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诗人的孤寂 朱光潜 ①凡是情绪和思致,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诗人的孤寂

朱光潜

①凡是情绪和思致,愈粗浅,愈平凡,就愈容易渗透;愈微妙,愈不寻常,就愈不容易渗透。一般人所谓“知解”都限于粗浅的皮相,把香的同认作香,臭的同认作臭,而浓淡深浅上的毫厘差别是无法可以从这个心灵渗透到那个心灵里去的。在粗浅的境界我们都是兄弟,在微妙的境界我们都是秦越。曲愈高,和愈寡,这是心灵沟通的公例。

②诗人所以异于常人者在感觉敏锐。常人的心灵好比顽石,受强烈震撼才生颤动;诗人的心灵好比蛛丝,微嘘轻息就可以引起全体的波动。常人所忽视的毫厘差别对于诗人却是奇思幻想的根源。一点沫水便是大自然的返影,一阵螺壳的啸声便是大海潮汐的回响。在眼球一流转或是肌肤一蠕动中,诗人能窥透幸福者和不幸运者的心曲。他与全人类和大自然的脉搏一齐起伏震颤,然而他终于是人间最孤寂者。

③一般人不也把读诗看作一种时髦的消遣么?伦敦纽约的街头不也摆满着皮面金装的诗集,让老太婆和摩登小姐买作节礼么?是的,群众本来是地道的势利鬼,就是诗人,到了大家都叫好之后,还怕没有人拿称羡暴发户的心理去称羡他!群众所叫好的都是前一代的诗人,或是模仿前一代诗人的诗人。他们的音调都已在耳鼓里震得滥熟,听得惯所以觉得好。如果有人换一个音调,他就不免“对牛弹琴”了。“诗人”这个名字在希腊文中的意义是“创作者”。凡真正诗人都必定避开已经踏烂的路去另开新境,他不仅要特创一种新风格来表现一种新情趣,还要在群众中创出一种新趣味来欣赏他的作品。但是这事谈何容易?英国的华兹华斯和济慈,法国的波德莱尔和马拉梅,费了几许力量,才在诗坛上辟出一种新趣味来? “千秋万岁名”往往是“寂寞身后事”。诗人能在这不可知的后世寻得安慰么?汤姆生在《论雪莱》一文里骂得好:“后世人!后世人跑到罗马去溅大泪珠,去在济慈的墓石上刻好听的殊语,但是海深的眼泪也不能把枯骨润回生!”

④阿里斯托芬在柏拉图的《会饮篇》里说,人原来是一体,上帝要惩罚他的罪过,把他截成两半,才有男有女。所谓“爱情”就是这已经割开的两半要求会合还原为一体。真正的恋爱应该是两个心灵的忻合无间,因此,许多诗人在山穷水尽时都想在恋爱中掘出一种生命的源泉。但是从历史看,诗人中很少有成功的恋爱者。布朗宁最幸运,能够把世人看不见的那半边月亮留给他的爱人看。此外呢?玛丽•雪莱也算是一个近于理想的人物了。哪一个妻子曾经像她那样了解而且尊敬一个空想者的幻梦?但是雪莱在那不勒斯所做的感伤诗,却有藏着不让她看见的必要,他沉水之后,玛丽替他编辑诗集,发现了那首感伤诗,在附注中一方面自咎,一方面把她丈夫的悲伤推原到他的疾病。读雪莱的原诗和他夫人的附注,谁不觉得这美满姻缘中的伤心语比蔡女的胡笳,罗兰的清角,还更令人生人世无可如何之叹呢?然而这是雪莱的错处么?玛丽的错处么?错处都不在他们,所以这部悲剧更沉痛。人的心灵本来都有不可渗透的一部分,这在恋爱者中间也不能免。

⑤梅特林克说过,“我和我的妹妹在一块住了二十年之久,到我的母亲临死的那一顷刻,我才第一次看见了她”。这实在是一句妙语。我们身旁都围着许多“相识”的人,其实我们何尝“看见”他们,他们又何尝“看见”我们呢?

