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dí) 碧艾香...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dí)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4分)

 

1.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2分) 无人【解析】 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2分) 2.手法:对比。(2分)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2分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理解思想情感的题,可根据对诗歌内容大意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具体诗句分析,上文“忙”“庆”表现了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情景;下文“谁复吊沅湘”、“树转午阴凉”,表现出了端午节的历史内涵没有得到人们的理解或被淡忘的现实。由此可得出词人的内心是感叹的,对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怀念和崇敬的。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最主要的表现手法”。可结合着关键词及诗句分析,众人在端午节的“忙”“庆”与词人的“空惆怅”很明显构成对比;节日内含的“无人解”与“《离骚》读罢总堪伤”构成对比,所以,此题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抒发词人内心沉重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用斜线(/)给下面划线部分的文言文断句 (3分)(不超过6处)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答苏武书>>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陵字少卿,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天汉二年,贰师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曰:“毋骑予女。”陵对:“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单于庭。”诏陵以九月发。

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士尚三千余人,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下,单于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归报天子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节选自《汉书·李陵传》)

【注】贰师:指贰师将军李广利。上:汉武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步兵五千人单于庭     涉:到,进入。

B.斩车辐而持之         徒:仅仅

C.单于其后             遮:遮盖。

D.犹有得归报天子者     脱:逃脱。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陵军队骁勇善战的一组是(3分)    

力扼虎,射命中  千弩俱发,应弦而倒  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

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四面射,矢如雨下  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陵希望自己能独当一面,为国效力。他向汉武帝提出率领五千步兵出征,分散单于的兵力,汉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B.李陵非常勇敢。面对三万强敌,毫不胆怯,杀死很多敌人。单于又召集八万骑兵,李陵愈战愈勇,匈奴难以取胜,准备撤兵。

C.李陵军队死伤惨重,没有武器和匈奴继续作战,李陵在夜里率众突围,韩延年战死,因四百多人逃回塞内,李陵被迫投降。

D.李陵得到了司马迁的高度评价,认为可以和古代名将相比;而汉武帝则认为司马迁所言不实,将司马迁施腐刑下狱。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会陵军侯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3分)

(2)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3分)

(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关汉卿不朽

关汉卿不是哲人和圣贤,在当时,“医”和“儒”的地位是很低的。看来,他只不过是一个地位不高的小知识分子。元明时代的文献里,关于关汉卿生平的记述,大部分都值得怀疑。“金元间解元”之说显然是不可信的,王国维证明了他不可能在元朝“得解”,郑振铎同志指出了“解元”两字只不过是“对读书人的通称”;“官太医院尹”,金元两代的《百官志》中,“太医院”下都没有“尹”这个职位,即使有,也可以肯定只不过是一个“小吏”而已;“大金优谏关卿在”的话,不过是想象之谈;至于有人引用他所作的《不伏老》——〔南吕·一枝花〕套中的描写,来证明他是一个十足的风流浪子。我看这也是很片面的推断,姑不论词中的描写不一定是自然主义的自述,即使是吧,在那个黑暗时代,这样“自述”一番,何尝不可以解释为故作佯狂,以冲淡他的政治色彩。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元初名臣中有作小令套数者;唯杂剧之作者,大抵布衣;否则为省掾令史之属。”

关汉卿没有在元朝做过大官,他混迹在市井与作场勾栏之间,偶倡优而不辞,与受作践的下层人民有着深切的联系。由于他身受和目击到人民群众的痛苦,他不能“袖手旁观那些被雨淋泥溅的人”而“缄口不言”,于是他就干犯“被裂为齑粉”的危险,用戏曲作为武器,和猛兽集团进行了勇敢的斗争。王国维用“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这两句话形容关汉卿,我觉得是恰当的。他所说的“一空依傍”,也许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是政治上、社会上无所倚傍;二是在创作上他突破了古典文学的规范,用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给中国文学吹进了清新的空气。“自铸伟词”这句话,出自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辨骚》,可见王国维是以关汉卿和屈原并举的。《辨骚》中所说的“朗丽以哀志”,“绮靡以伤情”,“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彩绝艳,难与并能”,我觉得关汉卿也是可以当之无愧的。

1.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关汉卿为“金元间解元”或“官太医院尹”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  

A.王国维证明了关汉卿不可能在元朝时“得解”。

B.郑振铎指出“解元”只不过是当时“对读书人的通称”。

C.金元两代的《百官志》中“太医院”项下没有“尹”这个职位。

D.“大金优谏关卿在”的话,不过是说话人的想象之谈。

2.从全文看,作者赞扬“关汉卿不朽”的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处于社会低层,身受并目击群众的痛苦,其作品表现了对人民深切的同情。

B.在政治上、社会上不向达官贵人巴结投靠,在创作上他突破了古典文学的规范。

C.关汉卿用“自铸伟词”来描述自己的戏曲创作,表现了他对屈原的追慕。

D.关汉卿在创作中,用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给中国文学吹进了清新的空气。

3.88888888888888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不伏老》不是关汉卿自然主义的自述,而是故作轻狂以冲淡政治色彩。

B.文中用来表明作者观点的词语有 “不可能”、“想象之谈”、“很片面”等等。

C.作者对元明两代文献里关于关汉卿生平的说法,所持的基本态度是:怀疑。

D.语段有立有驳,“他只不过是一个地位不高的小知识分子”是立,对人们的四种说法是驳;论据充分有力。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搭配,不正确的一组是(  

A《窦娥冤》——关汉卿——元代——杂剧

B《汉书》——班固——西汉——纪传体断代史

C《拿来主义》——鲁迅——现代——杂文

D《哈姆雷特》——莎士比亚——英国——悲剧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如何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有学者提议,应倡导全民重温中华经典,对弘扬民族文化更具积极意义。

B学校政教处对最近发生的学生斗殴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追究了相关学生的纪律责任。

C有的学生在考试前会出现失眠、烦躁等现象,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太在乎考试成绩,心理负担过重造成的。

D金秋十月,三角山旅游景点推出的新颖、独特的系列活动,受到来自全国各地游客的热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