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例文 题目:授之以渔摆脱依赖 人活世上,总有自己的追求。总有自己的理想,想做大事业,想登上顶峰。然而,人性的深处,总有那么一丝慵懒。明知守株待不来兔,却总想天上掉馅饼。于是,长辈怜悯后辈奋斗不易者,总是千方百计给自己的后辈开辟前路,寻求捷径,殊不知,捷径尽头,总有一头猛虎,要你付出更大的代价。 捷径易走,人生难求,滚滚红尘之间。许多人摆脱了对上辈的依赖,不懈地摸爬打滚,努力接近人生的巅峰。他们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汗水,却阅尽了世间沧桑,收获了宝贵的经验。他们走过了崎岖艰险的人生之路,却览遍了大好河山,鸟语花香。一路的美好,皆尽收眼底。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在告诫为师者。引导学生前行时,要点到即止,指示一条明路,却要学生独自前行和摸索。最后得到属于自己的成果。为师者如此,为人父母者又何尝不是此道?母鹰总是毫不留情地将小鹰抛出巢外,老虎在年幼时便要惨遭父母遗弃。引到适宜处即放手。这是大爱,是情至深处似无情的大智慧。 倘若为人父母者毫无原则的溺爱,为子女亲手铺平开道。规划人生,子女一直活在父母的庇佑之下。又怎能一展翅膀,搏击社会的风风雨雨,领略世道的苦辣酸甜?倘若为师者一路带领学生前行,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所遇到的每一个困难,学生又怎能独立思考。独立去解决困难,并从中找到自己的创新之路? 更甚者,就如那古代故事所说的饭来张口的儿子,母亲出远门前做一张饼挂在儿子的脖子上,儿子不会做饭,甚至不会用手举起饼来吃,只会啃到嘴边的食物,最后落得了个凄惨死去的下场。活在父母庇佑下的子女,倘若有一天,父母离去,无非就是坐吃山空,败光家业,落了个穷困潦倒干干净净。这并非耸人听闻,而确确实实是许多富二代的最终结局。一直走在老师的老路上的学生,最终不过是师长的一个复制品。没有自己的成就,那就只能活在老师的阴影下碌碌无为了。 捷径易走,而代价如此惨重,不如自己动手,求一场丰衣足食的人生。与其将后辈护在身后,亲历亲为地为他们开辟前路,不如放手,远观他们披荆斩棘,并在山穷水尽时给予明示。与其守着父母的丰厚家产,不如自己另立门户。享受一场属于自己的成功。比尔盖茨早早就散了自己的万贯家财,而儿女们无一垂涎这唾手可得的财富。都已经寻到了自己的路途。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前辈不留财富,因为授之以渔。他们不接受前辈的馈赠。因为这是属于他们的人生 授之以渔,为后辈指示一条明路。放手任其经受风雨的洗礼。摆脱依赖。独自行走。让一路的经验累积成看破红尘的睿智。一路艰辛铸就了风雨不惊的平稳。最后,站在路的尽头,即使没有轰轰烈烈。也能笑对命运。不留遗憾。 【解析】 试题分析: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材料性质:社会生活类(关注社会生活) 材料内容(关键词):喜欢动物,喂食,自然保护区,警示,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 依法惩处。 材料特点:今年的新课标二卷的作文题的材料是历年来新课标卷作文材料内容最短的一年,材料内容 乍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仔细揣摩,却别具韵味。很多考生恐怕会把立意的切入点集中在“给野生动物喂食, 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这一句话上,当然,仅就这一句话也可以作为立意的依附点,但是,从审题立意的 要求来看,还是全面地审视衡量更为稳妥。 审题立意:仔细阅读本作文材料,我们会发现,本材料的重点内容应该在“冒号”之后,而“冒号”应该管 到句号结束,即到“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这句结束;但从内容上看,后文“不听警告执 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也应该是“警示”的内容,我不知道是我看的高考版本有误还是出题者疏忽大意了。 “警示”是从正反两个反面说的:一个方面是“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是给你以知识, 是委婉的劝导,是“晓之以理”,告诉你“不该喂”;一个方面是“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是给你 以警告,是直言的劝诫,是“导之以行”,告诉你“不能喂”。据此作文的立意可以写“警示的方式”、“引导与告 诫”、“‘不该’与‘不能’”。我觉得以上立意应该是全面衡量材料后的结果。但这恐怕是一般考生所分析不到的。 第二,如果我们仅从“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这句和背景话语“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 它们喂食”来看,立意就比较容易了,比如写“爱与害”、“动机与效果”“教育方式”“教育也需要立‘法’”等方面。 警示的方式 “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这是耐心的劝导,告诉你“不该”。“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 将依法惩处”,这是直言的告诫,提示你“不能”。现实生活中的好多事情都是如此,对某种行为的制止,仅有直面的告诫,缺乏人性的善意,使人不通情;仅有婉言的疏导,缺乏制止的力度,使人不达理。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才是“疏导与约束”并行,才能达到警示的目的。 (二)爱与害 因为“喜爱”而给动物“喂食”,因为“喂食”而导致动物丧失“觅食能力”。爱意的背后追加的却是伤害,良好的动机却产生了不好的结果。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教育孩子尤其如此。“受人养而不能自养者,犬豕之类也”。谁仰赖别人的餐桌,常常最后才轮到他吃饭。“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切记,欲使之自立,必使之自骨;爱的背后,常有害的泥潭。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____。(《师说》)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______________,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共6分)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这首诗写的是         (季节)的景致,第二句中的“无人”写出了      的情境。(2分)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采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翻译下列句子。(共8分)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分)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3分)

