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每题3分,共9分) 苏明允哀辞并序(节选) 曾巩 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每题3分,共9分)

苏明允哀辞并序(节选)                 曾巩

明允姓苏氏,讳洵,眉州眉山人也。始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宋代制举的一种科目),皆不中。归,焚其所为文,闭户读书,居五六年,所有既富矣,始复为文。盖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能尽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烦能不乱,肆能不流(浮滑)。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其略如是,以余之所言,于余之所不言,可推而知也。明允每于其穷达得丧、忧叹哀乐,念有所,必发之于此。于古今治乱兴坏、是非可否之际,意有所择,亦必发之于此。于应接酬酢、万事之变者,虽错出于外而用心于内者,未尝不在此也。

嘉祐初,始与其二子轼、辙复去蜀,游京师。今参知政事欧阳公修为翰林学士,得其文而异之,以献于上。既而欧阳公为礼部,又得其二子之文,擢之高等。于是,三人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者皆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既而明允召试舍人,不至,特用为试秘书省校书郎。顷之,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编纂太常礼书。而轼、辙又贤良方正(宋代最重要的制科之一,全称“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课”)策入等(进入等级,即被录取)。于是三人者尤见于时,而其名益重于天下。

治平三年春,明允上其礼书,未报。四月戊申以疾卒,享年五十有八。自天子辅臣至闾巷之士,皆闻而哀之。

明允所为文集有二十卷行于世,所集《太常因革礼》一百卷,更定《谥法》三卷,藏于有司,又《易传》未成。读其书者,则其人之所可知也。明允为人聪明,辨智过人,气和而色温,而好为策谋,务一出己见,不肯蹑故迹。颇喜言兵,慨然有志功名者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尽之约                       侈:奢侈,浪费

B.念有所,必发之于此             属:倾注,专注

C.自京师至于海隅障               徼:边界,边境

D.读其书者,则其人之所可知也     存:思念,思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所有既富矣,始复为文         尔其无忘父之志

B慨然有志功名者也             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

C.得其文而异之,献于上         贤良方正策入等

D.又《易传》未成               长句,歌以赠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在进士选拔考试后,又参加茂材异等制科考试却没有考中。回家后,他烧掉原来所作的文章,发愤苦读。

B.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游历京都,得到欧阳修的举荐,没有再经过考试,苏洵就被征召到舍人院试用,可他没有就任。后来又被特别选用为试秘书省校书郎。

C.苏洵因为参加贤良方正制科策问考试时很出色,他的名声在天下越来越响。

D.苏洵做霸州文安县主簿时,编纂大常礼书。礼书编纂完后,尚未来得及报告皇上,便因病去世,享年58岁。

4.翻译下列句子(每句3分,共9分)

1)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1.A 2.D 3.C 4.(1)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着半个墙面,桂树的影子纷杂错落,微风吹拂,桂影移动,舒缓轻盈,十分可爱。(关键词:三五、明月各1分,句意1分)(2)也是想以此来弄清自然和人事之间的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变化,而成为一家之言。(关键词:究、变各1分,句意1分)(3)怎么能让干干净净的身体,去沾染污污浊浊的外物呢?(关键词:安、蒙各1分,句意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其是否与上下文合乎。题中,A项错误在于,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本题中,A项的“乃”,前者作连词,相当于“于是,就”;后者作代词,指代“你,你的”。B项的“于”,前者作介词,相当于“对于”;后者也作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C项的“以”,前者作介词,相当于“拿,把”;后者作介词,表原因,相当用户“因为”。D项的“为”都作动词,都是“写作”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题中吗,C项错误在于,“参加贤良方正制科策问考试”的是苏轼、苏辙。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三五”即农历每月的十五日;“明月”用作动词,即“明月照在”之意。第(2)句中的“究”是“探究、弄明白”之意;“变”即变化。第(3)句中的“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蒙”即“蒙受”。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明允姓苏,名字叫洵,是眉州眉山人。当初考进士,又参加茂才异等的考试,都没考取。回家后,烧掉他所写的文章,关起门来读书,过了五六年,积累的知识已经丰富了,才开始又写作文章。他的文章少的有百来字,多的有上千字。文章分析事理,引用事物作比喻,意义丰厚的能尽量写得简略,含义深远的能让人觉得就在身边,大道理能体现在小事物上,含蓄的能使之变得明白显著,浩繁的道理能讲得有条不紊,通俗的能不至于浮华。他的文章写得雄壮俊伟,好像决堤而下的长江黄河之水;他写的文章放出的灿烂光芒,就像指引我们沿着星辰登天一样。他所写文章的大致情况就是这样,用我所说的话去推测我没有评价的他其余的文章,其水平可想而知。苏明允常常在他得志和不得志、有所得和有所失、忧叹哀乐之时,思想中想到就把它写下来,他的文章往往就从这里产生。他对于古往今来治乱兴废、应该赞扬或批评的事件,他也常常写文章表达自己的看法。他在待人接物、应对变化万端的各种事件时,即使是那些经过自己内心思考却表现在外面的措施,也往往表现在他的文章中。 嘉佑初年,他开始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又一次离开蜀地,到京师游学。现在的参知政事欧阳修先生担任翰林学士,得到苏洵的文章认为很优秀,把文章献给皇上。不久欧阳修担任礼部尚书,又看到苏洵两个儿子的文章,把它们评为高等。从此,父子三人的文章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得到并且读过文章的人都感到很惊奇,有的人感叹比不上,有的人羡慕并且向他们学习。从京城到边疆,学士大夫人人知道他们的姓名,家家收藏有他们的文章。不久,苏明允被官府召去应试舍人,他没有去。官府又特别任命他为试秘书省校书郎。不久,任命他为霸州文安县主簿,编纂太常礼书。苏轼、苏辙又在贤良方正科中进入等级。因此,父子三人更加被当时的人们看重,他们的名声也更加在全国出名。 治平三年春,苏明允将自己所著的礼书献给皇上,皇上没有答复。这年四月戊申因为生病逝世,享年五十八岁。从天子大臣到民间百姓,都听说并且为他感到伤心。 苏明允所写的文集有二十卷在世上刊印发行,他所收集的一百卷《太常因革礼》、更改校订的三卷《谥法》被官府收藏,他还写了《易传》没成书。读他的文章,可以知道他思考的问题。苏明允为人聪明,思辨和智慧超过一半人,气度和平,脸色温和,并且善于谋划策略,务必全部出于自己的见解,不肯走别人走过的路。很喜欢谈论军事,是个激愤地有志于成功立名的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18分)

