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梧桐树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

梧桐树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则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很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子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头,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选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它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所有了它们,但都没收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己,何从看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选自《丰子恺散文集》,有删改)

1.本文思路清晰,哲理丰富,是丰子恺先生的散文名作。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4分)

2.第二三段着力写了梧桐树的生机勃勃,绿意盎然,这样写作者意图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5分)

3.文章第④段写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试举出两例并作简要赏析。(6分)

4.结尾作者说“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试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6分)

 

1.时间为顺序。(1分)当春尽夏初,“我”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在夏天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结合文章内容分析3分) 2.极力写了梧桐树的叶子之多之大、绿意之浓之深,这样写既为下文写“眼看见梧桐的另一种的光景”蓄势,(或:为了与下文写梧桐的另一种光景作对比,反衬出作者看到叶落时的无奈和悲伤之情)(3分),又为作者抒发“人生无常”的感慨作铺垫(2分)。 3.①比拟,“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成群地飞下了一大批来”,写出了梧桐树不忍落下又不得不落下的情态。②比喻,“好象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沟通了树与人的联系,流露出作者对树叶脱尽的感伤、同情,形象生动。③对比,将“落花”与“落叶”对比,突出“落叶”象征的悲哀之情之深。④引用,引用古诗,拓宽了意境,满含作者失而不可复得的伤感。⑤联想,由树之荣枯联想到“人生无常”,意蕴更深,耐人寻味。(2点即可,共6分) 4.作者借梧桐树的四季变化表现了对自然、艺术、人生的感悟。梧桐,拥有者未必能理解和欣赏,自然和艺术都是这样。对事物要有充分的理解和欣赏,才能为自己所拥有。(3分)生活还需要我们认真地去感受和体验,并用心去发现,这样,你才可以说是拥有生活;因为形式的拥有并不是真正的拥有。(3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散文写作线索的把握,难度不大,只要抓住文中有线索标志的关键句,就可以看出线索是时间。关键句如“自初夏至今”“当春尽夏初”“在夏天……”“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等。考生要注意答题时要有观点有分析,能够自圆其说。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看,第二段写了梧桐树的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突出了梧桐在夏天里长势良好、生命力旺盛的喜人态势,与后文梧桐落叶后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助于作者感情的抒发;从结构上看,为下文做了铺垫。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可从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角度来思考。考生在解答时首先答出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所考查段落的内容分析即可。文章第4段所用手法比较好归纳,对比、比喻、比拟、引用都很明显,考生可选择两种答出并分析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文是一则写物散文,运用了借物抒怀的手法,结尾处作者说“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是由观梧桐而得到的启示,因此考生解答此题时要先答出作者由观梧桐得到了哪些感悟,他是怎么样由梧桐而联系到艺术的。从全文看,文章写了梧桐的四时变化,“它们的主人,……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一段话写出了作者对梧桐的感悟,它们的主人拥有梧桐却不理解它,因而算不得真正拥有,对事物要懂得欣赏和理解才可能拥有,对艺术、对生活都应如此。考生能把这些内容分析清楚就可以了。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孝”作为日常行为规范,几千年来被赋予了强烈的象征涵义。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法律与政治是紧密纠缠的共生体,从未像西方社会那样在权利框架下充分剥离。因此,通过对“父子—君臣”这一隐喻关系的不断自我确认,个体在家庭中的品行,变成了考察社会角色与政治素质的根本依据。汉代选拔与培养官员的重要途径就是“举孝廉”,即二十万户中每年推举一位公认为孝顺父母、行为廉正者由朝廷直接任命为官吏。这种以德取士、以德治国的系统,直到清代仍是吏治的重要方面。显然,作为家庭伦理规范的“孝”,已作为政治考核标准直接介入了社会生活,实际上是国家层面上“忠”的异质同构体。多少功臣名将失宠后,往往以“不孝”之名获罪杀身。 

“孝”在周代以前主要是指对逝去的先人进行祭祀与守制。周以后随着儒家的兴起,供奉活人的社会议题渐渐压倒了供奉死人的宗教议题。从现实利益上说,对逝者的守制与对老者的奉养,都要浪费大量劳动力,并不符合资源最优化配置的自然原则。然而,这种“不经济”的行为却恰恰体现了文明的力量,即宣告一种基于“反哺”机制的群体关系的确立。在个体意义上,孝敬父母本身必然包含着对晚辈生活“方便性”的牺牲。 

