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古诗文默写(6分)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 2.扪参历井仰胁息, 。 3.飞...

古诗文默写(6分)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2.扪参历井仰胁息,                    

3.飞湍瀑流争喧豗,                   

4.                     ,此时无声胜有声。

5.间关莺语花底滑,                    

6.夜深忽梦少年事,                    

7.                     ,不尽长江滚滚来。

8.                     ,潦倒新停浊酒杯。

9.                     ,蓝田日暖玉生烟。

10.此情可待成追忆,                    

1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1.猿猱欲度愁攀援 2.以手抚膺坐长叹 3.砯崖转石万壑雷 4.别有幽愁暗恨生 5.幽咽泉流冰下难 6.梦啼妆泪红阑干 7.无边落木萧萧下 8.艰难苦恨繁霜鬓 9.沧海月明珠有泪 10.只是当时已惘然 1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默写易写错的字比较多,如因音与它字相同或相近而字形又相近写错,“度”“抚膺” “萧萧”“沧”等字如是,而“幽愁”“阑干”“繁”也会因音而写了别字;“砯”“鬓”“惘”等字,会因增减笔画而写了错字。所以,最好还是弄懂这些诗句的意思,写时再小心些。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0分)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 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1.本诗以“忧”贯穿全诗,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3分)

2.作者在首联中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百忧缠心?(4分)

3.颈联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文后各题。(18分)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那么       B.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有以:有什么办法

C.王何必曰利      必:必然       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遗:丢弃

2.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B.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何以利吾国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分)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3分)

(3)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15分)

浮士德小插曲

秦牧

当报上登出歌德故居被毁,那千万人凭吊的小住宅变成一堆瓦砾,而且,屋前象征和平的橡树竟变成绞刑架的消息时,一个曾在德国留学的朋友惘然地告诉我,他和一本德文《浮士德》的美丽悲哀的故事。

他十几年前在德国一个拍卖场上发现一本精装的早期出版的《浮士德》,里面有异常精美的十帧插图,这本书许多名人曾经阅读过,老威廉皇帝读完之后在上面签了一个名字。

显然的,这是一本名贵的,甚至有点古董气的书。公开拍卖开始了,大家都想要这本书,于是我们这位朋友和许多德国人竞争着,起初他出几个马克,以后人家加到几十个马克,最后他出到七十几个马克,势在必得,但那些德国人竞争的热情也未稍减。

忽然,拍卖员把铃一摇,笑着宣称道:“这位东方朋友看样子很喜欢这本书,我们大家不如本着地主之谊,让给他罢!”那些竞争者们听了热烈鼓掌表示同意,于是这位留学生以七十几个马克买了那本宝贵的书。

回国后不久战争爆发,这位朋友在战场上,每次躲空袭,什么东西都不带,口袋里却藏着那本书,但在一次大规模的轰炸下,他受了伤,那本书也被炸得粉碎。……最后的结局使我们想起歌德的故居和那株染了血的老橡树。

这位朋友叙述这段故事,不胜感慨的神情和声调,使我想起他大概将终生不忘歌德的《浮士德》,那本书毁了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书的精神已经感染了人。歌德的故居毁了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新的德国能够更重视歌德的遗泽,一如新俄时代印着更多的普希金、托尔斯泰等人的著作一样,普希金、托尔斯泰等人的白骨销毁了有什么关系呢?

人类文化史上的浩劫,秦始皇焚书,尼罗皇杀教徒,亚历山大城的火,中世纪的精神桎梏,各个王朝的文字狱,法西斯对文化的杀戮……并不曾使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角落的文化精神为之真正中断死亡!这种精神离开简帛、芦叶卷、蜡板、纸张,躲藏在人们的脑中、心中、舌尖上,向同一生活阶层的人辗转传达,机会一来,又体现于简帛、芦叶卷、纸张中,想到这一层,我真要发狂地想到我们现在的一箪之食、一瓢之饮,里面就有古贤哲们当年身体中的一滴泪水、一粒元素细胞,我们现在的一个思想、一阵感情、一种潜意识,都曾经受过无数古人的感染……想起这一层,我们真是喜悦而又颤栗。“求生的人不需要立碑碣”,西方的法西斯毁了歌德的故居,东方的法西斯铲平了鲁迅坟头的碑碣,行为如出一辙;但可断言,坟里的人如果有知,决不为自己悲,坟里的人如果能冷笑,那种冷笑一定充满了坚决与轻蔑。