⑥西班牙一位诗人说得好:“人在投胎之前就被注定了罪的。”个个人面上都蒙着一层网,连他自己也往往无法揭开。人是以寂寞为苦的动物,而人的寂寞却最不容易打破。隔着一层肉,如隔一层壁,人是生来就注定了要关在这种天然的囚牢里面的啊!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在粗浅的境界我们都是兄弟,在微妙的境界我们都是秦越”点明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B.文章多处运用比喻和对比手法,如“常人的心灵好比顽石”“诗人的心灵好比蛛丝”等,生动而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C.作者对诗人避开旧路开创新风格和新趣味的做法是敬佩的,而对人们崇尚前代诗人忽略当代诗人的做法是不满的。

D.第④段结尾说“这部悲剧更沉痛”是因为玛丽•雪莱这样近于理想的人物在丈夫生前没有来得及和丈夫沟通。

E.作者说梅特林克的话“实在是一句妙语”,是因为这句话恰恰印证了作者的观点:相识未必相知。

2.文章第③段中说,“群众本来是地道的势利鬼”,“群众”的“势利”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3.文章第④段介绍玛丽•雪莱的爱情的意图是什么?(6分)

4.作者为什么说诗人是“人间最孤寂者”?(8分)

 

1.AD 2.①买诗集、读诗歌,都是针对已有定论的前代诗人。②只对自己已经接受了其风格的人感兴趣而不关注陌生的风格,从而拒绝没有名气的诗人。③后人所敬仰、纪念的诗人,往往正是那些在当时不被理解的人。 3.介绍玛丽.雪莱的爱情是为了说明人的心灵本来就有不看渗透之处,连恋爱者中间也不能避免。强调诗人的“最孤寂”。 4.①诗人比常人感觉敏锐,常人难以达到这种境界。②一般人读诗有“势利”心理,而诗人却要避开旧路另开新境界。③诗人与恋人之间也不能避免心灵的不可渗透(或身旁许多“相识”的人不能真正认识诗人)。④诗人自己也不能打破寂寞之网。 【解析】 1. 试题分析:可在整体感知文意内容并联系上下句具体语境来分析,A“点明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理解不正确,可参考原文第一段“而浓淡深浅上的毫厘差别是无法可以从这个心灵渗透到那个心灵里去的”理解。D“没有来得及和丈夫沟通”理解不正确,可“人的心灵本来都有不可渗透的一部分,这在恋爱者中间也不能免”来理解。所以选AD。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需要先整体感知第三段内容,然后联系第三段中“群众本来是地道的势利鬼”的下文“群众所叫好的都是前一代的诗人,或是模仿前一代诗人的诗人。他们的音调都已在耳鼓里震得滥熟,听得惯所以觉得好。如果有人换一个音调,他就不免“对牛弹琴”了。”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概括出来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和作者的观点的角度分析,可从第四段中找出作者的议论性的语句即作者的观点,然后整理概括或者提取出来即可。如结尾一句“人的心灵本来都有不可渗透的一部分,这在恋爱者中间也不能免。” 考点: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分别从第二段开始,找出作者描述性的或议论性的语句能表明诗人孤寂原因的语句筛选或概括出来即可。如第二段第一句“诗人所以异于常人者在感觉敏锐”,可直接提取;第三段“群众本来是地道的势利鬼”“凡真正诗人都必定避开已经踏烂的路去另开新境”可概括出来即可。以此类推。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飞翔的帽子

李显

星期天早上,天很冷,13岁的安德烈让妈妈带他去教堂,他要去问神父一个问题。

劳拉夫人把儿子安德烈抱上轮椅,给他戴上一顶新买的红色保暖帽,推着轮椅,顶着寒风,去了教堂。

到了教堂,安德烈一个人滑动轮椅,进了神父的房间。

没多久,安德烈出来了,劳拉夫人赶紧迎了上去,关心地问儿子:“噢,宝贝儿,你问了神父什么问题?”

