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6分)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6分)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该诗题为“听筝”,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表达技巧别具一格,请以颔联为例简要分析。(3分)

2.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3分)

 

1.颔联主要运用通感(比喻)修辞,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我们的眼前,更加形象可感地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答“借景抒情”“联想想象”“拟人”等,酌情给分)。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抒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能将两个字结合诗歌准确分析即可得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能力。可结合着具体诗句及关键词从表达效果的角度来分析,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象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使用了通感的手法,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读者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逼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可结合着颈联中“独”与“空”在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表达的情感等角度分析,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独”、“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3分)

⑵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3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风飘飘而吹衣。

                  ,抚孤松而盘桓。

⑶层峦耸翠,                  

⑷山原旷其盈视,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⑹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题(每题3分,共9分)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辙亦海康  贬谪     B.然其诗而实绮  质朴

C.性刚才拙,与物多  感触   D.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  悔改,改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至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天之苍苍,正色邪?

B.每家贫,东西游走          伏惟圣朝孝治天下

C.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及少日,眷有归欤之情

D.今将集并录之              爽籁发清风生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D.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论述类文本,完成后面题(每题3分,共9分)

青与绿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到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风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青”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青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长在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 

(选自林庚《唐诗综论》)

1.从原文看,下列有关“青与绿”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可见青不能用来形容柳。

B.青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所以青和绿原属于同一种颜色。

C.诗句 “春晚绿野秀”,证明了在诗歌中绿野不可能被称之为青野。

D.与重在表现具体现实的世界的绿相比,青似乎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意义。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经常同时并见,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到了春天。

B.诗中的“细叶”所以又被称为“柳眼”,因为它是春天到来的先兆。

C.“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说明春的信息首先体现为草与柳的变化。

D.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因为绿是具有多样统一性的谐和色调。

3.依据原文信息,下列诗词名句中的“青”与绿无关的一项是(   

A.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B.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C.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D.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一种讲究句式和押韵的散文。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B、“表”是中国古代臣子向君王上书陈情言事,对君王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其中表的内容侧重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

C、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人纪年的一种方式,它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六十年周而复始,故称“六十甲子”。例如《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和《兰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等句中的“壬戌”“癸丑”即是干支纪年法。

D、中国古代文人除了姓名之外往往有字和号。字是举行加冠礼之后才起的,是对名的解释与补充。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例如,陶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