩的报纸,用意有二:一个是同情小男孩,一个是想把帽子送给小男孩,让小男孩充当爱的使者,替他传递爱心。

B.儿子死后,劳拉夫人更加孤独寂寞了,为了打发时光,她选择了做餐厅钟点工,这样可以让她忘却心中的伤痛。

C.母亲节那天,劳拉夫人很伤心,因为那天她没收到别人的祝福,也没有收到康乃馨。

D.神父说安德烈还活着,让劳拉夫人很吃惊,感到不知所云。其实神父的意思是安德烈的高尚品质影响了很多人,他的爱心一直传递着。

E 小说构思精妙,结构严谨,故事感人,时而让人悲戚,时而让人温暖。帽子的“飞翔”,其实就是精神的飞翔。

2.小说中有多处铺垫和照应,请找出来,并谈谈这样写的好处。(6分)

3.劳拉夫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劳拉夫人激动地说:“谢谢你!孩子,我很幸福!”你是如何理解幸福的?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1.D 3分,E 2分,A 1分,选B、C不得分。 2.①劳拉夫人问安德烈向神父问了什么问题,安德烈没有回答,“噢,糟糕,我把一样东西落在帽子里了。”这两个情节与下文信件的内容相照应;(1分)②“临终前,竟然要求把自己的遗体捐给医院,做科研。”与“死后把身体捐给了医院”相照应(1分)③“那顶帽子看上去那样亲切,就像见到了自己的亲人一样”为下文安德烈的帽子在小镇上传递做铺垫。(1分)④“儿子没了,她再也收不到康乃馨了”为下文杰克的祝福做铺垫。(1分)这样写,使结构更为严谨,条理更加清晰,还给文章设置了悬念,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2分) 3.①爱子心切(1分)。②善解人意。(2分)③孤独寂寞。(1分)④坚韧顽强。(2分) 4.①幸福在于精神。劳拉夫人认为自己是幸福的,因为她读了信之后知道儿子的精神境界是何其高尚,儿子有着丰富的爱心,甚至不惜捐献自己的遗体;这一切证明一个人当他的精神、道德品质达到了高尚的境界时,幸福感会油然而生,甚至会让自己的亲人都为之骄傲。(3分)②幸福在于理解。理解自己,理解别人,档互相理解的时候心与心相通,人与人相融,这是另一种幸福。(2分)③幸福在于爱心。奉献自己的爱心,也感受别人的爱心,生活在爱的世界中,人是幸福的。(3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可分别从故事情节及结构等角度分析,A项,“让小男孩充当爱的使者,替他传递爱心”错误,小男孩是在看到了帽子里的信后才决定做个像安德烈一样的人的,安德烈期初并没想到小男孩会替他传递爱心;B项去餐厅做钟点工与打发时间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文中没有这个意思。C项“她没收到别人的祝福,也没有收到康乃馨”错误,其实是收到了杰克的祝福和康乃馨。故选DE。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进行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文学作品运用铺垫手法,往往能增加文章的深度,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主题更突出。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寻找照应语句时,首先理解原句(段)的意思,再在其上文或下文去找与之意思相同的句(段)。例如,文中“临终前,竟然要求把自己的遗体捐给医院,做科研。”与“死后把身体捐给了医院”相照应;“那顶帽子看上去那样亲切,就像见到了自己的亲人一样”为下文安德烈的帽子在小镇上传递做铺垫。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例如,“儿子死后,劳拉夫人更加孤独寂寞了”,可直接提取“孤独寂寞”;对儿子的爱可概括为爱子心切;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答题时,可结合着小说中劳拉夫人的儿子的言行举止及信中的内容来谈幸福的含义和理解,还要结合着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分别从精神、理解、爱心等角度探究并阐述对幸福的理解。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质胜文则野,                 ,_________________,然君子。

(2)不违农时,                             ,鱼鳖不可胜食也。

(3)合抱之木,               ;九层之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海盐官舍早春

刘长卿

小邑沧洲吏,新年白首翁。一官如远客,万事极飘蓬。

柳色孤城里,莺声细雨中。羁心早已乱,何事更春风。

1.诗歌后两联写了哪些意象?渲染出怎样的氛围?(5分)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 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云气,负青天绝:直上穿过   B.此亦飞之也  至:到达

C.故夫知一官  效:胜任       D.而御六气之  辩:通“变”,变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此小大辩也   审容膝易安

B且举世誉之不加劝   门虽设常关

C彼其世,未数数然也   州司临门,急星火

D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何年

3.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荣子嗤笑那才智、品行、道德、能力俱佳的人,这是不对的。

