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11月3日下午,著名游泳运动员孙杨驾...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11月3日下午,著名游泳运动员孙杨驾车与公交车发生刮擦。交警部门查实,孙杨系无证驾驶。①作为中国游泳运动员中的    qiáo chǔ),孙杨曾获得奥运会“双料”冠军,成为世锦赛“三冠王”,并且两度荣获CCTV体坛风云人物年度“最佳男运动员”。③孙扬一跃成为蜚声中外的名人,但     。④在      之下,为社会做出好的榜样。

1.请在①处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

2.②处画线句子有语病,请修改。(1分)

3.请在③处填入合适的句子,使语意连贯。(1分)

4.根据“大家的眼睛都睁得大大地注视着”这一意思,填写一个四字成语。(1分)

 

1.翘楚 2.在“荣获”之后补上“……的称号”。 3.但盛名之下,名人也要善待和爱惜自已的羽毛,更要承担起与名相称的社会责任。 4.众目睽睽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既要根据拼音准确读音,又要结合语境准确猜想词语。“翘楚”原指高出杂树丛的荆树,后来用来比喻杰出的人才或事物。适合此处语境。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病句的辨识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最基本也最常用的方法是分析句子结构。句中成分残缺,缺少“荣获”的宾语,补上即可。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意连贯的能力,答题时应仔细分析该处语境。题中横线的上文讲的是孙杨所获得的荣誉,横线前有一“但”字,表示语意要转折,引次应填入“盛名之下,名人也要善待和爱惜自已的羽毛,更要承担起与名相称的社会责任”之类的句子。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词语的掌握能力。答题时要根据“大家的眼睛都睁得大大地注视着”的意思,在记忆中搜索与此相关的四字成语。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一座书店对于城市的意义不言而喻,世界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有一句话:“评价一座城市,要看它拥有多少书店。”

B.黄家驹1 988年为曼德拉创作了一首歌曲,名叫《光辉岁月》。据说,有人曾经给曼德拉翻译歌词,他听后潸然泪下

C20年来,有关禁止公路“三乱”的文件政令不计其数,但现实中的“三乱”现象不仅屡见不鲜,甚至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为什么?

D.东山岛,龙虾、石斑()、小管(鱿鱼)……让人大快朵颐;“天蓝水碧海湾美,沙白林立岛礁奇”,海湾风情更让人流连忘返。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萨莫兽是一类古代的长颈鹿,因首先发现于希腊的萨莫斯岛上而得名。                                            ,是研究萨莫兽个体和性别差异很好的材料。

①萨莫兽的颈部还没有特别伸长,后肢仍然长于前肢

②所以在适应摄取高树树叶的方向上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③现生的长颈鹿头上只有一对很小的不脱落的附以皮毛的小角

④和政的萨莫兽有保存十分完整的头骨

⑤其角的形态变化大,通常有一对很大的角,而在其前方还常有另一对小角

⑥颈部非常长,前肢长于后肢,以高树树叶为食

A ③⑥①②④⑤       B ①②③⑥④⑤       C ③⑤①②④⑥       D ①⑤③②④⑥

 

查看答案

小说阅读(15分)

                       杨晓敏

你围在牛粪火旁,百无聊赖的样子。分配到西藏最偏远、海拔最高的哨卡,你难免怨天尤人,愁肠百结。白天兵看兵,夜晚数星星,这个叫“雪域孤岛”的地方,毫无生气可言,一簇簇疏落的草茎枯黄粗硬,辐射强烈紫外线的太阳朝升暮落,点缀着难挨的岁月。

你的思绪只是一条倒流的小河,两个月前的军校生活。总让你濯足在倒映着鸟语花香的碧波里流连忘返。你不愿想象未来,面对现实生活你无法排遣心理上的屏障,编织出彩包的梦幻。就像被哨卡周围皑皑林立的雪峰困住一样,你无法拨着自己的头发超越过去。

你懒洋洋地直起腰,被一阵阵吆喝声召唤出来。

士兵们在雪野里奔跑着,一派散兵状。人群中间,跳跃着一头小兽,连续几天落雪,这只在哨卡周围时隐时现的红狐狸,终于耐不住饥寒,钻出来觅食了。哨兵一声呐喊,大伙出动了,偌大的雪野成为弱肉强食的场所……

你看见狐狸在一位士兵的怀中剧烈喘息着,肚腹起伏得厉害。大伙头上笼罩一团哈气,喊叫着围拢上来,露出胜利者的骄矜。

当时的直觉告诉你,它简直不是一头小兽,该是美的精灵呢!它的眼睛是幽怨的,蠕动的姿态是娇嗔的,红艳艳的毛皮多亮多柔软啊,仿佛一团火焰正在燃烧……

士兵们击鼓传花般传递着狐狸。

“郎个搞起的,一挨它,手上的冻疮就消肿了。”

刚从哨塔上跑来的是个新兵,脸上早冻得裂开了花,嘴唇的血渍使他不敢大声说话。他把狐狸贴在脸腮上,贪婪地抚摩一会儿,说:“都说狐狸臊,臊狐狸,我怎么会闻到甜丝丝的味道?”