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个体高度独立,包括从家族和家庭依赖关系中的解放。这使代际成员的长期共处失去强制性,公共教育、全日工作和社会化福利体系,最终切断了原有的“反哺”链条,于是出现越来越多失去回报的“空巢老人”。由于时间上的快节奏和空间上的流动性,年轻人的自我认同更多来自社会角色尤其是职业角色,家庭日益远离作为国家缩影和权力纽带的含义。这使“孝”作为一种崇高的政治话语迅速崩溃,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利益话语和情感话语。 

将“孝”解释为功利性的交易似乎有“庸俗社会学”之嫌,因此有人试图寻求更自然的心理依据,把它归结为人类的某种普遍情感。但是,如果没有内在的敬畏与顺从,奉养老人就与豢养宠物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也就是说,仅仅根据强烈的审美感情——“爱”,并不必然导致“孝”的行为。另一方面,当我们讴歌伟大无私的母爱时,往往忘记了野兽的护崽之情比人类更绝对、强烈和直接,它们会为保护幼崽而自不量力地攻击任何目标,不会想什么养儿防老的问题。 

因此,坦然承认“孝”的功利基础并不可耻,可耻的是对“孝”进行道貌岸然地掩耳盗铃和无限绑架。人的感恩之情并非与生俱来,其前提是要有“恩”可感;而当情感内化为道德习惯时,便拥有了难以抗拒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所以,说到底,“孝”不仅是一种光荣的美德,而且应当是一笔自由的交易和一份愉快的感情。 

                                                  (节选自《当孝道遇上法律》) 

1.下列关于“孝”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父子—君臣”的隐喻关系存在着联系。 

B、现实中,“孝”体现了资源最优化配置的自然原则与文明力量之间的差别。  

C、现代社会的“孝”已非崇高的政治话语,而是一种利益话语和情感话语。

D、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孝”的侧重点经历了由社会议题向宗教议题的转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没有对长辈内在的敬畏与顺从,而仅仅出于“爱”这种强烈的审美感情,奉养老人就与豢养宠物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B、作为一种“不经济”的守制和奉养行为,曾经基于“反哺”机制而确立的“孝”,包含着对晚辈自身生活“方便性”的牺牲。 

C、汉代“举孝廉”表明,“孝”作为政治考核标准直接介入了社会生活,并由家庭伦理规范变成了以德取士、以德治国的系统。

D、与野兽具有比人类更绝对、强烈和直接的护崽之情相比,我们应该坦然承认“孝” 的功利基础,否则可能对“孝”作出曲解。

3.本文对孝所持的观点是什么?(4分)

 

查看答案

名句名篇默写(5分)(每空一分)

(1)闾阎扑地,           ;舸舰弥津,              (王勃《滕王阁序》)

(2)                   ,风飘飘而吹衣。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臣欲奉诏奔驰,                        ,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李密《陈情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4分)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权偪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达出兵之,闻孔明将芟上邽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日:“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夫军无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辩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失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

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孔明之存也,仲达之言则然。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可以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

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不一齿仲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千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其少戒也。 (选自《陈亮集》,中华书局出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夫军无粮而转军与战见:现成的

B、故常孔明之开阖伺:窥探

C、仲达出兵拒:抵御

D、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敌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势倾群臣下不忌/爽籁发清风生

B、 不觉其言之发/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

C、 孔明移军/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D、 论者不此信,而信其谲/然而不王者,未有也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B、宥过无大刑/散无小/帝者之政 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C、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4.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古代圣贤伊尹、周公是一类人物,然后历数诸葛亮的品德与功业,体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B、文章通过剖析仲达对诸葛亮上邽芟麦和兵出斜谷两件事的言论,论证了作者关于仲达用大话欺骗部下、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观点。

C、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对诸葛亮的攻击和贬损 ,并且明确反对以成败论英雄。

D、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可见后人难以懂得诸葛亮的内心。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4分)

(2)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3分)

(3)引军而济,背水为垒。(3分)

 

查看答案

《论语》: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反映古代士大夫对于“出仕”或“退隐”的态度,下列文意和这种态度最不相关的选项是(  )(3分)

A、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B、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