B.世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并不因此奋勉,这表明他成功后有懈怠。

C.列子对世俗的荣誉并没有汲汲去追求,他超然脱俗,树立至德。

D.逍遥游是摆脱现实生活中各种桎梏之后的精神上达到的绝对自由。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5分)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史,会发现一个现象:凡是大师巨擘,往往一门数杰。诸如汉魏三曹、西晋三张、宋代三苏、明代三袁……这样的佳话,不胜枚举。如此独特的中国式文化现象,与一门特殊的学问——“家学”的关系密不可分。

钱穆先生认为,一个家族对于后世子孙的期冀无外乎“一则希望其能具孝友之内行,一则希望其能有经籍文史学业之修养。此两种希望,并合成为当时共同之家教。其前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风;后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学。”

先秦时期,记载学术、文化的简牍十分珍贵,朝廷藏之秘府,遣职官专守,文化被垄断,因而有“学在官府”之说;又由于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宗法制度的确立,逐渐出现了父死子继、子承父业的情形。于是,掌握文化知识的为官者,业有专守,不传他人,只传弟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了诸如儒、道、法、医等不同学派,各家后人、弟子视其学术为衣钵,历代传承,这是早期家学形成的另一重要途径。

至魏晋南北朝,家学从内容和规模上都有了突破。此前,两汉家学受独尊儒术的影响,内容多以经学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文化政策变得宽松,儒家不再独大,史学、医学、文学、书法、绘画、玄学、天文历法、科技等,都成为世族家学的内容。在选官制度方面,魏晋南北朝一改两汉注重考察品行的“察举制”,采用“九品中正制”,品评人物,择优入仕,把“家世”与品行才能同时列为考察对象。至此,学业与门庭形成了相因相成的关系,要想力保门第不衰,唯有“籍家门人才济济,簪缨相继,同族引援”。由此,家学的传承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形势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家学的一大优势,就是能提供较早开展“开蒙教育”的条件,尤其世家子弟往往三四岁便开始接触史书典籍。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回忆童年生活时说,自己从四岁开始,就要每天在父母面前背诵儒家经典、唐诗宋词。与官学相比,家学最大的特点在于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亲师合一,倾囊相授。同辈之间的切磋探讨也是保障家学昌盛的法宝之一。比如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丹青以石竹闻名,除了自己的天赋和勤奋,他与表兄文同在创作过程中的互相借鉴探讨也功不可没。不仅是学识技艺的传授,家学中道德品行的培养也历来受重视。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叔叔王廙曾为爱侄绘制了一幅《孔子十弟子图》,并在《平南论画》中解释说,自己亲自画画、题字,意在激励王羲之,希望他明白“学书则知积学可以致远,学画可以知师弟子行己之道”,不要单单着意技法,更要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家学正是通过这种以上感下,前后相继,左右相渗,彼此研习的传统,在乱世之中,存续了学术文化,又在官学之外,培养了多方面的人才,为文化传承打下了基础。

98岁高龄的钱学森曾反复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虽然对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的回答莫衷一是,但纵观中国的家学传统,我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摘编自《中华遗产》)2013年第12期)

1.下列对“家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家学与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种中国式文化现象——凡是大师巨擘,往往一门数杰——的关系密不可分。

B 钱穆先生认为,家学是家教的内容之一,是一个家族希望后世子孙能具备经籍文史学业的修养。

C 家学的形成有一些途径,其中包括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的后人、弟子视其学术为衣钵,历代传承。

D 作为一门特殊的学问,家学能为子弟们提供较早开展“开蒙教育”的条件,这也是家学的一个优势。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先秦时期,朝廷垄断了文化,有“学在官府”之说,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早期家学形成的源头。

B 两汉时期的家学受独尊儒术的影响,没有从内容和规模上有所突破,这与当时的文化政策不够宽松有关。

C 魏晋南北朝采用“九品中正制”选官,也使家学的传承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形势下得到了极大发展。

D 宋代三苏、明代三袁等佳话不胜枚举,体现了家学的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亲师合一、倾囊相授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带来的学业与门庭相因相成的结果,促使当时“家门人才济济,簪缨相继,同族引援”。

B 苏轼的丹青以石竹闻名,除了他的天赋和勤奋,还得益于同辈之间切磋探讨这一保障家学昌盛的法宝。

C 王廙绘制《孔子十弟子图》来激励王羲之,表明家学中不仅重视传授学识技艺,也重视道德品行的培养。

D 钱学森晚年提出“钱学森之问”或许与他四岁开始就受家学影响有关,这表明家学传承的结果优于学校教育。

 

查看答案

请以“捡拾幸福”为题目,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