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请选择恰当的角度.对下面这则消息的内容进行点评,不超过30字。(4分) 2014...

请选择恰当的角度对下面这则消息的内容进行点评,不超过30字。(4分)

2014年9月18日,上午9点18分,东北三省所有地级城市上空同时响起长达3分钟的防空警报,共同回望83年前“九•一八”事变发生时的难忘一幕。在沈阳“九•一八”纪念馆残立碑前,来自东北三省的政府工作人员、解放军、学生等社会各界代表1000余人参加了“勿忘‘九•一八’”主题撞钟鸣警仪式。钟声回荡,警示后人时刻铭记历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北三省举行纪念“九•一八”事变的事件告诉我们:不要忘记耻辱的历史 【解析】 试题分析:试题属于热点评价题。考生作答时可从分析事件的原因、事件本身反映问题、事件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等角度去思考。即对一个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意义进行评价。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仿照下面的示例, 以“时间”为开头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例句相同。(4分)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

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窗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伍

林海音

⑴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⑵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⑶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呢?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⑷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⑸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⑹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⑺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地,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

⑻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⑼“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⑽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戴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⑾我的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⑿“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⒀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⒁“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⒂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的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⒃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⒄“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⒅“谁?”

⒆“骆驼呀!”

⒇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21)“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22)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3)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24)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贝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1.作者多处描述骆驼队,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第段由一句话构成,简洁而有画面感,将骆驼队这一描述对象凸现出来。

B.第段先写骆驼群的沉默,再写拉骆驼的人头上冒的热气,有比较的意味。

C.第段中画线的“但是”一词有强调的作用,语意上与上文没有形成转折。

D.第段“屈”、“撅”、“跪”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让人们感觉到骆驼的温顺。

E.第段描写了冬天快过完时的骆驼队,暗示“我”对骆驼的感情发生改变。

2.段画线句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                                                                              

 

3.最后三段和前文叙述角不同,表达的情感也有差异。请根据前后两部分内容,对此加以分析。(4分)

答:                                                                         

 

4.“冬阳”在行文中着墨不多,却是标题的一部分。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8分)

答: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篇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携来百侣曾游,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沁园春•长沙》)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沁园春•长沙》)

(3)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_____     (《雨巷》)

(4)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再别康桥》)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退秦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8分)

秋浦途中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注】 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4分)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夜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向下送。

B.又欲肆其西           封:封地。

C.秦伯                 说:说话,谈话。

D.夫晋,何之有         厌:讨厌,厌烦。

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烦执事

既东                             又欲肆其西

A 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不同

B 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也相同

C 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相同

D 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也不同

3.下列对文段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缒”字体现出这次行动是秘密进行的。大军压境,烛之武敢只身前往虎狼之军,足见其勇纾解国难的勇气。

B.烛之武从秦国的利益出发,先分析“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指出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秦国的土地,秦强就意味着晋弱,晋国国君是不会轻易让秦国就这样得到好处的。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

C.烛之武重提“朝济而夕设版焉”这段历史,是为了让秦伯警惕晋的狡猾:灭郑以后秦国仍然会一无所获。

D.从一“说”一“盟”一“还”,可知烛之武的一席话扭转了战局,秦伯不但撤军,还与郑结盟。烛之武的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4分)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5分)

 

 

5.请用(/)给下面的文言短文的划线处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唯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