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 据 要 求 作 文 。(60分) 《三国演义》中周瑜临终慨叹...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 据 要 求 作 文 。(60分)

《三国演义》中周瑜临终慨叹:既生瑜,何生亮!”

海明威历经生命磨难,领悟了:人生最高的价值之一,就在曾经面对一个够格、强焊,逼迫你尊重他甚至崇拜他的对手。

我们身边有各种不同的对手。有人在时间的流转中,从他(它)”身上照见了自我的改变;有人在人生的舞台上,从他(它)身上观看出真正的自我;但也有人不愿或不能面对“他 (它)”。

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与含义的范围。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例文: 感谢对手 “既生瑜,何生亮!”周瑜在临终前发出这样的慨叹。风流倜傥、足智多谋的周瑜在碰到多智“近妖”的诸葛亮后,处处受牵制,事事不如意,最后郁郁寡欢而终。这是历史上“一山难容二虎”的一个典型事例。也许很多人也有类似的担心,就怕自己遇到与自己旗鼓相当的对手。 其实,很多时候,一个对手可以使你激发更强的斗志,更有创造力,更有动力。我们这个时代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其实这背后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强大的对手竞争。苹果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因为有三星这个强大的对手促使它不得不强大。而诺基亚因为不重视对手,只顾埋头走自己的路,最终被淘汰出电讯大哥大的行列。淘宝网的功能和服务越来越好,因为有众多的网络运营商促使它不得不前进。“龟兔赛跑”中兔子中途睡觉,原因是轻视了乌龟这个弱小的对手。我们不得不说,有一个强大的对手是多么重要啊。“既生瑜,须生亮!” 有了对手之后,我们不仅仅需要打败、征服,更重要的是尊重、学习。海明威在历经磨难之后领悟到:人生最高的价值之一,就在曾经面对一个够格、强悍,逼迫你尊重他甚至崇拜他的对手。《亮剑》中的李云龙和楚云飞,曾经为敌多年,但是他们相互尊重各自身上的血性和才能,虽然两人阵营不同,但是他们都是真正的男子汉。日本三洋电机的创始人井植熏在向客人介绍自己企业的同时,总要带着尊重的口气,花几乎相同的时间来介绍同行业的强劲对手:索尼、松下、夏普电器……或许就是这种“尊重”,才使日本的电器能从一种集团的态势傲然纵横于世界市场。 没有对手,有时候是孤独甚至痛苦的。金庸小说人物独孤求败晚年剑术奇高,苦于没有对手,只能退隐山林,郁郁寡欢而终。中国乒乓一直雄霸世界乒坛,难逢对手,这对观众来说观赏性差多了,对自己来说技术也难以进一步提高。于是,中国乒乓毅然做出一个决定,输出球员,输出技术。培养对手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只有足够自信、强大的人、集体、国家才有这样的气魄。 重视对手,可以使我们不断前进;尊重对手,可以使我们获得力量;感谢对手,可以使我们境界超群。人生路上,因为有各种各样对手的存在,使我们观赏到不一样的风景。 文章开头结合材料内容,引出话题:“也许很多人也有类似的担心,就怕自己遇到与自己旗鼓相当的对手”,接着分析问题,以“有了对手之后,我们不仅仅需要打败、征服,”和“没有对手,有时候是孤独甚至痛苦的。”来加以论证。最后,总结强调中心论点,照应开头,呼应题目。本文结构严谨,论证有力,一气呵成,显得浑然一体,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始终紧扣所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去议论问题,纵横捭阖,游刃有余,举例恰当,逻辑性强,说理透彻,且语言简洁生动,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 【解析】 试题分析:这题材料作文,有三个材料,这三个材料都是围绕“对手”这一话题展开的。其中一二两个材料是相对立的两个材料,第一则材料是哀叹自己遇到了强硬的对手,第二则材料则是强调人生的最高价值就是曾经面对一个够格、强悍,逼迫你尊重他甚至崇拜他的对手。第三则材料则是列举了我们身边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对手。所以,从这些材料内容出发,本题材料的意思范围,其实就是谈一谈你对“对手”的认识与理解,更倾向于哪一种对手。也就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对手:感谢对手、尊重对手、祟拜对手、敬重对手等等,这也都可以作为作文的立意。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文默写(10分,每空1分)

24(1)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6)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诗歌鉴赏(6分)

春寒①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濛濛细雨中。

本诗作于宋高宗建元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岳州,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1.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2分)

2.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征?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7分)

                                  南康直节堂记①

                 [宋]苏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廷,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苏辙作此文时为元丰八年,他因苏轼案牵连而遭贬已有五年,其时应是仍在筠州。筠州虽属江南西路而南康属江南东路,但二者相邻,故与徐望圣有往来。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岌然如太常之旗                  揭:高举

B.观其所,而其为人可得也             说:同“悦”

C.然后委曲随物                    委曲:屈曲变弯

D.有如此杉,特立不倚                   特立:与众不同

2.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府史所蹲伏                  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B.惟杉能遂                  皆出于此乎?