收藏阳光                             余继聪

①深冬的早晨,太阳慢慢升高,屋顶上敷着的厚厚白霜,渐渐融化,潮湿了黛青的屋瓦和太阳红的瓦松。明媚的阳光,奢华地倾泻进农家小屋里来,绿色的藤萝窗纱,被金子般的阳光浸透,室内弥漫着浓浓的、暖暖的浪漫和温馨味道。女孩静静地坐在窗前的阳光里,一边衲花鞋,一边沐浴着幸福的阳光,一边梳理着心事。甜甜的笑容,很阳光很温暖地从她美丽的嘴角漾开来。

②楼顶上挂着的一串串红辣椒和苞谷穗子,也在滋滋地吮吸和收藏着冬日温暖的阳光。用盐巴腌浸透的腊肉,用夹杆串起的豆腐肠,一挂挂晾晒在屋檐下,收藏着阳光。摘回家的老南瓜,一个个圆溜溜的卧在楼月台上。挖回家的红薯都堆在院子一角,滋滋地吸收收藏着阳光。水牛和山羊都散窝在山坡上,收藏和反刍着阳光。大片的庄稼地也在滋滋的吮吸和收藏着阳光,有的庄稼地已经被犁铧翻出了泥土,也在收藏着阳光。整个乡村世界,都在滋滋的吮吸和收藏着阳光。

③收藏了一秋和将近一冬的阳光,漫山遍野的山茶花,路边篱笆下的海棠和梅花,都早熟了,全身暖洋洋的,等不及春天来到,就已经绽开了她们很阳光很美丽的笑脸。

④终于闲适了的母亲,在篱笆墙上闲适地晾晒着要腌制腌菜咸菜的蔬菜,或者在院子里的果树间搭上竹竿,晾晒蔬菜,或者晾晒拆洗过的被窝和冬衣。那么细心,那么惬意幸福。吸足了阳光,收藏了充足阳光的蔬菜,将会被切细拌上作料,然后盛装进陶罐里,再次放进阳光里晾晒,继续收藏阳光,酝酿成阳光味道充足的咸菜腌菜。全家人,整整一年,就可以慢慢品味和回味阳光的味道。

⑤一边翻晒着被窝和衣服。母亲一边解开她的头巾,解开她的发髻,用竹蔑篦子细细梳理她黏结的、夹杂着细碎草茎枯叶的头发.也让满头花发像庄稼一样尽情吸收和收藏冬日暖暖的阳光,也梳理她逐渐板结的记忆和往事。

⑥穿得鼓鼓囊囊的小脚老祖母们,也禁不住这暖暖冬阳的诱惑,蹒蹒跚跚地踱出门来,三三两两聚坐在大门外的坡坎上,一边说着、梳理着陈年往事,一边解开长长的包头布,让满头白发也吸收和收藏着金贵的温暖阳光。经历无数寒暑风霜,她们曾经飘逸乌黑的秀发,早已长成了这稀稀拉拉的白发,如同秋收后,晚秋时节庄稼地里残存的零星庄稼秆和枝叶,苍白,干枯,稀疏。老祖母们一边回忆着自己也曾经满头秀发长势旺盛,也曾经青枝绿叶、枝繁叶茂过的青春岁月,一边细细梳理和数着自己曾经收藏过的阳光,一边继续收藏着阳光。她们也曾经很阳光、很美丽过,也曾经青枝绿叶、枝繁叶茂过,也曾经花过果过。也曾经深深悲过真真喜过呢。

⑦祖父们,三三两两地聚在村路边,或者谁家的院子里,一边滋滋地吃着一锅锅草烟,一边让自己花白的胡须、眉毛和头发,吸收和收藏着阳光。除了满头稀疏白发,胡子眉毛好像也是另一种庄稼呢。一生都忙碌着侍弄打理地里的庄稼,无暇顾及自身和身边,如今老了,才有闲心侍弄打理这些离自己最近的庄稼呢。这些庄稼越来越稀疏了。长势也越来越差,但是他们这些老伙计却很满意。一辈子,让多少庄稼吸足了水分。收藏了丰硕的阳光,也让多少的儿孙饱吸了阳光水分,长得茁茁壮壮枝繁叶茂啊!