安德烈笑了一下说,问题解决了,他已经得到了答案。

见儿子不肯说,劳拉夫人不再追问,推着儿子走出教堂。走出没多远,迎面走上来一个卖报纸的小男孩,小男孩的年龄跟安德烈差不多,这么冷的天,他竟然没戴帽子,耳朵和小脸冻得通红。他礼貌地对劳拉母子说:“您们不需要一份报纸吗?今天早上出版的晨报。”

安德烈把目光转向妈妈:“买一份吧?”

劳拉夫人从不看报,她明白儿子为什么让她买——儿子是出于同情。她微笑着点点头,开始掏钱。让她没想到的是,这时,儿子竟然摘下自己的帽子,要送给卖报纸的小男孩。

卖报纸的小男孩直摇头,不好意思地说:“谢谢你!我不能要,因为我有帽子,只是早上匆忙出门忘记戴了。”

安德烈笑着对卖报纸的小男孩说:“我能和你交个朋友吗?”说着,他友好地伸出了手。

“当然!”卖报纸的小男孩友好地和安德烈握手。

“朋友,我把帽子作为礼物送给你,希望你能接受。”安德烈真诚地说,“你现在真的很需要它,而我一会儿就到家了,再也不需要它了……”

听到这句话,劳拉夫人心里酸酸的,她明白儿子说的“再也不需要它了”是什么意思:安德烈得了可怕的癌症,他知道自己剩下的时日不多了……

卖报纸的小男孩欣然接受安德烈的礼物。

看着小男孩戴上红色保暖帽美美地离开,安德烈露出了笑容。

卖报纸的小男孩走了之后,安德烈突然想起来什么,叫道:“噢,糟糕,我把一样东西落在帽子里了。”

劳拉夫人急切地问,是什么东西,要不要去追那个小男孩?

安德烈摇摇头,说:“不,没什么,把帽子和那样东两都送给他吧。”

回到家后,安德烈的病情突然恶化,劳拉夫人赶紧把儿子送进医院。

几天后,安德烈去了天堂。让劳拉夫人做梦也没想到的是,儿子临终前,竟然要求把自己的遗体捐给医院,做科研。

儿子死后,劳拉夫人更加孤独寂寞了。这天早上,风和日丽,她去餐厅做钟点工。下班时,外面已经变天了,狂风怒吼,大雪纷飞,她刚要走出餐厅,餐厅老板突然叫住她,指着门边衣架上的一顶保暖帽说:“外面风很大,你没戴帽子,戴上它吧,不用还回来。记住,当你不用时,把它送给需要的人。”

劳拉夫人心里一热,当她看到衣架上那顶帽子时,眼泪差点掉下来,那顶帽子看上去那样亲切,就像见到了自己的亲人一样。

劳拉夫人走到家门口时,只见路边有一位清洁工在打扫积雪,那位清洁工竟然没戴帽子,于是,她不由自主地摘下帽子,送给那位清洁工,也认真地说:“不用还。记住,当你不用时,把它送给需要的人。”清洁工感激得连连道谢。

转眼两个月过去。

这天是母亲节,劳拉夫人早上起来很伤心。以前,每年的母亲节,儿子都会用自己攒的零花钱为她买一朵康乃馨,儿子没了,她再也收不到康乃馨了……

就在劳拉夫人对着儿子的照片默默流泪时,门外传来敲门声。

劳拉夫人擦擦眼泪,开门一看,门口站着一老一小两个陌生人。老的是一位神父,小的是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劳拉夫人看他有点面熟,一时又想不起来在哪见过。

老神父礼貌地问:“夫人,您是安德烈的母亲,劳拉夫人吗?”

劳拉夫人点点头,问有什么事?

老神父说:“我是玛丽娅教堂的神父,我身边这个孩子名叫杰克。几个月前,杰克来到教堂,说有一个坐轮椅的男孩送给他一顶帽子。后来,他在帽子的外卷层里发现一样重要的东西,因为他不知道送他帽子的男孩叫什么,家住哪里,所以无法把那样重要的东西还给男孩,于是他就来找我帮忙。我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但没有找到。后来,我去了警察局,让他们帮忙。起初,警察局并不打算帮忙,他们认为这并不是一件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而且找一个不知道姓名和住址的孩子很难。可当我把那样重要的东西拿出来给他们看了之后,他们立马答应帮忙……感谢上帝,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

劳拉夫人伤心地说:“虽然我不知道你们说的那样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可我的儿子已经去了天堂……”

老神父幽幽地说:“不,你的儿子安德烈他还活着!”

