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充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共8句,任选5句,共5分) (1) ,洞庭波兮木...

补充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共8句,任选5句,共5分

(1)                          ,洞庭波兮木叶下。

(2)心非木石岂无                         

(3)出师未捷身先死,                         

(4)                          ,千载谁堪伯仲间。

(5)                          ,惟有幽人自来去。

(6)谢公宿处今尚在,                         

(7)                          ,乾坤日夜浮。

(8)杜郎俊赏,                         

 

(1)袅袅兮秋风 (2)吞声踯躅不敢言 (3)长使英雄泪满襟 (4)出师一表真名世 (5)岩扉松径长寂寥 (6)渌水荡漾清猿啼 (7)吴楚东南坼 (8)算而今重到须惊 【解析】 试题分析: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要放在平时点滴解决。注意易错字的写法,如:“踯躅”“长使”“寂寥”“渌水”“坼”等。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题目。(8分)

龙潭夜坐

明•王守仁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1.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2.本诗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指出两种并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查看答案

用“/”线给下面文言文划线部分断句。(3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 而 为 知 者 殆 而 已 矣 为 善 无 近 名 为 恶 无 近 刑 缘 督 以 为 经 可 以 保 身 可 以 全 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陛下奕叶重光,帝有中土;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繇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既还宫,召澄入见,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

六月,丙戌,命作河桥,欲以济师。秘书监卢渊上表,以为:“前代承平之主,未尝亲御六军,决胜行陈之间;岂非胜之不足为武,不胜有亏威望乎!昔魏武以弊卒一万破袁绍,谢玄以步兵三千摧苻秦,胜负之变,决于须臾,不在众寡也。”诏报曰:“承平之主,所以不亲戎事,或以同轨无敌,或以懦劣偷安。今谓之同轨则未然,比之懦劣则可耻,必若王者不当亲戎,则先王制革辂,何所施也?魏武之胜,盖由仗顺;苻氏之败,亦由失政;岂寡必能胜众,弱必能制强邪!”丁未,魏主讲武,命尚书李冲武选。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帝久之乃              【解析】
消除,平息   
B 谓之曰                逆:违背

C 人                  屏:使……退下    D 命尚书李冲武选        典:主管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直接表明魏主迁都洛阳决心的一组是(3分)

①乃议大举伐齐,欲以众         ②群臣莫敢言

③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     ④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⑤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         ⑥任城,吾之子房也

A ①②③    B ③④⑥    C ②⑤⑥  D ①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魏主与群臣对卦象是否吉利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实质是因为对大举伐齐存在分歧。

B 魏主私下里向任城王征求意见,态度谦逊。魏主称任城王为子房的意思是夸赞聪明能干,超出众人。

C 本文通过语言、神态描写,塑造了一位锐意改革、深远虑的君王形象。在同群臣的争辩中,也体现了魏主富有心计、善用谋略的特点。

D 魏主在谈论亲自参与军事的理由时,先分析承平之主不参与军事的原因,再联系现实,谈及应该参与军事的理由,最后对比感叹,强调寡不一定胜多的道理。语句工整,富有说服力。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3分)

(2)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3分)

(3)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中西戏剧悲喜差异及其成因

饶芃子

中西戏剧结构最明显的差异体现在悲剧的创作上。西方的悲、喜剧是泾渭分明的,悲则一悲到底,喜则皆大欢喜;而中国戏曲则难分难解,忽悲忽喜,喜乐相间,纵使是大悲的戏,最后也总得带点团圆的色彩才收场,显得迂回曲折。一部堪称杰作的《牡丹亭》,评论家在它“悲剧乎喜剧乎”的问题面前莫衷一是,无可奈何,致使它既不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所收,亦不为《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所容,因为全剧表现了一种深刻的悲剧精神,但又自始至终洋溢着喜剧的气氛。这不仅体现在结局上,且体现于全剧,体现在悲剧主人公身上。这不得不令以西方戏剧理论作为衡量中国戏剧标准的评论家头痛。

不把悲、喜绝对化,这是中国人辩证思维方式在文艺创作上的表现。我国古代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相当丰富。商周时《易经》就提出了阴阳交感产生万物的思想。以后,在哲学上、美学上、文学上,这种相对的概念成对成对地层出不穷:刚柔、虚实、动静、通变、偏正、收放、抑扬、疾徐、哀乐、心物、形神、文质……《老子·二章》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在中国人的思维意识中,这些相对立的范畴是相济相和的。所以古代艺术极强调形式结构的奇正相间、收放相间、虚实相间、起伏相间、疏密相间、曲直相间、动静相间……以达到一种“中和”之美。戏剧悲喜相间结构正是这一参差变化的结构规律的具体体现。

