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她一言不发地走近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

她一言不发地走近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22.请写出上面文段中两个人物的名字,并指出刻画人物所用的方法。(2分)

 

伽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动作和表情描写。 【解析】 试题分析: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主要是考查课外阅读的积累,只要求了解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回答本题时,先要根据题目的提示在记忆仓库中搜索,这段文字节选自法国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这段文字涉及到伽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两个人。由“扭着”“取出”“举”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为神态描写。 考点: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能力层级为A。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你是新来的下人?

不是的,我找我的女儿来的。

你的女儿?

四凤是我的女儿。

……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我姓鲁,老爷。

……

无锡的人是没见着她,以为她那夜晚死了。

那么,她呢?

一个人在外乡活着。

那个小孩呢?

也活着。

(忽然立起)你是谁?

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

……

你知道她现在在哪儿?

我前几天还见着她!

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

嗯,就在此地。

21依据节选的对白,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鲁侍萍?请具体分析出来。(3分)

 

查看答案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20.请具体分析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乃尔是与?                      过:过错

B昔者先王以为东蒙                  主:主管祭祀的人

C丘也闻有有家者                    国:诸侯的封地

D安无                              倾:倾覆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黄鹤飞尚不得过 

B何以伐                        长句,歌以赠之

C则修文德来之                      斧斤时入山林

D龟玉毁椟中                        冉有、季路见孔子

3.“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A//动干戈/于邦内                      B而谋/动干戈//邦内

C/谋动/干戈/于邦内                       D而谋//干戈/于邦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与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他(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之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即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他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2.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查看答案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在这部文集中,孔子以为核心,提倡礼治。《季氏将伐颛臾》记述孔子坚守大义,说明季氏不可伐颛臾的道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礼治的主张。

B.《寡人之于国也》在说理中采用了欲擒故纵的论辩手法,孟子使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使梁惠王说出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引他上套,从而向他说明了他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质的差别,打消了梁惠王的矜傲情绪,为下面孟子提出的治国之策能够为梁惠王所接受作了铺垫。

C.《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由于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二人一生的友谊为基础,所以文中对马克思的称谓使用了思想家”、“巨人”、“科学巨匠”、“革命家等,表现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超越客观评价的敬仰与悼念。

D.《我有一个梦想》中作者将《宪法》、《独立宣言》和《解放黑奴宣言》作为自己的依据,抨击了美国社会对待黑人的种种不公平现象,号召大家行动起来,投入到争取平等权利和自由的斗争中去,为黑人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