(选自《秦牧杂文》)

1.第一自然段画线句中的“美丽悲哀”如何理解?(2分)

2.从全文看,作者详细叙述《浮士德》一书拍卖的经过有什么作用?(4分)

3.结合文意,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处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4分)

4.文章题为《浮士德小插曲》,别有深意,请从字面和深层两方面分析这个标题的含义。(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论述文,完成文后各题。(9分)

“诗言志”观念被近代学者视为“千古诗教之源”,又被现代学者视为中国诗论“开山的纲领”。我们不妨以“诗言志”观念的演进作为中国文学观念发生的一个标本,来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的路径。

“诗言志”见于《尚书·尧典》,它只是原始乐教的一个关目,沟通人神的一条途径,达致“神人以和”的一种手段。早期的“诗言志”还不是独立的文学观念,而是宗教观念。但它为后来的诗学独立和诗教发生奠定了文化基础。自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以后,“诗”被纳入礼乐教化的体系之中,与世俗政教和文化制度紧密结合。“采诗”和“献诗”制度使“诗”成为表达氏族情感和沟通政治情绪的工具,完成了从“神明昭告”向“天子听政”的转变。社会礼乐制度规范和仪式运用规则赋予了诗乐以意义和价值。春秋时期,“诗”逐渐摆脱礼乐束缚而获得独立发展,这种发展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通过“赋诗言志”以摆脱乐教的束缚,从而凸显诗的独立“言志”功能;一是通过“礼”“仪”之辨以摆脱典礼仪式的束缚,从而凸显诗的内在意义价值。二者相辅相成形成春秋诗教传统,为诗的观念解放和文学观念的成熟奠定了基础,也使诗进入到表达个体情感和培养独立人格的发展新阶段。 “献诗陈志”的礼乐教化增强了诗的社会性功能,文学观念的伦理道德要求可以从这里获取实践理性经验。“赋诗言志”的春秋诗教赋予了诗的独立性价值,文学观念的私人化倾向可以从这里开放出个体人格和精神情感的奇葩。当诗获得独立价值并与个人精神生活和人格修养联系在一起,独立的文学观念也就同时发生了。

春秋末年,孔子继承西周以来的诗教传统,强调其“兴、观、群、怨”的社会功用,提倡用诗来培君子“威仪”和“气志”,并指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学术路径,将重视集体仪式的传统诗教改变为重视个体人格修养的新诗教,从而促进了中国文学观念的成熟和文学思想体系的建立。孔子的文学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源头,无论道家、墨家,还是后起的法家,都从孔子文学观念中得到启发,并循着各自的学术路径来表达他们各自的文学观念,取长补短,共同促进着文学观念的发展和文学思想体系的建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文学思想一直被奉为正统,引导着并规约着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探讨中国文学观念的发生路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学观念的发生路径和建构过程无疑是最有代表性的。

(节选自《中国文学观念的发生》,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诗言志可作为中国文学观念发生的一个标本的理由的一项是(    

A.“诗言志”被近代学者视为“千古诗教之源”,被现代学者视为中国诗论“开山的纲领”。

B.我们从“诗言志”观念的演进中,认识和理解到了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的路径。

C.道家、墨家和法家都从孔子文学观念中得到启发,孔子文学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源头。

D.“罢黜百家”后,儒家文学思想一直被奉为正统,引导着并规约着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早期的“诗言志”虽不是独立的文学观念,但为后来的诗学独立和诗教发生奠定了文化基础,我们仍可视其为“千古诗教之源”。

B.西周时“诗”被纳入礼乐教化的体系之中,这使“诗”的社会性功能得到增强的同时也受到了礼乐的束缚。

C.通过“赋诗言志”和“礼仪之辨”,“诗”的独立性价值得到凸显,这为文学观念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D.孔子将“诗”与个体人格修养联系在一起,提倡用“诗”来培养君子的“威仪”和“气志”,不再强调“诗”的社会功能。

3.概括“诗言志”观念的演进所经历的三个阶段。(3分)

 

查看答案

仿照划线语句另写两组句子,要求语意连贯,句式整齐。(4分)

如果可以穿越,我想生活在唐朝,生活在唐诗的世界里。在唐朝,我可以接触到畅言“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孟郊,感受他的轻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