C.与竹柏同,以直过之          青出于蓝青于蓝

D.而行不失                  不拘

3.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或文章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徐望圣在南康太守听事唐的东面种了八棵又高又直的杉树,并在杉树旁建造了一座厅堂,命名为“直节堂”。

作者认为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直的,然而经过风吹雨打,或岩石的挤压,往往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只有杉树可以。

“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杉树的“直节”作了由衷的赞美。巨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的品格。表面状物,实则写人。

文章写堂而写杉,写杉而实写徐望圣,借写徐望圣又将自己的政治品格和人生态度抒发无遗,纡徐曲折,极尽含蓄之妙。

4.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2分)

(2)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3分)

 

查看答案

阅读课内语段,完成后面题目。(共12分,每小题3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襟坐,而问客曰          危:端正

B.横赋诗                    槊:船桨

C飞仙以遨游                挟:偕同

D.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指箫声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与其徒上高山

A.顺流而                  B.月明星稀,乌鹊 

C.幽壑之潜蛟                D.鱼虾而友糜鹿   

3.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而今安在哉?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固一世之雄也。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何为其然也?

4.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写出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本段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本段重在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这种悲伤哀怨的情绪和作者的豪放风格相矛盾。

D.本段句式上整散结合,押韵自由灵活,极富声韵之美。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完成后面题目。(16分)

                                    城市是乡村的纪念碑

                                          刘贤冰

①很久没有回家乡了。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想必是,在田野里耍大的孩子,即使在城里呆得再久,部分散漫的野性也难以去除吧。这些年,想念村庄,已然成了一项必修的功课,或者是一种间歇性痛灶,而且,其频率随年岁的增长而增长。  

②这种想念,实在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想念一个人,是可以有所凭借的,所谓睹物思人,至少给思念留了个出口;而且,还有现代通讯工具帮忙。可是,在喧嚣的城市里想念村庄,就如笼中之鸟想念山林般,找不到一草一木一石的依据,所有的想像,都会被金属丝无情地阻隔,只剩下烦躁的心绪。我可以给家乡的亲人通电话,可是,村庄是一个集合概念,是一部完整的童年历史。我的思念,又怎能通过一根电话线真正抵达村庄的内心呢?

③坐在公共汽车上,各种建筑物扑面而来,马路两旁的景物快速移开。我知道,它们是不会彻底地给我的目光让路的;我不会天真地以为,那些物体移开之后,我会看到我所熟悉的田野和牛羊,还有从屋瓦缝隙里钻出的炊烟。

④我了解,城市在不停地讨好我。它永无休止地制造着陌生的事物,不断地变幻着色彩,让各种车辆像池塘里的鱼一样游动……这样看起来它是多么鲜活,多么富于动感。它所有的企图,就是让我忘掉村庄。可是,城市的表演,并不符合我的性情,它不断离间着我和村庄的关系,这只能增加我对村庄更加深切的思念。

⑤每天,我在城市里坐车,在城市里漫步,看城市上空偶尔飞过的小鸟,打量城市马路旁的树木花草,试图寻找关于村庄的蛛丝马迹。因为我始终不肯相信,城市会将村庄彻底地掩埋,将村庄彻底地阻断……

⑥忽然有一天,当我的目光无意中停在一块站牌上时,一下子惊呆了。我坚信,我找到了村庄!确切地说,我发现了村庄的名字。那块很不起眼的公共汽车站牌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村庄的名字:上钱村,下钱村,吴家湾,马家庄……虽然不是我的家乡,但它们作为村庄,也意味着一群乡人的远徙……我突然感到,那块站牌,不就是消逝了的村庄的纪念碑吗?而此时,汽车广播里,正一遍遍地播报着村庄的名字,仿佛在召唤着村庄的亡魂。

⑦又岂止是那块小小的站牌上写着村庄的名字,每一块站牌,每一条马路,甚至每一个街巷,到处都是村庄的名字,人们每天都在念叨着村庄的名字……村庄消失了,村庄的名字顽强地生存下来了。或者说,当村庄消失的时候,它把名字传给了城市。如此说来,城市不过是一个谎言。它生长在乡村的土地上,沿袭着村庄的名字,延续了乡村的生命,但它却在一天天地背叛着乡村,制造着关于城市的谎言。

⑧当我回到家,急切地打开城市地图时,惊讶地发现,我们整座城市,我们引以为豪的繁华都市,它实际是由一个个小村庄连接而成的。地图上,那些村庄的名字,星罗棋布,赫然在目;那些名字,灵动鲜活,栩栩如生,即使历经千年,也不可能被钢筋混凝土彻底掩埋。

而我们所谓的城市,看起来则更像一座硕大无比的纪念碑,矗立在乡村的土地上,无时无刻不在祭奠着被它掩埋在地下的村庄。(有改动)

1.作者在第2段写“想念一个人”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每题2分)

①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样看起来它是多么鲜活,多么富于动感。它所有的企图,就是让我忘掉村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第四段中说“城市在不停地讨好我”,其表现在哪里?作者认为城市讨好“我”的目的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说:“而我们所谓的城市,看起来则更像一个硕大无比的纪念碑。”联系全文内容,简要回答作者说“我们的城市更像一个纪念碑”的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