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5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5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2分)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1.分别是“明”和“出”。(1分)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碧峰,在太阳照耀下秀出,更加清新有层次。这两个字充分显示出雨后“新晴”和诗人极目“野望”所见山水的特点。(1分) 2.尾联描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图景。(1分)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了“新晴”这一诗题;也因为“新晴”,人们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这一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了无限生机,画面静中有动,动静结合。(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银白色的河水在麦田外闪动着粼粼波光,青碧的山峰在连绵的群山后傲然挺立。一场夏雨,改变了天空,改变了村庄,也改变了山和水。因为雨后水涨,晴日照映下,田野外的河水显得异常明亮;近处的山脊背后,平日模糊的远峰也清晰地显现出来,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层次。这两句诗对仗工整,音韵优美,“明”、“出”二字用得尤其巧妙。“明”在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在雨后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兀自明亮着,晃人眼目。与“明”相对应的“出”,将山峰拟人化了:远处碧色的峰峦,就仿佛一个个调皮的孩子,突然出现在群山的身后,让人惊奇。诗到这里,一幅绝妙的图画已经俨然读者眼前:开阔的原野,恬静的村庄,清亮的溪流,兀立的山峦,这些在雨水洗涤下为之一新的景象,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画面上,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明暗,意境清幽。然而,这样一幅画,虽然秀美,却总显得有些空旷,缺乏生机。于是,诗人在最后两句,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初夏正是农忙季节,收割麦子、播种秧苗都在这个时候。而此时正值雨过天晴,农民们自然更要抓紧这有利的时机,倾家而出,到田地里劳作。农家人忙碌的身影,顿时给田野平添了无限生意。这样的结尾,虚写一笔,却使整个画面都生动了起来。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不仅景色秀美,而且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诗情画意,一片祥和安乐。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受,他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后面题目。(共13分,其中选择题每题2分)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而吾与子之所共。”

客喜而笑,洗盏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既白。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上,履巉岩,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吾与子之所共        享用

B洗盏                重新

C履巉岩,蒙茸          拨开

D攀栖鹘之            危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虽一毫莫取              予乃摄衣

B不知东方既白              攀栖鹘危巢

C.飘飘如遗世独立          其不可留也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生乎吾前,其闻道固先乎吾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扣上文的“水”与“月”,以答客的方式,展开

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B.甲文中苏轼认为,无论宇宙还是人生,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皆有短暂与永恒的两面,人对天地万

物不必“羡其无穷”。

C.乙文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动态美,与《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静态美,展

现了赤壁景物的多姿多态。

D.乙文道士化鹤的故事与“羽化而登仙”的道教思想有关,作者借此寄寓对超凡脱俗、自由自在境界

的向往。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2分)

2)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2分)

5.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3分)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查看答案

生活中,我们慢慢地懂得了一些道理,花中四君子并非浪得虚名,却是各有其特色,请仿照示例,任选其中两项,用形象化的语言来描述其特色。(每项在10字以内)(2分)

示例:梅,迎风斗雪,一身傲骨。

兰,               ;竹,                 ;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点概括“草根思想”的特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3分)

“草根”是网络时代基层大众的自嘲性称呼,这些“草根”生活在底层,具有非凡的思想力。他们对社会生活有着直接体验,和权贵们又无瓜葛,所以看问题犀利、尖锐,其思想敏锐,洞察性强。另外,底层险恶的生活环境,也练就了草根灵活的适应能力,他们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生活大石的重压下,他们总能蜿蜒曲折地往外生长,具有顽强的忍耐力和承受性。草根是大地万物中生命力最顽强的物种,草根思想如同草根一样坚韧不拔。而草根思想大都带有一些野性,具有素朴的质感。这种“野性”在“群体”条件下,很容易感染、放大和极化。这样,“草根群体”就会出现情绪化和冒险冲动现象。草根思想,犹如无鞍镫的野马,只有插上理性的翅膀,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词,形成于宋代,一开始伴曲而唱,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词按长短规模分,大致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B.荀子,名况,战国时赵国人。他是先秦儒家学派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今存作品《荀子》,是先秦论说文的代表,是荀子及门人所著。荀子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提出“性善论”的看法

C.《获得教养的途径》作者赫尔曼·黒塞,诗人、小说家,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诗集《浪漫主义之歌》,小说《彼得·卡门青》《荒原狼》等。

D.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上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有《昌黎先生集》。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班长做事认真,待人诚恳,在生活和工作中,用自己的行动塑造了巨大的人格力量,感动和引导着周围的人们。

B.参加文艺座谈会的72位文艺工作者的名单近日曝光,发现其中70人是成名已久的文艺界人士,只有花千芳和周小平是网络写作新人。

C.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容易被媒体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

D.越来越多的大贪官被判处死缓,这或许很难获得普通民众的认同。然而,持续对经济性非暴力罪犯免于判处立即执行死刑,将有利于政府在今后外交活动中的协商和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