劳拉夫人奇怪地愣住了,不知道老神父说的是什么意思。

老神父接着说:“当杰克看到帽子里的那样东西后,虽然他非常喜欢那顶帽子,但他没有把那顶帽子留为己有,他说,他要像你儿子那样,也要做一个天使!于是把那顶帽子送给了别人,并且在送出时说:‘不用还,记住,当你不需要时,把它送给需要的人。’让人感动的是,我发现,这顶保暖帽正以一种微妙的默契,在小镇上传递着!当帽子插上了感恩的翅膀,就会飞翔!说完,他把一样东西交到劳拉夫人手上。

劳拉夫人接过一看,竟然是儿子写的一封信:

今天,我到教堂问神父一个问题:天使在哪里?天使为什么不来帮我?神父对我说:做一个天使去拥抱别人,比被天使拥抱更幸福。我懂了,所以,我决定,死后把身体捐给医院,在死之前,尽一切可能去帮助别人,我也想做一个天使!看完信,劳拉夫人已是泪流满面。

这时,杰克突然从背后拿出一朵鲜艳的康乃馨,送到劳拉夫人面前,深情地说:“妈妈,母亲节快乐!”

劳拉夫人愣了一下,然后高兴地接过康乃馨,把杰克搂进怀里,看着那朵芳香四溢的康乃馨,仿佛看到儿子在笑,她激动地说:“谢谢你!孩子,我很幸福!”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安德烈让妈妈买小男孩的报纸,用意有二:一个是同情小男孩,一个是想把帽子送给小男孩,让小男孩充当爱的使者,替他传递爱心。

B.儿子死后,劳拉夫人更加孤独寂寞了,为了打发时光,她选择了做餐厅钟点工,这样可以让她忘却心中的伤痛。

C.母亲节那天,劳拉夫人很伤心,因为那天她没收到别人的祝福,也没有收到康乃馨。

D.神父说安德烈还活着,让劳拉夫人很吃惊,感到不知所云。其实神父的意思是安德烈的高尚品质影响了很多人,他的爱心一直传递着。

E 小说构思精妙,结构严谨,故事感人,时而让人悲戚,时而让人温暖。帽子的“飞翔”,其实就是精神的飞翔。

2.小说中有多处铺垫和照应,请找出来,并谈谈这样写的好处。(6分)

3.劳拉夫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劳拉夫人激动地说:“谢谢你!孩子,我很幸福!”你是如何理解幸福的?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质胜文则野,                 ,_________________,然君子。

(2)不违农时,                             ,鱼鳖不可胜食也。

(3)合抱之木,               ;九层之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海盐官舍早春

刘长卿

小邑沧洲吏,新年白首翁。一官如远客,万事极飘蓬。

柳色孤城里,莺声细雨中。羁心早已乱,何事更春风。

1.诗歌后两联写了哪些意象?渲染出怎样的氛围?(5分)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 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云气,负青天绝:直上穿过   B.此亦飞之也  至:到达

C.故夫知一官  效:胜任       D.而御六气之  辩:通“变”,变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此小大辩也   审容膝易安

B且举世誉之不加劝   门虽设常关

C彼其世,未数数然也   州司临门,急星火

D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何年

3.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荣子嗤笑那才智、品行、道德、能力俱佳的人,这是不对的。

B.世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并不因此奋勉,这表明他成功后有懈怠。

C.列子对世俗的荣誉并没有汲汲去追求,他超然脱俗,树立至德。

D.逍遥游是摆脱现实生活中各种桎梏之后的精神上达到的绝对自由。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5分)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史,会发现一个现象:凡是大师巨擘,往往一门数杰。诸如汉魏三曹、西晋三张、宋代三苏、明代三袁……这样的佳话,不胜枚举。如此独特的中国式文化现象,与一门特殊的学问——“家学”的关系密不可分。

