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陛下奕叶重光,帝有中土;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繇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既还宫,召澄入见,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

六月,丙戌,命作河桥,欲以济师。秘书监卢渊上表,以为:“前代承平之主,未尝亲御六军,决胜行陈之间;岂非胜之不足为武,不胜有亏威望乎!昔魏武以弊卒一万破袁绍,谢玄以步兵三千摧苻秦,胜负之变,决于须臾,不在众寡也。”诏报曰:“承平之主,所以不亲戎事,或以同轨无敌,或以懦劣偷安。今谓之同轨则未然,比之懦劣则可耻,必若王者不当亲戎,则先王制革辂,何所施也?魏武之胜,盖由仗顺;苻氏之败,亦由失政;岂寡必能胜众,弱必能制强邪!”丁未,魏主讲武,命尚书李冲武选。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帝久之乃              【解析】
消除,平息   
B 谓之曰                逆:违背

C 人                  屏:使……退下    D 命尚书李冲武选        典:主管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直接表明魏主迁都洛阳决心的一组是(3分)

①乃议大举伐齐,欲以众         ②群臣莫敢言

③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     ④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⑤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         ⑥任城,吾之子房也

A ①②③    B ③④⑥    C ②⑤⑥  D ①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魏主与群臣对卦象是否吉利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实质是因为对大举伐齐存在分歧。

B 魏主私下里向任城王征求意见,态度谦逊。魏主称任城王为子房的意思是夸赞聪明能干,超出众人。

C 本文通过语言、神态描写,塑造了一位锐意改革、深远虑的君王形象。在同群臣的争辩中,也体现了魏主富有心计、善用谋略的特点。

D 魏主在谈论亲自参与军事的理由时,先分析承平之主不参与军事的原因,再联系现实,谈及应该参与军事的理由,最后对比感叹,强调寡不一定胜多的道理。语句工整,富有说服力。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3分)

(2)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3分)

(3)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3分)

 

1.B 2.D 3.B 4. (1)他担心文武百官不听从,于是提议大规模进攻南齐,打算以这种名义胁迫大家。 (2)朝堂上我发怒,是担心大家争着发言,阻挠我的大计,所以我用严厉的声色吓唬那些文武官员罢了。 (3)陛下想迁都(迁宅)中原,来经营治理天下,这是周、汉两朝能够兴盛的原因。 【解析】 1.1】 试题分析:逆:迎接。逆,迎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东汉·许慎《说文》)。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 试题分析:做这类的题,先要看是不是本人所做的事,然后再看这个事是不是能反映“信息点”。还要注意审清题目,看清是“直接表明(间接表明的不能选)”还是“表明(间接表明的也能选)”。②表现的是群臣不敢反对,侧面写魏主的气势逼人,④表现的是魏主为自己开脱,跟任城王拓跋澄和解,⑥表现的是魏主对任城王拓跋澄的赞扬。①③⑤均能直接表明魏主迁都洛阳决心。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3】 试题分析:“魏主称任城王为子房的意思是夸赞他聪明能干,超出众人”错,夸任城王拓跋澄为子房,是夸奖他识大体,顾大局,能够很好地辅佐君王。此类题目命题方向主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设题“雷区”有:曲解文意(错解关键词)、无中生有(文中无此信息)、张冠李戴(写错做事者)、移花接木(不同时、地等做的事搅乱混编)、以偏概全(一点缺点,全盘否定)、言过其实(过高褒扬或贬低)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4】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等)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借代的词语外),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语句通畅。关键字:“沮”译为“阻挠”;“怖”,使动用法,“使……恐怖”,意译为“吓唬”;“文武”译为“文武官员”。“宅”,意动,“以……为宅”,意译为“迁都”;“以”,目的连词,译为“来”;“遗”译为“赠送”。句式:“欲以胁众”,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宾语,应为“欲以(之)胁众”。“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判断句,译为“这是周、汉两朝能够兴盛的原因”。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魏孝文帝因为平城气候寒冷,夏季六月时还在下雨雪,而且经常狂风大作,风沙漫天,(所以)准备把京都迁到洛阳。(但他)又担心文武官员们不同意,于是提议大规模进攻南齐,打算以这种名义胁迫大家。让太常卿王谌为此事占卜,得到“革卦”,孝文帝说:“‘商汤王和周武王进行变革,是顺应上天之命,顺从百姓之心的。’没有比这更吉祥的了。”文武官员没有人敢说什么。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说:“陛下继承几代累积下来的大业,并使之发扬光大,拥有了中原的土地,而如今却要讨伐还没有臣服的对象,在这时得到了商汤王和周武王变革的象辞,恐怕这并不全是吉利的。”孝文帝立刻严厉地说:“卜辞说:‘大人物实施如猛虎一样的变革’,你为什么要说这不吉利呢?”拓跋澄说:“陛下即位已经很久了,怎么到今天又实施如同老虎一样的变革?”孝文帝立刻发怒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任城王打算要阻止大家吗?”拓跋澄说:“国家虽然是陛下所有,而我是国家的臣子,怎么可以明知危险而不说出来呢?”孝文帝过了很长时间才缓和了气色,说:“每个人都该说出自己的看法,这又有什么关系!” (孝文帝)回到皇宫,立刻召见拓跋澄,劈头就说:“刚才关于‘革卦’的事,现在要进一步和你讨论一下。在朝堂上,我之所以大发脾气,是因为害怕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破坏了我的大计,所以我就声色俱厉,以此吓唬那些文武官员罢了。(我想,)你会了解朕的用心。”于是命令左右侍从退下,对拓跋澄说:“今天我所要做的这件事,确实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国家是在北方疆土上建立起来的,(后来)又迁都到平城。但是,平城只是用武力开疆拓土的地方,而不宜进行治理教化。现在,我打算进行改变风俗习惯的重大变革,这条路走起来确实困难,我只是想利用大军南下征伐的声势,将京都迁到中原,你认为怎么样?”拓跋澄说:“陛下您打算把京都迁到中原,用以扩大疆土,征服四海,这一想法也正是以前周王朝和汉王朝兴盛不衰的原因。”孝文帝说:“北方人习惯留恋于旧有的生活方式,那时他们一定会惊恐骚动起来,怎么办?”拓跋澄回答说:“不平凡的事,原来就不是平凡的人所能做得了的。陛下的决断,是出自您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孝文帝(高兴地)说:“任城王真是我的张子房呀!” 六月,丙戌,(北魏孝文帝)下令在黄河上修筑大桥,准备让南下大军由桥上渡过黄河。秘书监卢渊上书,认为:“以前太平时代的君主,从来没有过亲自统率大规模军队作战,在双方交战阵地上决一胜负的,还不是因为胜利了并不足以显示勇敢,而失败了则会使自己的威望受到损失吗?以前,曹操统率一万名疲惫不堪的士卒打败了袁绍,谢玄率领三千名步兵,摧毁了苻坚的大军,胜利与失败的变化,决定于转眼的工夫,而不在于人数的多少。”孝文帝下诏回答说:“太平时代的君主,之所以不亲自统率军队作战,有的是因为天下已经统一,不再存在敌人;有的是因为懦弱卑怯,苟且偷安。现在说是天下已经统一、太平,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与懦弱卑劣的人相比,又是十分可耻的。如果太平时期的君主一定不应该亲自统率军队作战,那么,古代的君王特别制造的战斗时使用的革车,又有什么用呢?曹操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是因为他依仗名正言顺。苻坚之所以失败了,其根源也是由于他失德无道。怎么能是人少就一定能战胜人多,力量弱的就一定能战胜力量强的呢?”丁未,孝文帝讲论武事,命令尚书李冲负责选拔将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中西戏剧悲喜差异及其成因

