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表意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有其文化内涵。比如“恕”,上面的“如”是...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表意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有其文化内涵。比如“恕”,上面的“如”是像的意思,下面的“心”表示内心,古人认为只有君心似我心,才能了解我,宽恕我;又如“旦”,上面的“日”是太阳,下面的“一”是地平线,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天就亮了。

请选取任意两个汉字,从结构上分析其文化内涵。(4分)

 

【例1】“染” 的意思是为物体着色。“氵”表明在水中浸泡,“九”表明多次; 【例2】“教”左为“孝”,右为“文”,说明教育是让人既学会孝敬又学会文化。 【例3】“家”,上面的“”表示大房子,下面的“豕”表示一头猪,因为古人认为有猪才是家,有猪,人们才有了生活的来源和依靠。 【例4】“人”,一撇一捺,表示相互支撑才是人。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的题目,注意根据字体,分析特征,然后联系例子加以分析。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小题1分,共6分)

(1)兵刃既接,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

(2)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3)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4)间关莺语花底滑,                 。(白居易《琵琶行》)

(5)             ,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6)庄生晓梦迷蝴蝶,             。(李商隐《锦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20分)

水乡戏台           

假若绍兴的一切都将在记忆中隐去,我相信最后余下的,定然是一座戏台。

绍兴旧府八县,可以说村村有戏台,几乎每隔一二里,甚至半华里,就有一座戏台,组成一张戏台的网络。当年的乡土绍兴,弹唱声密集,无论何时,总会有一座戏台在演戏。当大地陷入沉寂,悠扬婉转的唱腔却此起彼伏。所有的戏台同时开演,定如无数朵焰火同时在黑夜里绽放,成为一场无比盛大的感官盛宴。这里把戏台称为“万年台”。那些古老的戏台,依旧是现实的一部分,戏台上的角色,依旧眉目清晰。

那些临河而建的水上戏台,它们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如春天骤雨后的茶园,有着贴心贴肺的清雅。烟波浩渺的近水远山,那一座戏台就成了近景,在视线里聚焦。它们是真实中的幻景,是真正的“海市蜃楼”。它们有的正面立于水中,仅有一面傍岸,以减轻水流的冲击,也有的跨河而立,完全凌驾在河面上——四根柱子架在河的两岸,柱子间铺上台板供演戏,观众看不见台板,感觉上面人影摇荡,演绎出无限的风流,更像是一场轻梦。鉴湖上有座钟宴庙戏台,至今留存。这座戏台的台基均在水中,仅有左方的古柱靠近岸边。远远地,就能看见它伸展的挑角,如一只蝴蝶,在风中张大了翅膀,让人相信它的轻盈,永远不会在水面上沉没。无论水上,还是岸边,人们都可以同时欣赏同一出戏。

乌篷船,天下闻名。它既是交通工具,又是打鱼人的家。因此,对于行舟者来说,客栈通常是多余的,但他们需要戏台。唯有那些轻灵俊秀的水上戏台,能够成为它们真正的停泊之地。所有的河道,都将通向戏台。这意味着在绍兴的“地面”上不会有真正的陌生人,因为所有的陌生人,都注定在戏台前聚合,所有人的情感,也都将在戏台前交叉。在弯曲的河道上,戏台有节奏地错落着,与水上生活的节奏相呼应,在行舟者的前方出没,安放在每一个需要它的夜晚。

在鲁迅所有回忆绍兴的文章中,故乡常成为中国乡土愚昧落后的负面象征,显现出阴冷、灰暗的质感,如一块均质的岩石,无法穿透,唯有戏台却是为数不多的例外——在风雨如磐的故园,戏台上的灯光,几乎成为他少年记忆里最宝贵的光源,照亮了他的记忆,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少年记忆。透过鲁迅的目光,无数中国人看见了那座戏台……曲终人散,每个人都转身走进自己的戏。戏台上的风流俊雅,无限缠绵,收束进岸上的楼窗,河中的船影。狭长的石板路、层出不穷的石桥、悠悠荡荡的乌篷船,他们的戏台无处不在。只不过没有人把他们的戏文写下来,我们无从得知而已。戏台上的忠奸争斗、征战杀伐,也慢慢融入了观看者的血脉,变成遗传基因。戏台上下,不仅构成一种对话关系,更构成一种轮回关系,戏台与看客,戏文与生活,翻覆颠倒。观众和角色可以互换,戏台下的观众一扭身,就融入了一个更大的戏台,变成角色,呐喊或者语丝,都是他们的唱词。

