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多美的夜色啊 迟子建 虽然哈尔滨的夏天足够凉爽,...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多美的夜色啊

迟子建

虽然哈尔滨的夏天足够凉爽,但我还是喜欢在每年的七、八月份放下笔来“歇伏”。这时最惬意的事情,就是读书。我会把插在书架中的那些花花绿绿的书打量个周详,如同皇帝选妃一样,抽出想读的,放在沙发旁和枕边。被选中的既有那些散发着微微霉味的、可以一读再读的老书,也有外表光鲜漂亮、漫溢着油墨芬芳的新书。比之新书,我更爱那些老书。经过了漫长岁月淘洗后仍然能流传下来的文字,总会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

在浏览了两本空洞乏味、装神弄鬼的最新畅销书后,我已打算重温《聊斋志异》的诡谲、奇异之美了。那里的神仙鬼怪在我眼中是有血有肉的。在电闪雷鸣的夏日,读这样的书无疑就是聆听天籁之音。

由于搬家后没有给书做细致的分类,所以很多书都是乱插的。我在取《聊斋志异》的时候,发现了相挨着它的《欧洲美术中的神话和传说》,这是著者王观泉先生三年前所赠的,我记得爱人在那年春天离开我的最后一个夜晚,读的就是这本书。

书页上一定留有我用肉眼看不见的爱人的指纹,所以打开它的时候,那一幅幅绚丽的画面,在我眼里就是天堂的圣景图。

最先打动我的,是一组《丽达与天鹅》图画。丽达与天鹅的故事,是最传奇的爱情故事。天神宙斯有一天在神山上,看到身下的斯巴达草原上,有一个美丽的姑娘,她就是丽达。宙斯爱上了丽达,为了摆脱天后赫拉的控制,他变成一只天鹅,飞向人间,与丽达相爱,并生下了希腊的绝世美女海伦。海伦与特洛伊战争的故事,比丽达与天鹅的故事还要著名。

在对《丽达与天鹅》这个神话的演绎上,我最喜欢达利的那幅。柯勒乔的过于甜美,达•芬奇的太圆熟了,而达利表现的天鹅充满了激情和力量,它那富有质感的展开的双翼,是那么的刚健和柔美,充分体现了宙斯飞临人间、见到心爱的人时那种内心的狂喜。

在这本书中,既可看到威廉•琼斯表现的爱上自己倒影、最终化作水仙花的美少年纳西索斯,也可以看到鲁本斯以表现众女神为了争夺金苹果而引起祸端的《帕里斯的裁判》以及波提切利描绘的以色列民族女英雄《朱提斯》。还有充满了阴郁之气的伦勃朗的《大卫在扫罗面前弹竖琴》,灰黑的画面除了衬托了疯子扫罗内心的矛盾和焦虑,也把竖琴的凄美展现无疑。我觉得在描写音乐对人的影响的深刻性上,这则神话无疑是登峰造极的。

在书将结尾的时候,我看到了那个舞蹈着的莎乐美。2000年秋天,我曾经在都柏林的皇家剧院看过王尔德的话剧《莎乐美》。

《莎乐美》是写施洗者约翰死亡的故事的作品。希律王娶了弟弟腓力的妻子希罗底,约翰对此反对,惹恼了希律王,被关进监牢。莎乐美是希罗底的女儿,她美丽而富有才情,传说她向约翰表达过爱情,但遭到了拒绝。在希律王的生日宴会上,莎乐美被邀跳舞,为希律王助兴,莎乐美不从。希律王就许诺莎乐美,如果她当众舞蹈,就可以让她做一件最想做的事情。于是,莎乐美跳起舞来,舞毕,她要求希律王割下约翰的头给她,她终于吻到了死去的约翰的嘴唇。在约翰的头即将落地的时候,莎乐美感慨道:多美的夜色啊!