(3)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8分,其中选择题每题2分)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1.下列加点字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意有所极,梦亦同   趣:有趣

B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施施:缓慢行走的样子

C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攒蹙:聚集收拢

D故为之文以         志: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凡是州山水有异态者       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B则施施                 侣鱼虾友麋鹿

C高下之势,岈然洼然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D相与枕藉舟中             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下列句子中出现的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与其徒上高山      顺流而

B望西山,始指    幽壑之潜蛟

    C而至            圣人之所以为

D入深林,回溪      非能也,而绝江河

4.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用来说明“西山之怪特”的一组是(      )(2分)

①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②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③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④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⑤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先写游览众山,是以众山作铺垫,突出下文写西山的怪特和游玩的独得之乐。

B作者陶醉于西山风景的“怪特”之中,不觉“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作者醉倒山中,无法行走,以致天黑了还没有能够回去。

C作者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是因为西山之游第一次给作者带来心灵的启迪,能让作者感到超脱旷达,忘却了自我,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

D文章中“怪特”的西山与作者高傲的志趣相互映照,象征了柳完元特立不屈的人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4分)

阳光的香味        林清玄

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

那时是春末了,一期稻作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楝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涨破土地。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里非常幸福的感觉。

农夫和我坐在稻埕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作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谷包的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小山脉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似乎几千年来就是这样晒谷子,因为等到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来埋在里面的谷子全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这样晒谷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的哲学了。

农夫用斗笠扇着脸上的汗珠,转过脸来对我说:“你深呼吸看看。”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

他说:“你吸到什么没有?”

“我吸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我说。

他开颜地笑了,说:“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

阳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

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埕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地嗅,那时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的胸腔,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却是没有香味了。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我们坐在稻埕边,漫无边际地谈起阳光的香味来,然后我几乎闻到了幼时刚晒干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晒的棉被、新晒的书画,阳光的香气就那样淡淡地从童年中流泄出来。自从有了烘干机,那种衣香就消失在记忆里,从未想过竟是阳光的关系。

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有阳光的时候,空气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辨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的花,香气不同呢?”

我说:“那夜来香和昙花的香又作何解呢?”

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

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了。”

注:稻埕,这里指晒谷场。

1.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两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2.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

3.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3分)

4.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 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