饶芃子

中西戏剧结构最明显的差异体现在悲剧的创作上。西方的悲、喜剧是泾渭分明的,悲则一悲到底,喜则皆大欢喜;而中国戏曲则难分难解,忽悲忽喜,喜乐相间,纵使是大悲的戏,最后也总得带点团圆的色彩才收场,显得迂回曲折。一部堪称杰作的《牡丹亭》,评论家在它“悲剧乎喜剧乎”的问题面前莫衷一是,无可奈何,致使它既不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所收,亦不为《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所容,因为全剧表现了一种深刻的悲剧精神,但又自始至终洋溢着喜剧的气氛。这不仅体现在结局上,且体现于全剧,体现在悲剧主人公身上。这不得不令以西方戏剧理论作为衡量中国戏剧标准的评论家头痛。

不把悲、喜绝对化,这是中国人辩证思维方式在文艺创作上的表现。我国古代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相当丰富。商周时《易经》就提出了阴阳交感产生万物的思想。以后,在哲学上、美学上、文学上,这种相对的概念成对成对地层出不穷:刚柔、虚实、动静、通变、偏正、收放、抑扬、疾徐、哀乐、心物、形神、文质……《老子·二章》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在中国人的思维意识中,这些相对立的范畴是相济相和的。所以古代艺术极强调形式结构的奇正相间、收放相间、虚实相间、起伏相间、疏密相间、曲直相间、动静相间……以达到一种“中和”之美。戏剧悲喜相间结构正是这一参差变化的结构规律的具体体现。

从艺术传统看,中国古典戏曲比西方戏剧更具娱乐性和消遣性,它源于民间,必然要满足平民百姓消闲娱乐的需要。来看戏的人不是来听取一番关于人生、人性的剖析和哲理,更多是来“图个乐子”,且大多数戏剧是在逢年过节、喜庆吉日、迎神赛会时演出的,如若一悲到底,人们难以接受,所以总得来点科诨杂耍,甚至在迭宕曲折的悲、欢、离之后,如不能真“合”,也常常以幻想的形象来个“合”的结局,以求获得情感心理平衡。