是啊,用这句台词来概括这本书的气质再合适不过了。欧洲那些美妙的神话和传说,当它们凝固在画面中的时候,它们就是人类艺术天空中最迷人的夜景。可惜在这个时代,欣赏这样的夜色的人少而又少了。所以王观泉先生在赠言中这样写道:

此书起笔于1953年,时为23岁当大兵时。但虽戎装披身,心中想的是保卫和平,使中国乃至世界宁静。匆匆近半个世纪流逝,这才发现世界其实一点儿也不太平。书虽然漂亮,2002年垂暮之年的我已经对世道不感兴趣了,只是愿意比我年轻的你及与你相似的中青年们,能如我在起笔写此书时一样好心情,赏析美。

王观泉先生晚年患有严重的眼疾,一再手术,如今他的一只眼睛几乎失明,而另一只眼睛的视线也极为微弱。这样的画集对他来说,注定是掩藏在心底的永恒的风景了。

我想爱人能够在最后的日子看这样的一本书上路,踏着这样的夜色归去,实在是幸运的。因为他是带着美走的。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分,一

对一错得2分)(   )(  

A.作者开篇通过阅读老书与新书的不同的感受,重点在于交代作者喜读老书的原因是:老书是经岁月

淘洗后的思想结晶,为下文写古代欧洲神话传说之美,进而为引出怀念丈夫之情作铺垫。

B.在哈尔滨的夏天,作者想读《聊斋志异》是由于读了“装神弄鬼的最新畅销书后”引起的,同时也

是怀念“亡夫”使然。

C.在以《丽达与天鹅》为题材的绘画中,作者最喜欢达利的那幅,是因为达利表现出了宙斯的激情与

力量,刚健和柔美,以及见到心上人的狂喜之情。

D.作者着力描写《莎乐美》的目的就是通过她无所顾忌地追求情爱的疯狂行为,以超乎常理的情节冲

突表现主人公的性格,爱恨交织的蛇蝎美人的心狠手辣。

E.《欧洲美术中的神话和传说》是美的载体,所以在最后一段,作者写了爱人在最后的日子看这本“美

书归去,实在是幸运的。这也和上文构成照应关系。

2.作者在描写《欧洲美术中的神话和传说》的内容时,对《丽达与天鹅》描写得很详细,为什

么?(4分)

3.作者以“多美的夜色啊”为标题,有何深意?(4分)

4.“比之新书,我更爱那些老书”,这是作者的选择,读新书还是读老书,每个人喜好未必相同,

你的看法呢?(8分)

 

1.B D 2.(1)《丽达与天鹅》最先打动我,《丽达与天鹅》是最传奇的爱情故事,隐喻着作者与丈夫的 爱情之美。 (2)作者写此文的目的除了阐述古代欧洲的神话传说之美外,其实也是为悼念亡夫而作。 3.(1)“多美的夜色啊”这句话来源于《莎乐美》,她概括了《欧洲美术中的神话和传说》这本 书的气质。 (2)欧洲那些美妙的神话和传说,当他们凝固在画面中的时候,它们就是人类艺术天空中最 迷人的夜景。夜色中的美,其实就是艺术的美。 (3)作者写阅读《欧洲美术中的神话和传说》这本书的感受,是因为爱人在那年春天离开“我” 的最后一个夜晚,读的就是这本书。亡夫在最后的日子看这本书上路,踏着美丽的夜色归去,他是带着美走的。 (4)《莎乐美》的这句感慨,也写出了作者的心情,作者以此为标题,表达了对亡夫的挚爱与悼念。 【答出两点即可】 4.(1)赞同读老书:有些新书尽管外表光鲜漂亮、漫溢着油墨芬芳,但是内容空洞乏味,思想 浅薄。而老书尽管纸质发霉,但是沉淀了思想,有血有肉,所以经过了漫长岁月淘洗后仍能流传下来,内容像金子般发光,读这样的书如同聆听天籁之音。 (2)赞同读新书:新书往往蕴含了新思想、新观点、新的价值观;可以学到更多的新知识,紧跟时代步伐前进。 【言之成理,斟酌给分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结合作品情节对照原文分析可知,B“同时也是怀念‘亡夫’使然”错误。D作者着力描写《莎乐美》的目的要揭示出“从痛苦、恐怖、残暴与瞬间感觉中表现的美”。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 试题分析:情节是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文学作品是以某一行为或动作作为情节的主体。尽管,人物动作或行动片断也是在一个矛盾冲突中表现出来的,但矛盾的前因后果,由开端、发展到高潮、结局的过程都可以不作总体性显示。可见,阅读时既要紧紧抓住人物某个动作或某个事件,同时,也要注意情节的曲折跌宕。分析可知,作者对《丽达与天鹅》描写得很详细,是因《丽达与天鹅》最先打动作者,且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也是为悼念亡夫而作。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3】 试题分析:文学作品标题的作用一般有,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2、概括主要事件。3、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4、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5、具有象征意义。6、揭示主旨,深化主题。7、寄托作者情感。8、展开情节,前后呼应。9、对比讽刺,强化效果。10、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11、从给读者的感情来说,还有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分析可知,作者以“多美的夜色啊”为标题,既因这句话来源于《莎乐美》,又是作者写阅读《欧洲美术中的神话和传说》这本书的感受,且又表达了对亡夫的挚爱与悼念。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4】 试题分析:这个考点是在新的阅读理念下对考生阅读能力的深度测试,是考生面对新的挑战,着重考查考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质疑精神。在阅读文本时,要善于对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怀疑、对难点尽量依据文本或借助工具书来解决,要善于对文本内容进行辩证地分析、进行补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观点。要注意的是,高考考查的访谈对象一般是该领域的专家,必有其独到之处,对其观点不要轻易完全否定。从近几年命题的情况看,试题一般是半开放的,可以多角度思考回答,但不是漫无边际。该题答多余和不多余均可,即文章增加神秘色彩,让读者获得惊奇的审美体验;或者体现了行文的缜密,也使读者能豁然开朗等。要阐述合理,符合人物和内容即可。分析可知,从赞同读老书和新书两方面答均可,理由或是因老书沉淀了思想,有血有肉,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淘洗;或是新书蕴含了新思想、新观点、新的价值观,紧跟时代步伐等。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5个小题,如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

