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17分) 两株玉兰树 陈忠实 清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17分)

两株玉兰树

陈忠实

清明前一日回到老家,到村子背靠的白鹿原北坡上,在父母的坟头烧了一堆被视为阴币的黄纸。尽管明知这是于逝者没有任何补益的事,然而每年此日不仅不能缺少,甚至早早就泛溢着一种甚为急切的情绪。自己心里明白,上坟烧纸和跪拜的行为,无非是为消解对父母恩德亏欠太多的负疚心理,获得一种安慰。

天气很好。温润的风似有若无。西斜的依然明媚的阳光下,原坡和河川满眼都是蓬勃的绿色和黄色,绿的是返青的麦苗,黄的是盛开的油菜花,间有零星散落在坡梁上杏花的粉白。

回到老屋小院,便坐在前院闲聊。许是那种负疚心绪得到消解,许是得了这明媚春色的滋润,竟是一种难得的轻松和平静。记不得是谁颇为惊诧地叫了一声,玉兰树开花了。我便朝大门右侧的玉兰树看去,在树梢稍下边的一根分枝上,有两朵白花。我的心微微一颤,惊喜得轻叫一声,从坐着的小凳上站起来,几步走到玉兰树下,久久观赏那两朵玉兰花。那是两朵刚刚绽放的玉兰花,雪白,鲜嫩,纤尘不染,自在而又尽情地展示在细细的一根枝条上,洁白如玉,便想到玉兰花的名字确属恰切。玉兰树尚不见一片叶子,叶芽刚刚在枝条上突出一个个小豆般的苞,花儿却绽放了。我久久地看那两朵花儿,竟然不忍离去。玉兰花在我其实也算不得稀罕,见得也早也多了,之所以发生一缕不寻常的惊喜,这是开在自家屋院里的玉兰花,而且是我栽植的玉兰树苗,便有了一种情结;还有一种非常因素,就是这株玉兰树苗成长过程的障碍性经历,曾经让我颇费过一番心思。

几年前我重回原下小院读书写字,一位在灞河滩苗圃打工的乡党,闲聊中听说我喜欢玉兰花,便给我送来一株不过食指粗的幼苗,我便在大门右侧的围墙根下挖坑栽下了。为了便于浇水和保护,我在玉兰幼苗四周用砖箍了一圈护栏。得到我的用心守护和浇灌,玉兰树苗日见蹿高,分枝,加粗,蓬蓬勃勃,生机盎然,我便期待花苞的出现。恰好盼到玉兰树应该发苞开花的规定期树龄,不仅没有开花,失望且不论,等到叶子成型,我发现了非常的征象,本应是深绿色的叶子,却呈现着浅黄;即使到盛夏烈日暴晒的时候,各种树叶都变得深绿近青的颜色,我的玉兰树叶反而由浅黄变得几乎透亮了。任谁都会看出这是一种病态的表征。村里乡党见了,有说是蛴螬咬了树根,有说是缺肥,有说是化肥施多烧了根,等等。后两种说法不能成立,我栽植时填的是农家粪土,不缺肥更不会发生烧根的事,倒是蛴螬啃食树根有可能发生,却也无可奈何。我曾扒土寻找蛴螬,一只也未见到。我就怀疑大约是玉兰根自身发生了什么病患。

等到第二年,玉兰树仍然是满树病态的黄叶,自然不会开花了。我便有所动摇,这株病态的树会不会自愈?需得几年才能缓解过来?如果等过几年不仅缓解不了反而病情加重以致枯死了,那我就会白等了。我便想挖掉它,重植一株。拿着镢头刨挖的一瞬,却似乎听到一种凄婉的求生的哀音,那一片片透亮的黄叶似乎也幻化成哭相,我便举不起镢头来。突然想到,任它继续存在着,如果真的挨过了病患,当一树健康墨绿的叶子呈现在小院里的时候,我会获得一种别样的欣慰和鼓舞;如果万一病患发展到发生枯死,再换植一株也无妨,这株玉兰树便保存下来。约略记得去年夏天回家,玉兰树的叶子变绿了,尽管仍不像正常的叶子那么深色近青的绿,却不是往年那种透亮的黄色了,我不由得庆幸,它的病情缓解了,更庆幸我握在手里的镢头没有举起来……今年,这株玉兰树开花了。尽管只有两朵,却是一种美的生命的胜利。遭遇过生存劫难之后开放的这两朵洁白如玉的玉兰花,就不单是通常对所见的玉兰花的欣赏的愉悦了,多了一缕人生况味的感受。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3分)

A.文章开头写上坟烧纸和跪拜的行为,是为了引出下文写我要回到老家小屋,表达我对生老病死的思考。

B.作者突然看见玉兰树开花了,内心微颤,惊喜得轻叫一声,这说明他根本没想到这颗玉兰树还会开花。

C.文章先写玉兰花开,再写玉兰树的遭遇,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D.玉兰树得以保存下来,是因为作者把玉兰树视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是对生老病死参悟的结果。

E.文章以“一颗玉兰树”为线索,通过这颗曾经快要病死今又开花的玉兰树,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与思念之情。

2.简述第二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3.请概括说明文章中这两朵玉兰花有什么特点?描写这两朵玉兰花时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5分)

4.结合全文,仔细品味文章最后“多了一缕人生况味的感受”,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谈谈你的理解。(5分)