西方的悲剧极少亮色的结尾(当然有例外,如《熙德》),就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也都是在血淋淋的惨状中拉上幕布的。而中国则不然(当然也非全部,但却是主导的),赵氏孤儿大仇得报;赵玉娘夫妻团圆,一门旌奖;白蛇、许仙最终皆得正果;窦娥沉冤昭雪,冤魂得到慰藉;娇娘、申纯亦化作鸳鸯长相厮守等等。反正大悲带小喜,小喜带大悲,悲中夹喜,喜中寓悲,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审美心理定势。

中国文学与政治道德伦理的关系极其密切,一切以是否“有补于世”为准绳。在真、善、美中,西方强调的是真与美的结合,而中国强调的是“美善相乐”,即把道德境界与审美境界合一,达到“原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社会政治效果,追求尽善尽美。西方则强调文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摹仿、再现和反映,注重艺术的认识作用,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生进行探索。所以,在西方,“戏剧艺术就在于把现实搬上舞台”,而“戏剧作品是一种模拟,说得确切些,它是人类行为的肖像;肖像越与原形相像,它便越完美,这是不容置疑的”。而我们却把戏曲当做“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弭灾之药”。在戏剧的审美过程中,中国人是爱憎强烈、倾向鲜明的,他们不仅要欣赏一个故事,还要知道作者的评价和感受,而不像西方那样,作者愈隐藏愈好。所以,中国戏曲并不注重刻画复杂的性格,更不会无所褒贬,戏剧冲突也多是美与恶、忠与奸、正与邪的正反两面的斗争,安排一个惩恶扬善的结局,意在说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明有王法,暗有鬼神”,“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告诫人们要在现世做个好人。

1.下面对中国戏剧特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中国戏曲结构迂回曲折,纵使是大悲的戏,最后也总得带点团圆的色彩才收场。

B 中国古典戏曲更多是“图个乐子”,所以没有关于人生、人性的剖析和哲理。

C 中国的古典戏曲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有一种“中和之美。

D 中国的戏曲安排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意在说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告诫人们要在现世做个好人。

2.对中国戏剧特点形成的原因,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中国戏剧悲喜相间结构是中国人辩证思维方式在文艺创作上的具体体现。

B 因为中国古典戏曲大多数是在逢年过节、喜庆吉日、迎神赛会时演出的,所以如若一悲到底,人们难以接受。

C 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定势是中国戏曲悲中夹喜、喜中寓悲,最后以大团圆收场的主要原因。

D 中国文学与政治道德伦理的关系极其密切,所以,中国的戏曲要达到“原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社会政治效果。

3.下面对中西方戏剧差异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西方的悲、喜剧是泾渭分明的,悲则一悲到底,喜则皆大欢喜;而中国戏曲则难分难解,忽悲忽喜,喜乐相间。

B 中国古典戏曲源于民间,要满足平民百姓消闲娱乐的需要,因此,有娱乐性和消遣性的特点,西方戏剧则不然。

C 西方的悲剧极少亮色的结尾,中国悲剧则是大悲带小喜,小喜带大悲,悲中夹喜,喜中寓悲。

D 西方戏剧强调的是真与美的结合,强调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摹仿、再现和反映。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作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歌”、“行”、“引”、“吟”均为古代乐府诗歌体裁,其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及杂言,如《长恨歌》《兵车行》《李凭箜篌引》《游子吟》。

B 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的两大流派;前者作品气势豪迈奔放,意境雄浑开阔,以苏轼、辛弃疾、姜夔为代表。后者作品委婉缠绵,刻工精细,以柳永、李清照、周邦彦为代表。

C 汉乐府,主要作品为《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前四者见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后者见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其中《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D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两大力量、促进共同发展的两大市场、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中国和欧洲的每一次对望、对话,不仅牵引着世界的神经,也相互影响。

B “低碳”——这个原本有些陌生与拗口的词开始走进公众生活,“我为全球减斤碳”的号召得到大众的积极响应,“低碳生活”有望成为新的时尚,流行全球。

C 余额宝是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去年6月发行的一款互联网货币基金,到今年2月底,其投资者总人数已经突破8100万人次。

D 2014年,全球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多座城市参与世界“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取得了快速发展,中国共有127个城市加入该活动。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屈原是“骚体诗”的创造者,又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始作俑者,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B 《诗经》中的《卫风·氓》一诗,给我们展示的是“痴心女子负心汉”的婚姻悲剧,信誓旦旦只不过是一时的甜言蜜语。

C 曹植的《七步诗》,展示的不止是才情,还有那煮豆烧萁的悲哀。

D 陶潜归隐田园之后,过着焚琴煮鹤的生活,远离尘嚣,何等快意,何等潇洒。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恻隐之心   汪洋恣肄    沿木求鱼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B 诲人不倦    越俎代疱    贻笑大方    黄钟毁弃瓦斧雷鸣

C 弃甲曳兵    时过境迁    河辙之鲋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D 前合后偃    纵横捭阖    不容置喙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