计分)(5分)

(1)羽扇纶巾,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3)                   ,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6)东篱把酒黄昏后,                   。(李清照《醉花阴》)

(7)执手相看泪眼,                     。(柳永《雨霖铃》)

(8)今两虎共斗,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渔家傲

朱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寄语东阳沽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1.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词上片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情感的。(4分)

2.下片中“而今乐事他年泪”,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二评论说:“二语合参,可悟一意化两

之法。”也即“一语两意”,请简要赏析。(4分)

 

查看答案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 以水 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醉书斋记   清•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尘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②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加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挟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③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④,只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怅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科头:不戴帽子。②瞷(jiàn):窥视。③刺:名帖。④刘伶断饮:刘伶或酒《管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晨起,即科头     甫:刚刚

B.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始进  间:机会

C.只余酒脯,补五脏劳耶   赚:获取

D.客伺久,辄大怒     诟:责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竹床一,坐     不敢兴兵拒大王

B.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   积土成山,风雨兴

C.或变味,亦不觉也    臣死不避

D.余怅然久      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本打算戒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采取顺其

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

B.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后的状态,展示

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C.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

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D.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

人,因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3分)

②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3分)

③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怎样读中国书  

余英时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功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涌,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功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做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须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 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甚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缺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缺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

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选自《悦读》,2013年第9期,有删节)

1.下列对作者“读中国书的方法和态度”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专精”阅读,就是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功夫,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全部背诵,

但至少“三复”,达到“熟”的程度。

B.作者认为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要有“谦逊”的态度,不是不能批判,

是不要一开始便狂妄自大,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

C.“博览”是在“专精”的基础上的扩展阅读,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要有

目的地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

D.就态度而言,作者强调要“虚心”,要静心地读,反复地读,读来读去就不会有“先入之见”,做到

尊重经典的客观内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

2.“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下列说法完全属于朱熹观点的一项是

A.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读书百遍或许不能够做到,但是反复读多遍一定是不可少的。

B.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缺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

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C.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

看来看去,自然晓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D.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

来越快,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的话是反封建思想的激愤之词,作者在此引用并不是非议鲁迅,矛头指向的是那些崇尚西洋、

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并认为这是一种“创造”的人。

B.作者认为,“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强调读书的

第一要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而不是急于横加“批判”。

C.清代学者戴震堪称“专精”读书的典范,他对十三经,除了“疏”不尽记得外,经文与“注”全都

能够背诵下来,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

D.发现古书的漏洞,不是初学者能达到的境界,在没有达到相当程度之后,切不可不尊重原著而对古

书中的漏洞“硬去看”;或者“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