钱穆先生认为,一个家族对于后世子孙的期冀无外乎“一则希望其能具孝友之内行,一则希望其能有经籍文史学业之修养。此两种希望,并合成为当时共同之家教。其前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风;后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学。”

先秦时期,记载学术、文化的简牍十分珍贵,朝廷藏之秘府,遣职官专守,文化被垄断,因而有“学在官府”之说;又由于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宗法制度的确立,逐渐出现了父死子继、子承父业的情形。于是,掌握文化知识的为官者,业有专守,不传他人,只传弟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了诸如儒、道、法、医等不同学派,各家后人、弟子视其学术为衣钵,历代传承,这是早期家学形成的另一重要途径。

至魏晋南北朝,家学从内容和规模上都有了突破。此前,两汉家学受独尊儒术的影响,内容多以经学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文化政策变得宽松,儒家不再独大,史学、医学、文学、书法、绘画、玄学、天文历法、科技等,都成为世族家学的内容。在选官制度方面,魏晋南北朝一改两汉注重考察品行的“察举制”,采用“九品中正制”,品评人物,择优入仕,把“家世”与品行才能同时列为考察对象。至此,学业与门庭形成了相因相成的关系,要想力保门第不衰,唯有“籍家门人才济济,簪缨相继,同族引援”。由此,家学的传承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形势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家学的一大优势,就是能提供较早开展“开蒙教育”的条件,尤其世家子弟往往三四岁便开始接触史书典籍。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回忆童年生活时说,自己从四岁开始,就要每天在父母面前背诵儒家经典、唐诗宋词。与官学相比,家学最大的特点在于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亲师合一,倾囊相授。同辈之间的切磋探讨也是保障家学昌盛的法宝之一。比如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丹青以石竹闻名,除了自己的天赋和勤奋,他与表兄文同在创作过程中的互相借鉴探讨也功不可没。不仅是学识技艺的传授,家学中道德品行的培养也历来受重视。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叔叔王廙曾为爱侄绘制了一幅《孔子十弟子图》,并在《平南论画》中解释说,自己亲自画画、题字,意在激励王羲之,希望他明白“学书则知积学可以致远,学画可以知师弟子行己之道”,不要单单着意技法,更要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家学正是通过这种以上感下,前后相继,左右相渗,彼此研习的传统,在乱世之中,存续了学术文化,又在官学之外,培养了多方面的人才,为文化传承打下了基础。

98岁高龄的钱学森曾反复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虽然对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的回答莫衷一是,但纵观中国的家学传统,我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摘编自《中华遗产》)2013年第12期)

1.下列对“家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家学与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种中国式文化现象——凡是大师巨擘,往往一门数杰——的关系密不可分。

B 钱穆先生认为,家学是家教的内容之一,是一个家族希望后世子孙能具备经籍文史学业的修养。

C 家学的形成有一些途径,其中包括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的后人、弟子视其学术为衣钵,历代传承。

D 作为一门特殊的学问,家学能为子弟们提供较早开展“开蒙教育”的条件,这也是家学的一个优势。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先秦时期,朝廷垄断了文化,有“学在官府”之说,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早期家学形成的源头。

B 两汉时期的家学受独尊儒术的影响,没有从内容和规模上有所突破,这与当时的文化政策不够宽松有关。

C 魏晋南北朝采用“九品中正制”选官,也使家学的传承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形势下得到了极大发展。

D 宋代三苏、明代三袁等佳话不胜枚举,体现了家学的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亲师合一、倾囊相授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带来的学业与门庭相因相成的结果,促使当时“家门人才济济,簪缨相继,同族引援”。

B 苏轼的丹青以石竹闻名,除了他的天赋和勤奋,还得益于同辈之间切磋探讨这一保障家学昌盛的法宝。

C 王廙绘制《孔子十弟子图》来激励王羲之,表明家学中不仅重视传授学识技艺,也重视道德品行的培养。

D 钱学森晚年提出“钱学森之问”或许与他四岁开始就受家学影响有关,这表明家学传承的结果优于学校教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