这座城就是一座戏台、一个巨大的发声体,风吹过、雨打过、脚步走过,都会发出奇妙的声响。它收纳了自然的笙箫和历史的烟云,既性感,又立体。作为北方人,我听不懂绍兴话,更无法听懂戏文,但我依旧觉得自己能够“懂”。我想象着越王勾践用古老的绍兴话发出的复仇誓言;想象着西施、范蠡在绍兴话里谈情说爱;“五四”时代的文学热涌中,假如没有了蔡元培、鲁迅、周作人黄酒般浓郁的绍兴口音,也会变得索然。因为那戏台,就是一部老式录音机,漫长的河道,就是咿咿呀呀反复播放的旧磁带,它们“合作”,呈现出有声音的历史。有了这些声音,书本上出现过的人物就不再遥远,我们会相信自己正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水乳交融。

(选自2014年2月3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文章前三段描写了水乡戏台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6分,每句3分)                                   

(1)所有的戏台同时开演,定如无数朵焰火同时在黑夜里绽放,成为一场无比盛大的感官盛宴。

 

 

(2)因此,对于行舟者来说,客栈通常是多余的,但他们需要戏台。唯有那些轻灵俊秀的水上戏台,能够成为它们真正的停泊之地。

 

 

3.文章为什么要叙写鲁迅对绍兴的回忆?(4分)

 

 

4.“作为北方人,我听不懂绍兴话,更无法听懂戏文,但我依旧觉得自己能够‘懂’。”作者懂得了什么?试结合全文探究。(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周朴园 (惊愕)梅花?

鲁侍萍 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还有一件,——

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鲁侍萍 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②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1①处表现了周朴园什么样的心理?②处表现了周朴园怎样的性格?(4分)

 

 

(2)“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诗的第一、二、四句分别从哪些角度来写夜雪?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2.该诗是诗人谪居江州时写的,“折竹声”三字不仅显示了冬夜________的特点,更写出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3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欧阳修《秋声赋》

崇祯七年闰中秋,仿虎丘故事,会各友于蕺山亭。每友携斗酒、五簋、十蔬果、红毡一床,席地鳞次坐。缘山七十余床衰童塌妓无席无之在席者七百余人能歌者百余人同声唱“澄湖万顷”声如潮涌山为雷动。诸酒徒轰饮,酒行如泉。夜深客饥,借戒珠寺斋僧大锅煮饭饭客,长年以大桶担饭不继。命小傒岕竹、楚烟于山亭演剧十余出,妙入情理,拥观者千人,无蚊虻声,四鼓方散。月光泼地如水,人在月中,濯濯如新出浴

——张岱《闰中秋》

1.下面对加点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欧阳子夜读书              B悚然而听之    惊惧的样子

C烟霏云敛    云雾消散          D仿虎丘故事    旧例

2.对下列句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于时为阴           会各友于蕺山亭

初淅沥以萧飒       长年以大桶担饭不继

A.两个“于”字相同,两个“以”字相同    B.两个“于”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C.两个“于”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D.两个“于”字不同,两个“以”字不同

3.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缘山七十余床/衰童塌妓/无席无之/在席者七百余人/能歌者百余人/同声唱“澄湖万顷” /声如潮涌/山为雷动

B缘山七十余床衰童塌妓/无席无之在席者/七百余人/能歌者百余人/同声唱“澄湖万顷” /声如潮涌/山为雷动

C缘山七十余床/衰童塌妓/无席无之/在席者/七百余人能歌者/百余人同声唱“澄湖万顷” /声如潮涌/山为雷动

D缘山七十余床衰童/塌妓无席无之/在席者七百余人/能歌者百余人/同声唱“澄湖万顷”声/如潮涌山/为雷动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2分)

                                                                                      

(2)月光泼地如水,人在月中,濯濯如新出浴。(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