⑧唉!一茬茬的乡村人,都是另一种庄稼呢,他们自己常常忘记了,甚至不知道呢。我们还是别打扰他们,让他们饱饱吸收和收藏点阳光吧!

⑨像收藏粮食一样。把阳光收藏满心屋,心里会多踏实啊!爱如阳光。也像收藏粮食和收藏阳光那样,把爱收藏在心里,阴郁的时候拿出来温暖自己,人生路上就该洒满了阳光吧! 

(选自2008年2月《中国散文选刊》网刊第13期)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收藏阳光?(3分)

2.第⑥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3.第⑧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4.文章最后说“爱如阳光。也像收藏粮食和收藏阳光那样.把爱收藏在心里,阴郁的时候拿出来温暖自己,人生路上就该洒满了阳光吧!”结合全文,探究这段话的深刻内涵。(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每题3分,共9分)

中国科学家破解生物灭绝之谜

自58亿年前出现动物以来,地球上曾发生过6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其中25亿年前的生物灭绝事件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中科院南京地质生物所金玉祐在7月21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撰文指出,这次生物大灭绝不是以往所认识的分期灭绝,而是一次爆发性事件,与恐龙大灭绝有很多相似之处。

我们居住的星球大约形成于46亿年前,在最初的十几亿年里,地球是一个完全没有生命的世界。大约在35~40亿年间,地球上终于出现了最简单的生命——原始的单细胞生命。从原始的单细胞进化为功能完备的细胞,又花去了十几亿年的漫长时间。

大约在距今58亿年左右,复杂的生命以惊人的速度开始产生,这就是生物学界著名的“寒武纪大爆发”。但地球上的生命演化并非一帆风顺,其中穿插了6次生物大灭绝事件。

在25亿年前的这次灾变中,全球近一半的浅海生物被摧残,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灭绝比例高达2/3,昆虫则遭遇到第一次,也是演化史上惟一的一次大灭绝。这次大灭绝使得占领海洋近3亿年的主要生物从此衰败并消失,让位于发展至现代的新生物种类,生态系统也获得了一次最彻底的更新。

研究人员发现,西伯利亚火山大喷发很可能是这次灾难的凶手。

1.文中画线句子中“影响”一词指的是(    )。

A.地球上出现动物以来,曾发生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

B.在6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中,以25亿年前的事件规模最大。

C25亿年前的生物灭绝,是一次爆发性事件,这次事件与恐龙的灭绝颇有相似点。

D.在这次灾变中,全球近一半的浅海生物被摧毁,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灭绝比例高达2/3

2.下面叙述与生物演化无关的一项是(   

A.我们居住的星球大约形成于46亿年前。

B.大约在35~40亿年间,地球上出现了最简单的生命——原始的单细胞。

C.经过十几亿年的演变,从原始的单细胞进化成了功能完备的细胞。

D.距今58亿年左右,复杂的生命以惊人的速度开始产生。

3.对“寒武纪大爆发”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寒武纪大爆发”,指的是25亿年前的那次生物大灭绝。

B.“寒武纪大爆发”指的是地球上曾发生过的6次大规模生物事件。

C.“寒武纪大爆发”指的是35~40亿年间地球上出现了原始的单细胞生命。

D.“寒武纪大爆发”指的是距今58亿年左右,复杂的生命以惊人的速度开始产生。

 

查看答案

按要求仿句(4分,句子1分,理由3分)

金华一中运来了一批文化石,放置在路口、墙角、树下等地方,准备在这些石头上刻一些富有教育性的句子,用来劝学和励志,请金中学子根据示例按要求撰写一条,可以选择四字句,也可以选择八字句、十字句。并说明理由。

示例:八字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理由:提醒师生要有一种宽容而博大的心,能够容纳不同观点和见解。

句子:                                                                        

理由: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的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古诗说:“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②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也是月出 ③光景却是何等妩媚、遥远、璀璨 ④光景何等臃肿、崎岖、僵冷 ⑤看古诗便可知道 ⑥四围的大海与四围的群山 ⑦两者相较是如何滋味

A.⑤⑥⑦①④③②          B.⑥⑦⑤①④②③

C.①②⑦⑤③⑥④           D.①③②④⑥⑦⑤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况仆不得已乎?

A.吾妻死年所手植也               B 蚓无爪牙

C.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D进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