从艺术传统看,中国古典戏曲比西方戏剧更具娱乐性和消遣性,它源于民间,必然要满足平民百姓消闲娱乐的需要。来看戏的人不是来听取一番关于人生、人性的剖析和哲理,更多是来“图个乐子”,且大多数戏剧是在逢年过节、喜庆吉日、迎神赛会时演出的,如若一悲到底,人们难以接受,所以总得来点科诨杂耍,甚至在迭宕曲折的悲、欢、离之后,如不能真“合”,也常常以幻想的形象来个“合”的结局,以求获得情感心理平衡。

西方的悲剧极少亮色的结尾(当然有例外,如《熙德》),就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也都是在血淋淋的惨状中拉上幕布的。而中国则不然(当然也非全部,但却是主导的),赵氏孤儿大仇得报;赵玉娘夫妻团圆,一门旌奖;白蛇、许仙最终皆得正果;窦娥沉冤昭雪,冤魂得到慰藉;娇娘、申纯亦化作鸳鸯长相厮守等等。反正大悲带小喜,小喜带大悲,悲中夹喜,喜中寓悲,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审美心理定势。

中国文学与政治道德伦理的关系极其密切,一切以是否“有补于世”为准绳。在真、善、美中,西方强调的是真与美的结合,而中国强调的是“美善相乐”,即把道德境界与审美境界合一,达到“原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社会政治效果,追求尽善尽美。西方则强调文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摹仿、再现和反映,注重艺术的认识作用,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生进行探索。所以,在西方,“戏剧艺术就在于把现实搬上舞台”,而“戏剧作品是一种模拟,说得确切些,它是人类行为的肖像;肖像越与原形相像,它便越完美,这是不容置疑的”。而我们却把戏曲当做“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弭灾之药”。在戏剧的审美过程中,中国人是爱憎强烈、倾向鲜明的,他们不仅要欣赏一个故事,还要知道作者的评价和感受,而不像西方那样,作者愈隐藏愈好。所以,中国戏曲并不注重刻画复杂的性格,更不会无所褒贬,戏剧冲突也多是美与恶、忠与奸、正与邪的正反两面的斗争,安排一个惩恶扬善的结局,意在说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明有王法,暗有鬼神”,“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告诫人们要在现世做个好人。

1.下面对中国戏剧特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中国戏曲结构迂回曲折,纵使是大悲的戏,最后也总得带点团圆的色彩才收场。

B 中国古典戏曲更多是“图个乐子”,所以没有关于人生、人性的剖析和哲理。

C 中国的古典戏曲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有一种“中和之美。

D 中国的戏曲安排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意在说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告诫人们要在现世做个好人。

2.对中国戏剧特点形成的原因,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中国戏剧悲喜相间结构是中国人辩证思维方式在文艺创作上的具体体现。

B 因为中国古典戏曲大多数是在逢年过节、喜庆吉日、迎神赛会时演出的,所以如若一悲到底,人们难以接受。

C 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定势是中国戏曲悲中夹喜、喜中寓悲,最后以大团圆收场的主要原因。

D 中国文学与政治道德伦理的关系极其密切,所以,中国的戏曲要达到“原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社会政治效果。

3.下面对中西方戏剧差异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西方的悲、喜剧是泾渭分明的,悲则一悲到底,喜则皆大欢喜;而中国戏曲则难分难解,忽悲忽喜,喜乐相间。

B 中国古典戏曲源于民间,要满足平民百姓消闲娱乐的需要,因此,有娱乐性和消遣性的特点,西方戏剧则不然。

C 西方的悲剧极少亮色的结尾,中国悲剧则是大悲带小喜,小喜带大悲,悲中夹喜,喜中寓悲。

D 西方戏剧强调的是真与美的结合,强调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摹仿、再现和反映。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作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歌”、“行”、“引”、“吟”均为古代乐府诗歌体裁,其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及杂言,如《长恨歌》《兵车行》《李凭箜篌引》《游子吟》。

B 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的两大流派;前者作品气势豪迈奔放,意境雄浑开阔,以苏轼、辛弃疾、姜夔为代表。后者作品委婉缠绵,刻工精细,以柳永、李清照、周邦彦为代表。

C 汉乐府,主要作品为《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前四者见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后者见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其中《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D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