 

1.CD 2.①通过对美好春景的描写,引出下文要描写的对象----玉兰树。②借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下文遭遇过生存劫难的玉兰树相对比,表达其生命的顽强与美好。(4分) 3.①特点是鲜嫩、纯洁、生机勃勃;(2分)②在描写玉兰花时作者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如“自在而又尽情地展示在细细的一根枝条上”,将玉兰花拟人化;“洁白如玉”则是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这两朵玉兰花的鲜嫩、纤尘不染。(3分) 4.①生命是顽强的,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不要轻言放弃。这一颗幼小而又带病的玉兰树最终能开花,正是生命顽强的完美体现。②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生命都是平等的,只要它是生命,就应该尊重。③遭遇过生存劫难之后的生命,更显珍贵。(5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ACD考查考生对文章结构的分析把握,A项考查了第一段在结构上的作用,“引出下文写我要回到老家小屋”分析不当,写作者扫墓归来,为的是引出了第二段对美好春景的描写;C项梳理了文章的总体结构,先写玉兰花开,再写玉兰树的遭遇;D项分析了本文的线索。BED分析了文章的内容主旨,B项“根本”过于绝对,由文中“约略记得去年夏天回家,玉兰树的叶子变绿了”一句可以看出,玉兰树的病情已经有了好转,作者也庆幸自己没有挖掉它;D项分析了文章的主旨,作者把玉兰树视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是对生老病死参悟的结果;E项说到“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和思念之情”,理解错误,该文抒发的是对生命的思考(3分)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考生分析文本第二段景物描写的作用,对景物描写作用的分析一般从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角度思考。答题时首先要概括该段所写内容,再从作用上加以分析。第二段描写了美好春景,引出下文要描写的对象----玉兰树。(推动情节的发展)②借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下文遭遇过生存劫难的玉兰树相对比,表达其生命的顽强与美好。(展现了“人物”性格)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此题分为两问,第一问属于信息筛选题,只要到文中找到相应区间,对两朵玉兰花的特点加以归纳概括即可,描写玉兰开花在第三段,文中有现成的词语可以摘抄,归纳出来为“纯洁(雪白、纤尘不染、洁白如玉)”、“鲜嫩”、“生机勃勃(自在而又尽情)”。第二问考查手法,区间仍是第三段,题干已经指定考生分析的是修辞手法,“自在而又尽情地展示在细细的一根枝条上”赋予了玉兰花人的感情色彩,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洁白如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析时要对手法的效果加以分析。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本文的主旨,作者通过写玉兰树遭遇病情、经历磨难最终开花,赞扬了玉兰树生命力顽强,也表达了自己对玉兰树的尊敬。玉兰树遭受病情后,作者把它当成一个生命来对待,让它免遭夭折,表现了对生命的尊重;玉兰树遭遇挫折,并未轻言放弃,努力开花,顽强不屈;经历磨难后的玉兰树,迎来了开花的精彩,生命更显珍贵。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①指点江山,           ,粪土当年万户侯。

②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③满载一船星辉,                 

④但我不能放歌,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⑥复为慷慨羽声,           ,发尽上指冠。

⑦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⑧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⑨真的猛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音yí,桥)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履圯下。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所,表约数;里所,即一里路左右),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去,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史记·留侯世家》)

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内室的床)食。食时,信往,不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顾:回头看

B.旦日视其书,                   旦日:第二天

C.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布衣:平民百姓

D.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若:假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食时信往,不具食     乃装遣荆轲 

B.常人寄食饮           张良是时沛公

C.直堕履圯下           吾还也。亦去之。 

D.父足受               一市人皆笑信,为怯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张良能忍辱为老父取履,穿履,并能听从老父训导,如期赴约,终有所得。

B.从张良愕—忍—怪—异的心理变化中,可以看到他性格转变的过程。

C.漂母的大怒是为了激发韩信作为男子汉的尊严。

D.韩信受胯下之辱中,在他“孰视”、“蒲伏”中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

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9分)

(1)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3分)

(2)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3分)

(3)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3分)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类一直面临着三个基本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社会内部的矛盾、人自身的矛盾。       

①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皇宫——我国的故宫,其核心建筑三大殿的名称,集中反映了这一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

②这三大殿的名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就是追求和谐。

③化矛盾为和谐,始终是中国人的梦想与追求。

④中和殿,中庸平和,喻人世和谐。

⑤保和殿,心态和顺,身体安适,喻人的身心和谐。

⑥太和殿,天地祥瑞,喻人与自然和谐。

③①⑥④⑤②     B③①④⑤⑥②    C.⑥④⑤②③①    D.④⑥⑤②③①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实。

C.《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计策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D.《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编年体通史,由司马光等花了19年时间编成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的失”。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精辟、深刻,发人深思。并能将抽象事理形象化,如“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B.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一文中,采用了叙抒议相结合的手法,简要地记叙了他出使元营的斗争情况以及逃脱后的艰险遭遇,并说明抄录诗篇和编纂诗集的目的。文章交错使用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感。

C.《小狗包弟》通过叙述小狗包弟的故事,以及自己的情感体验,反映出在文革那个动乱的年代,连狗都难以幸免,任何圣灵都可能遭受不测。从而深刻地揭露了文革的罪恶,作者呼唤人性,同时具有可贵的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D.“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说,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