你平静地望着这一切,多少觉得有点无聊,面部的肌肉不时抽搐几下,从心里对他们说,这大概是自我心理平衡在发生作用,冬季太可怕了。

不知何时士兵们不做声了,只把目光齐刷刷地盯向你。那意思再令人明白不过地表达出来——杀掉狐狸,做条围巾什么的,让站岗的哨兵轮流戴它,或许对漫长而凛冽的冬季是一种有效的抗御。

四川兵从身上摸出一把刀,犹豫着递过来。

你看看刀,看看狐狸,脑海变幻出和氏璧、维纳斯以及军校池塘里的那只受伤的白天鹅之类的东西。当你充分意识到这种思维的不和谐不现实甚至离题太远时,你在短暂的沉默中,唤起了自己姗姗来迟的恻隐之心。

四川兵手中的刀捏不住了,落地时众人的目光倏地变得复杂起来。有人“哼”了一声,用脚把雪花踢得迷迷蒙蒙——对你这个哨卡最高长官的犹豫不决和不解人意,表示出极大的蔑视和不信任。

你的腮帮子鼓胀几下,吞咽一口唾液,弯腰从雪窝里抠出那把刀。你再一次抬起头来,大家依然无动于衷。你只好试试刀锋,左手抓过狐狸,把它构造精美的头颅向上一扳,用嘴吹开它脖颈上飘的柔毛,右手缓慢而沉稳地举起刀……

狐狸本能地痉挛起来,恐惧中闭上那美丽绝伦的双眼,悠长地哀鸣一声,悲戚之至。

士兵们似乎被当头浇下一盆冷水,瞬间清醒了,几乎同一时刻,全扑上来,七八双粗糙的大手伸出来:“别……”

时间凝固了。脸上裂花的新兵,扑通一下跪在雪地上,抱住你的腿呜咽着说:“哨长,还是放走它吧,有它来这儿和我们做伴,哨卡不是少些寂寞、单调、枯燥,多些色彩吗?我……情愿每晚多站一班岗,也不要狐狸围脖……”

你的思绪变得明晰,沉重地呼出一口浊气,爱怜地抚摩几下新兵的头,心里说,你也教育了我。尔后大吼:“起来!”手一甩,刀“嗖”地飞出老远。

狐狸蜷曲雪地,试探着抖抖身子,小心翼翼地在士兵们中间逡巡起来,待大伙让开一条路,便腾跃着向雪野掠去,士兵们目送一团滚动的红色火焰,没入辽远。

你强烈感受到,自己的灵魂涅槃过后,和哨卡从此结下不解之缘了。

(选自《60年小小说精选》)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开头一段的“辐射强烈紫外线的太阳朝升暮落”一句,看似闲笔,但在作者心中,却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强烈愿望,一种内心的“希望”或“关怀”。

B.“他把狐狸贴在脸腮上,贪婪地抚摩一会儿”,这一处细节描写表现了“新兵”喜爱红艳艳的狐狸,为后文跪在雪地上求哨长不要杀掉狐狸做了铺垫。

C.小说对“你”放掉小狐狸做了层层铺垫,先是从感受上觉得它是个“美的精灵”,再从听觉上写受不了它哀鸣,最后又从士兵们的请求上写不得不放。

D.“脑海变幻出和氏璧、维纳斯以及军校池塘里的那只受伤的白天鹅之类的东西”表现“你”的内心里正在进行着一场保护或破坏一种美的事物的斗争。

E.作者把故事背景放在雪域高原的冬季,这样就使“雪域孤岛”上“毫无生气可言”的可怕的冬季与主人公“你”守卫边疆的炽热情感始终形成鲜明对比。

2.小说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4分)

3.小说结尾说:“你强烈感受到,自己的灵魂涅槃过后,和哨卡从此结下不解之缘了。”有人认为这样一件捉放小狐狸的事就使“你”的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未免过于简单,很不可信。你的看法呢?请结合作品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6分)

 

查看答案

《红楼梦》阅读(10分,每题5分)

1.下面有关《红楼梦》的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一首诗词写的是探春

B、周瑞家的送宫花来,迎春、探春忙住了棋,都欠身道谢,命丫鬟们收了;惜春:“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明儿剃了头作姑子去,若剃了头,可把这花戴在哪里?”命丫鬟收了;凤姐处,平儿打开匣子拿了四枝,后又拿出两枝叫送往小蓉大奶奶出去;宝钗:“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C、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这是黛玉初见宝玉的心理活动。黛玉应贾母之召来到了荣国府。宝黛初见,两人竟然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为此后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奠定了基础。

D、宝玉身上从娘胎里带来的通灵宝玉,上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宝钗则有癞头和尚送的金锁,上写“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八个字,是所谓“金玉良缘”。

E、姑苏城乡宦甄士隐可怜寄居庙内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元宵之夜,女儿英莲被拐走。不久以后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一日,他听到了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遂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

2.请简述“泣残红黛玉葬花”。 5分)

 

查看答案

《论语》阅读 (6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  梁惠王  》)

1.对上面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孟子善于察言观色。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因而讲话直截了当,毫不婉转曲折。梁襄王怎样才能使天下安定孟子认为天下统一才能安定

B、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以苗“槁”与“兴”的对比,说明雨对禾生死荣枯的关系,显示人民对明君与暴君的不同态度。

C、孟子形容天下之民归附不嗜杀人者,“犹水之就下”,无法抗拒雨润禾苗,水向低处,生活中习见之事,易明之理,既为人熟知又揭示事物本质。

D、孟子认为没有一个君王不好杀人,概括战国时广阔的社会现实,也揭示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当然,他没有把梁襄王列入嗜杀者之列,因此循循善诱告诫他要礼贤下士,“民归之才会“由水之就下”。

2.孟子认为“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一百年后,秦统一中国。对此,谈谈你的看法。(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